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书]吾心自有光明月——王阳明的生平事功与良知心学

《王阳明的人生智慧》

这里的翡翠原石,矿区直供,无中间商,...

广告

作者|吴光

推荐

《王阳明的人生智慧:阳明心学百句解读》是一部解说阳明心学名言名句的通俗读物,其出版目的在于向广大读者深入浅出地介绍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与箴言警句,使读者对“阳明心学”有个较系统而全面的了解,并提高自己修、齐、治、平的能力。

简介

《王阳明的人生智慧:阳明心学百句解读》正文分为六篇,每篇选取15至20句,每句设原文、出处、简注、今译、背景、解说六要素。

展开剩余84%

正文之前,选录了作者的一篇论述王阳明生平事功及其良知心学的文章作为《王阳明的人生智慧:阳明心学百句解读》的“导论”,希望读者对王阳明与阳明心学有个整体的把握。

六篇正文之后,附录了张宏敏博士编辑的《王阳明大事年表》和《阳明心学入门书目》,“年表”有助于查考阳明生平,“书目”则可作为读者深入了解、研究王阳明与阳明心学的导引工具。

序|吾心自有光明月——王阳明的生平事功与良知心学

——吴光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是中国明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中国伟大的儒学教育家。生于浙江余姚,卒于江西南安,葬于浙江山阴洪溪乡(今属绍兴县兰亭乡)。生前获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后遭人诬陷,被削夺伯爵并朝廷常行恤典。卒后三十八年,即明隆庆元年(1567),追赠新建侯,谥“文成”。壮年时,曾筑室于绍兴市郊会稽山阳明洞天,自称阳明子、阳明山人,后世称其为阳明先生。

一、年少志高,要学圣贤

明宪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公元1472年10月31日),王阳明诞生于余姚一个官宦之家。幼名为“云”,5岁时改名为“守仁”,盖取《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之意。他自幼聪明绝伦,10岁那年,父亲王华高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之职。次年,王阳明随同祖父竹轩翁一起赴京生活,船过镇江金山寺时,竹轩翁与客人饮酒赋诗,一时尚未成篇,王阳明却已赋诗一首,诗云: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船客大为惊异。大家又叫王阳明应景赋诗,阳明出口成章,诗惊四座。

阳明12岁时,开始拜师读书。他经常捧书沉思,思考人生真谛。有一天,他突然问书塾老师:“何为(人生)第一等事?”老师回答说:“惟读书登第(做官)耳!”王阳明坚定地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这个“读书学圣贤”的心愿,表达了少年王阳明要做圣贤的远大志向。王阳明的人生目标,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确定的。

阳明16岁(1487)时,按照父亲教导,遍读朱熹理学著作,并在庭园格竹求理,不仅未得其理,反而劳思致疾,于是感叹圣贤难做,便转向辞章之学,又浸淫于佛老之学。竟然在新婚之夜(17岁)跑到南昌铁柱宫道观与道士大谈养生之学,以致冷落了新婚妻子。他21岁乡试中举后,曾两次会试落第,于是归余姚、结诗社,驰骋于辞章,出入于佛老者久之。

弘治十二年(1499)春,阳明28岁,第三次参加会试,终于举进士出身,观政工部。次年六月,被授以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直到弘治十八年(1505),阳明34岁时,才开始真正从佛老转入儒学,并与翰林院庶吉士湛若水“一见定交,共以倡明圣学为事”。

二、龙场悟道,求理于心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阳明35岁。司礼太监刘瑾专权跋扈,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御史薄彦徽等会同南京给事中戴铣,上疏请救无辜大臣,并请诛杀刘瑾等“八虎”。刘瑾大怒,逮薄、戴等人下诏狱,各杖三十。戴铣竟被杖死狱中。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挺身而出,抗疏力救,刘瑾遂逮阳明下诏狱,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出狱以后,阳明遂赴谪所。但刘瑾派人尾随其后,意欲伺机加害。王阳明设置投江自尽假象,并作《绝命诗》迷惑阉党。经过一番曲折历险,终于在正德三年(1508)的春天,到达龙场驿。

在贬谪龙场期间,王阳明经历了“百折千难”,不仅瘴疠虫毒伤人致病的恶劣环境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落下病根,而且还因自己是贬官而受到地方官的刁难凌辱,但阳明并未被种种天灾人祸击垮,而是坚强自持,从容应对。面对种种困境,他常常思考“圣人处此,当有何道”的问题。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他突然大彻大悟《大学》中“格物致知”之旨,不禁欢呼雀跃,“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便是后人所说的“龙场悟道”,其关键在于领悟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其逻辑的结论是必须求理于心,而非求理于外。这标志着王阳明主体意识的觉醒,也为他日后在讲学中强调“心外无理”进而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学说奠定了基础。

第二,阳明学提倡“亲民”、重视民生的思想主张,在一个忽视民权与人权的社会中尤其显得重要。我们应当承认,民主是普世价值。儒学传统历来强调以民为本,从民本走向民主是很自然的,也是必然的。王阳明“心外无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论高扬主体性,启发了明清之际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民主启蒙思潮。黄宗羲的“君为民害”论和“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命题既批判了两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危害性,同时确立了“民为主宰,君为客卿”的民主启蒙思想。我们这个时代实际上还处在后启蒙时代,需要强调思想解放,需要高扬人民的主体性。王阳明、黄宗羲的“亲民”“民主”思想对于现代中国走向民主仁政的治理模式是有借鉴作用的。

第三,阳明学折中朱陆、会通佛老的“和而不同”精神,体现了一种多元和谐的文化取向,为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交流、沟通提供了历史的借鉴。现在的学术界比较活跃,有主张全盘西化,引进自由主义的学说;也有主张全盘东化,认为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世纪或东方世纪,甚至是东方文化占统治地位、“东风压倒西风”的世纪。我是既反对“全盘西化”论的自由主义主张、也反对“中国世纪”论的民粹主义主张的。我们不要人家压倒我们,为什么我们要压倒人家呢?我们求得一个多元和谐就可以了。西方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你想压也压不了,想灭也灭不了。我们东方文化和它交流,沟通互补,共存并进,不是很好吗?近年来,我提倡“多元和谐”文化观,也是从孔子的“和而不同”、王阳明的“折中朱陆、会通佛老”的思想方法受到启示的。

第四,阳明学“知行合一、力行实践”的精神为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改革开放的既定国策,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提供了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动力。现在我们有些官员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知”与“行”完全脱节。其结果是政府官员失去民众信任。在这种情况下,尤其有必要提倡“行良知”、提倡“知行合一”,以提升干部队伍的道德人文素质。

总之,我认为,阳明学并不是僵死的学问,而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实践意义的鲜活文化。我们应当深入发掘并加以发扬光大。

2012年12月1日成稿,2016年6月16日修订

图文源自网络

主编:潘冬晖 责编兼美编:王倩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