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战士一样奔跑着开始每一天的生活
我是因什么开始跑步?初看这一问题,我便向自个儿索要了问题的答案。
我记得自己第一次跑步是初一的时候,清晨5点半,穿上校服和校鞋,与有晨运习惯的老爸一块跑进暗灰色的周遭里。归程,当天的一束阳光被我奔跑的校鞋踏碎,心情有种莫名的兴奋,暗道,我醒得比太阳还早啊!后来,断断续续跑了几次,课业繁重,怎么睡都睡不够,懒床的次数与日俱增,渐渐地放弃了晨跑。
第二次开始跑步是大三备考研究生的那个暑假。当时,从清晨7点梦醒到晚上10点,都埋在书海题库里。时间久了,效率低了,身体素质也差了。故而,与舍友商量道,晚上提前一个小时出图书馆,去学校操场夜跑半个钟,再回宿舍洗澡睡觉。那些时日,在图书馆泡了十几个小时之后,书包往草地一扔,换上跑鞋,一圈圈儿地跑,头脑的疲倦一点点儿被丢在风中,汗水的酣畅是内心压力呐喊的另一种方式。停下来之时便是跑不动之时,我气喘吁吁且双手叉腰与舍友说:“真棒!”后来,冬天来了,考试日期近了,就没再夜跑了。
第三次开始跑步是大四下学期,考研失败,陷入一种“不知出口在哪”的状态。就是在这种想大声呼喊却失声的状态下,我抓住一个机会,逃到一个从未踏足过也无任何相识之人的城市,开始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上下班……不想认识新朋友,因为自己连与自己都不能好好对话。为了打破藩篱,找回自我,我再一次开始晨跑了。但这个时候的我,不再纯跑,跑步的时候必插上耳机,耳机的歌都是自个欢喜的,它们陪伴着我在一座陌生的城里奔跑,寻找我接下来要前往的远方。
持续了四个多月,终于,在一个夏日的清晨,天空突然洒下来的阳光,将我染成金黄,我抬头,看见前方一片明亮。想起了十年前,我第一次跑步之时,看到当日第一束阳光的欣喜若狂。其实,这样的阳光常有,为何今日其才意识到?我恍然大悟,所谓的失意只是自己下的一个错误定义,若执意于此,阳光如何灿烂也照不进心扉。我知道自己不能再逃避,应该回到梦想的起点,继续奔跑。
如今,我离开那座避难的城已有两年光景,但仍保留着晨跑的习惯。我享受跑步,且偏爱晨跑。就像《爱上跑步13周》一书所写道的“世界上通常有两种道路战士:一种是跑步的人,另一种是骑车的人”那般,早醒且已经在道路上奔跑的我,像战士一样不愿浪费人生有限的光阴,披星戴月,为实现梦想而奔跑着开始每一天的生活。
天未亮,街道静悄悄,一个人一副耳机一套运动服一双跑鞋,一天的征程开始了。在晨跑的路上,会见到一天其他时间段都无法见到的景象——起得忒早的马路清洁员扛着打扫工具与开始晨跑的你不期而遇、开早餐店的夫妻并肩推着货车开始一天的买卖、楼下卖猪肉的大叔已经宰好一头肥猪等待大妈光顾……无数个他们都在日未出之时就开始劳作了,他们对待生活的那份认真劲儿,让我奔跑的步伐变得轻盈却有力。
晨跑的时候,我还学会一个完成工作和实现梦想的诀窍。我喜欢将长距离的跑步分解成三段短距离的跑步,比如今天我计划跑5公里,我便会因地制宜,在跑步过程,结合跑步的距离挑选沿途的三座建筑物作为参照物,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我从起点就为第一站点而奔跑,到达第一个站点,我会停下来快走1分钟,再继续为下一个站点奔跑,以此类推,跑完计划的路程。为自己设定休息的站点,不仅能使自己坚持跑完规定的不能停歇的路程,减少停下来的次数,而且能让自己通过休息来调整呼吸,坚持跑完全程。
这样的方式亦可以运用到工作与梦想实现上,即列出自己的工作和梦想目标,然后反推,比如要成为大学老师,要有博士文凭,但你只有本科文凭,那你先要考个研究生,考什么学校考什么专业?确定专业和学校,然后根据考试时间确定复习计划。这个过程完整表述就是“考研究生——确定学校、专业——复习——考试——读研——考博——读博——应聘大学老师——成为大学老师”,这与跑5公里为自己设置三个站点一个理儿,将一个大目标分解成几个步骤,一步步来,最后水到渠成,这便是跑步教会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