论文不能尽信
值日编辑:网上各种关于跑步的文章确实林林总总,但只要写出来就可以相信吗?当然不。如果文章问错了问题,用了错误的逻辑,自然就会进行错误的论证,推导出错误的结论。
- 今天这份更新版特邀国峰回答了跑友的问题 -
大家昨天的留言今天都附在文末啦~
Illustration by Running Academy
之前有朋友在社交网络上贴上一篇文章,想请问我的个人的看法。我一直在思考该怎么回复比较好,因为我不太喜欢批评特定的人,但这种文章实在太误导人了,让我不得不写。
脚跟先着地真的会造成伤害吗?
此篇文章的标题是《脚跟先着地真的会造成伤害吗?》(Is It Harmful To Heel Strike When Running?)(戳阅读原文,可以查看这篇文章原文),作者虽然没有「讲明了」但可以看得出他最后的结论认为:脚跟先着地是适合大多数跑者的。
他最后一句写到:「既然95%的跑者都自发性地选择脚跟先着地,所以这种着地方式不会是错的。」
“The ninety-five percent of runners who naturally select a heel-first strike pattern can’t all be wrong.”
Photo via running.competitor.com
首先,最后一句话的推论方式有很大的问题:不能以有多少人这么做,就认为这么做是不会错的。那就像13世纪到17纪的「天动说(Geocentric model,中文又为「地心说」) 一样,大部分的人类都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因为日、月、星辰都绕着地球转动,但我们都知道由这个「现象」所推导出的结论是错的。
所以,不能只从多少人相信这件事(或多少人做这件事)的「现象」来当作论论的判准。
第二个常见的错误论证是文中的这段话:
「过去三十年来,我注意到全足先着地的休闲跑者想改成前足先着地,所以造成脚掌内侧和脚踝受伤,还有足底筋膜炎和跟腱炎;某些高足弓的人如果刻意做这件事,更会造成扭伤和蹠骨的疲劳性骨折。所以用脚掌的不同部位着地只是改变吸收落地冲击的部位,而受伤的部位也不同。」
“Over the past 30 years, I’ve noticed that flat-footed recreational runners who attempt to transition to forefoot strike patterns tend to get inner foot and ankle injuries such as plantar fasciitis and Achilles tendinitis, while high-arched runners attempting to transition to a more forward contact point frequently suffer sprained ankles and metatarsal stress fractures.The reason that runners with heel versus mid/forefoot strike patterns get different injuries is because they absorb force in different areas.”
Photo via LinkedIn
接着文中再论述道:
「既然三种着地方式都会受伤,当然要挑比较有效率的方式,而研究显示,当速度在4分40秒/公里左右时,脚跟先着地会比前足先着地省力6%,只有当配速来到4分速时脚跟先着地与中足先着地之间的经济性才会差不多。这些研究显示:技巧高超的跑者才可以在中足或前足先着地时有效高的效率,但大部分的业余跑者都是以脚跟先着地的效率较高。」
“In a computer simulated study evaluating efficiency, researcher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showed that while running at 7:36 per mile pace, heel striking was approximately 6 percent more efficient than mid or forefoot striking (8). Some recent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6:25 per mile pace is the transition point at which there is no difference in economy between heel and midfoot strike patterns (9). These studies confirm that although highly skilled runners are efficient while landing on their mid or forefeet, the majority of recreational runners are more efficient with a heel-first strike pattern."
……
上述论述中的逻辑漏洞
这样的论述只会一再地误导跑者和其他对跑步有兴趣的教练和研究者。
理由如下:跑者之所以会受伤最主要的原因是「过度跨步」,也就是脚掌在落地时跑到臀部的前方,使腿部形成「剪应力」(Shear Stress),如下图所示:
▲ 誉寅刻意示范跑者常见的错误跑姿,如把脚往前跨
在过度跨步时,不管是脚跟、全足还是前脚掌先着地,都会造成受伤(如文中所说),只是受伤的部位会不同而已。但文中的论证方法是:
「研究显示,当速度在4分40秒/公里左右时,脚跟先着地会比前足先着地省力6%」。
如果研究中的受试跑者的着地点一样跑到臀部的前方去了,前足先着地当然比较没效率,因为这是刻意主动着地,支撑点还要等臀部往前转移,所以小腿、脚掌支撑体重的时间也会延长,当然比较耗力。这就是我为什么说这样的研究会误导人的理由所在。
▲ 誉寅的标准跑姿
想要跑步不受伤,重点是:脚掌在落地时要尽量拉近在臀部正下方(如上图)。落地点,离臀部愈远,愈容易受伤,跟哪个地方先着地没有绝对关系(这也是姿势跑法的主要论点)。
上图为百米跑者,下图为10公里跑者,不管距离长短,「支撑必须在臀部正下方才能开始加速」这都是跑者必须遵循的物理原则:
正确的论述逻辑是?
既然姿势跑法不强调哪边先着地,那为什么罗曼诺夫博士还要在书中说是「前足着地」呢?
因为它是做对事情后自然发生的结果。只要站起来「原地跑」马上就可以体会到,请站起来,试着原地跑30秒。请问刚才原地跑时,脚掌是哪边先着地呢?你是否很自然地以前脚掌先着地,而且脚踝放松,前足触地后脚跟接着下降轻触地面。
如果现在再原地跑一次,我要你在原地跑时刻意改成「全脚掌着地」(也就是前足和脚跟一起着地),觉得很怪是吧;若改成「脚跟先着地」就会觉得更怪。
论证的逻辑如下:
想要跑步不受伤,脚掌应该落在(接近)臀部正下方;
原地跑时,脚掌一定只能落在臀部正下方;
只要脚掌落在臀部正下方,脚掌就会「自然地」以前足先着地,脚踝放松(没有踮脚)、脚跟自然下垂后轻触地面;
前足先着地只是脚掌落在臀部下方的结果,并非刻意追求的着地方式;
自然的跑姿应该是「像原地跑一样向前跑」。
不论是入门跑者、百马跑者还是奥运等级的精英跑者,都必须在各种速度下「像原地跑一样」脚掌自然以前足先着地,脚踝放松,脚跟自然下降,而且脚掌的所有动作都在臀部正下方完成,没有大范围的前后摆荡动作。但速度愈快,愈难做到。这我们都知道,可是我们必须先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自然跑法」(而不是人脑自己想出来的),才能有一个追求的目标,那个目标就是——不管跑什么速度,都要像原地跑一样向前跑。
所有的结论(理论)的成形都是透过下面的步骤:
观察
思想
观念
理论
观察是第一步,但不能只停留在第一步。因为很多时候「表象」是会误导人的。我知道此文的作者不是故意的,很多论文的作者也不是故意的,就像发明「天动说」的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也不是故意的一样。但他的论证只停留在看得到的表象,像是只看到95%的业余跑者都是脚跟先着地、脚跟/中足/前足的受伤比例一样、4分速以上脚跟先着地比较有效率这些表面的数据就下结论。
相反,论证时不能只是从「观察现象」来推论,而必须从本质的性的问题来思考,以这篇文章的题目来说就是提了一个表象的问题:「脚跟先着地真的会造成伤害吗?」
Photo via tanglewoodfootspecialists.com
本质性的问题应该是:「为何跑者会受伤?」或者换另一种问法「受伤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必须去追问原因。
从本质性的问题往外扩展才能去找到本质性的答案。不然就会像文章中的其中一段,下了一个荒谬的结论:
「经过这个研究,因为大部分的跑者都觉得后脚跟着地舒服很多,尽管让他们穿上极简薄底鞋也依然用脚跟先着地来跑,因为这种跑法实在太舒服了,无法放弃。」
“it’s not surprising that when asked to rate comfort between heel and midfoot strike patterns, recreational runners state that a rearfoot strike pattern is significantly more comfortable ... improved efficiency also explains why approximately 35 percent of runners transitioning into minimalist footwear continue to strike the ground with their heels despite the amplified impact forces: heel striking is too efficient to give up.”
Photo via sites.psu.edu
只从主观的舒不舒服来引导出结论的论证方式,实在可怕。那就像是驼背的人说我觉得弯腰跑比较舒服,无法放弃……所以如果绝大多数的人都这样说,它就不会错吗?
这篇文章的作者汤马斯(Thomas Michaud)在2013年出了一版”Injury-Free Running”的书,副书名是”How to Build Strength, Improve Form, and Treat/Prevent Injuries”,从这篇文章以及这本书的副书标题和亚马逊的书本简介中只看到他认为要透过「肌力」、「柔软度」、「协调性」的训练来避免受伤,完全没有提到技巧。
这篇短文的最后列出参考文献11篇,看似极为科学的背后,其实极不科学,因为科学的基础在逻辑。他只是引用文献,并没有经过深入地思考就直接下结论,这是很可怕的。
作者简介里也强调他有治疗跑者运动伤害的经验长达三十年,这是很令人敬佩的经历,我们也绝对相信他有「治疗运动伤害」的学问和能力,但「避免运动伤害」方面的知识,看来还相当无知,对于一个有影响力的医生,他的影响的确会十分深远。
作者:徐国峰
大学毕业于清华化工学系(外文辅系),研究所改攻读中国先秦哲学,在东华中文研究所拿到硕士学位。目前专职从事耐力运动的研究、书写、翻译与教学工作,著有《铁人三项入门》、《先秦儒家水意像析论》、《在水里自由练功》、《挑战自我的铁人三项训练书》、《铁人三项自主训练攻略》。译有:《跑步,该怎麽跑?》、《更快更安全的赤脚跑步法》、《丹尼尔博士跑步方程式》、《ACSM 基础肌力与体能训练》(译者之一)。超铁 226 公里最佳成绩 9 小时 44 分、10 公里最快 34 分、全马最好成绩 2 小时 43 分。
曾担任Garmin总教练、姿势跑法中国地区总教练、UnderArmour Taiwan第一位签约跑步教练。徐国峰的标铁纪录是2小时5分,大铁记录是9小时44分,全程马拉松的最佳纪录三小时以内。曾担任了2015、2016年Garmin上海、北京、台北地区训练营的总教练,指导和参与了中国地区所有姿势跑法的教练认证,对于跑步的技术、体能与肌力训都有着相当丰富的理论研究与实务经验。
昨天这篇文章发出不到10分钟,读者「一缕阳光」就发来了评论:
小编把这则评论转给了国峰,以下是国峰的回答:
谢谢“一缕阳光”读者认真的回复,但我文中并没有特别强调要前脚掌着地,而是「脚掌落地点,离臀部愈远,愈容易受伤;愈接近臀部,愈不容易受伤,而跟脚掌哪个地方先着地没有绝对关系(这也是姿势跑法的主要论点)。」
文中想要表达的重点是:只要脚掌落地点很接近在臀部下方,就会「很自然地以前足着地」,它是自然发生的结果,并非刻意为之的动作,很多人前脚掌着地之所以会受伤或是肌肉过度疲劳、抽筋都是因为脚往前跨又刻意前足着地的结果。每个人原地跑时脚掌都会自然落在臀部下方,只要你站起来原地跑跑看就会发现「自然以前足着地」是什么意思!在原地跑时,脚踝放松、前足自然落下、自然弹起,这种知觉正是我们在向前跑时要练成的技术。这也正是文章中提到的,跑步技术训练的目标是:不管跑什么速度,都要「像原地跑一样向前跑。」
另外,针对「许多顶尖跑者很多是脚跟先落地」的意见,我的看法是这样的,让你思考一下:
顶尖跑者的动作并不一定就是100%完美的。以实际案例来说,前美国奥运代表队女子马拉松选手Deena Kastor全马可以跑出2小时19分的成绩,从图片的分解动作中可以看出她的动作很没有效率:跨步跑、有腿尾巴,简而言之是动作的时机掌握不佳……虽然有惊人的运动表现,但巅峰只到2006年(当年一万公尺、半马、全马都破了PB),但到了最重要的2008年北京奥运的全马赛道上(个人最佳状态的两年后),只跑了五公里就因为腿伤退赛了。
当年北京奥运的女子全马的前三名成绩分别是2:26:44、2:27:06、2:27:07,以Deena Kastor的实力,如果她愿意花时间来改技术,调整成有效率的跑步动作,的确是会先输掉几场比赛,但动作习惯后不但能保持健康还能提高效率→运动表现当然会更好,在这场北京奥运的赛场上她是很有机会夺冠的。可惜因为她的跑步技术不良,所以无法彻底100%发挥出她的潜能。所以这也是很多跑者只追求短期的最佳成绩,而不注重跑步技术所付出代价。
▲ 附图是Deena Kastor的技术动作不佳的解释照片
昨天删了文章,大家的留言就都看不到了,小编在删之前整理了大家的留言,贴在这:
还有几位同学的没来得及精选:
- 害人的论文,你敢写,我们不敢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