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窑瓷器研究之七 天生丽质,瓷皇本色 ——后周柴窑观音瓶赏鉴

二、柴窑观音瓶赏鉴

这个小瓶通高12.4cm,口径2.4cm,足径4.8cm。颜色比一般汝窑的淡天青色稍浓,粗看似清代的松石绿色,细赏比松石绿更为沉着宁静,十分接近天空的湛蓝。器型给人的整体感觉是雍容端庄、秀美耐看、匀称协调、宝气内敛。因其与观音所持的宝瓶十分相像,故名“观音瓶”。

图7:柴窑观音瓶(自然光下拍摄)

这个观音瓶有许多独特之处,这些独特之处都指向她是一件真正的柴窑瓷器。而且按照前文所述“1+4”的标准去衡量,她都非常达标。

一是能过“硬杠”,即:这个观音瓶是开门的高档老窑瓷器。这个瓶形韵古朴秀美、老气盎然;器型古拙端庄、饱满大气;工艺为手工拉胚,内膛有明显的拉胚和手工修胎痕;胎质老化自然、氧化熟糯程度非常高;釉质十分独特,放大镜下釉子如玉般致密,没有气泡。从这几方面看,可以充分肯定,这个观音瓶“老货”,而且不是元、明、清产品,应该是宋以前的老窑产品。而且,这个瓶呈现出来的宝光内敛、高贵端庄、清净深邃、纯净蔚蓝等独有的艺术韵味,非常符合“瓷皇”的气质。

二是符合“国标”,即:她的所有特征都非常符合关于柴窑最权威的“曹四点”,即:“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多足粗黄土”。下面对此一一介绍。

(一)天青色

一是整体天青色。该观音瓶的天青色纯净自然,比汝窑略深,近似于蓝,更接近于雨过天晴的蔚蓝,正是柴荣所要的“雨过天青云破处”的颜色。眼观、手摸都十分温润,恰当的角度还能清晰地映出所照物体。确实“青如天,明如镜”。柴窑是我国天青釉瓷的创烧者,它的产品以天青釉瓷见长,它所创制的天青瓷生产工艺,为鼎盛发展的宋代官汝、官仿官天青釉瓷的发展开创了先河,

图8:柴窑观音瓶(自然光下拍摄)

二是局部黄铜色。瓶口处,大概有1mm宽环带,底足大概有0.6mm宽的环带,由于釉薄,都显现出了自然渐变的黄铜色。这和官窑、哥窑的“紫口铁足”,以及明清红釉瓷器的“灯草口”的形成是一个道理。宋代官窑、哥窑,由于其胎质为“紫金土”或褐色瓷土,在器口和底足的釉薄处,就形成了紫色,即著名的“紫口铁足”现象。而明清红釉瓷器,由于其胎体都是景德镇的白色瓷土,在器口的釉薄处就形成了“灯草口”。柴窑用的胎土应该是黄色的,因此,其釉薄处就出现了黄铜色。瓶的内膛全部上釉,也是因为釉薄,呈黄铜色。陶瓷界一直有一种说法,钧窑原为柴窑故有工匠所组成,所制器物具有柴窑遗风。而且钧窑与后周显德时在郑州设立的柴窑相距不远,迨赵宋代周,柴窑工匠无所依归,遂群趋颍川经营钧窑。这个工艺品的“铜口”与钧瓷何其相像呀!

图9:柴窑观音瓶(自然光下拍摄)

图10:柴窑观音瓶(自然光下拍摄)

三是细部窑变色。这个观音瓶有几处非常神奇的地方,这是其中之一。在瓶口处与整体天青色的交汇处,有一条不规则的窑变色,赤橙黄绿青蓝紫交汇出现,角度不同,所看的颜色也有变化。窑变主要是指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的不确定性自然变化。钧窑瓷器的窑变最著名,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实际上,“曜变天目”“兔毫盏”都是窑变。这一抹窑变色,使得这个柴窑观音瓶更加神秘迷人。

图11:柴窑观音瓶(自然光下拍摄)

(待续)(河北承德  刘国臣  初稿完成于2019年6月26日,修改完成于2020年9月18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