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谈——《教学勇气》共读记

按:共读的日子转眼过去了两年,没想到尹丽萍老师把当初的点点滴滴写了下来。后来,她把文稿投给了《教师月刊》。文章刊登在2020年第11期。前日,她在我们的小流读书会的微信群分享说:场景中的人物和事件,文字背后的‘’精神”,两年后再次重现,谢谢大家,谢谢尔笑。应该谢谢她,留下了珍贵的日子。大家祝贺她,并“期待再一次相聚”。想来,只要期待着,就会相聚。
开读时留影
二O一八年七月,因为参加田家炳基金会支持的“中国少年培育联盟骨干教师”培训,我认识了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刘艳侠老师,也就是著名的尔笑。
之后,我参与了她发起的“小流读书会”,和大家一起共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线下一共进行了七次,历时半个月。
其中曾经开小差算着一共有几日要熬,在书上无意中写下这个题目:七日谈。
已不是第一次读深一点的理论书籍。仍感吃力。每日只能如勤勉的学童匆忙温书,认真写笔记,听伙伴们解读,思考尔笑的点拨,佯装是个好学生。
(育英二小 尹丽萍老师)
   第一日:吉光片羽与抽丝剥茧
万老师中英文版本的对照阅读,在细微处呈现译文用词的微妙,提供了阅读翻译书的另一种思维方式。“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书中这句话,他归纳为“热情”。万老师并不侃侃而谈,多半是在听大家说,他的口头禅是“我忍不住要说了。”大家便笑着听他说。他的思考理性而冷静,温和中自有其笃定的东西。他的解读更像另一种注解,你会认真听,私底下琢磨。这七日,他如《少林寺》中的伙头僧。
初见表演中的彭凤老师,惊讶她将一个孩童的“空洞”与无助呈现得如此真实,再读她的文字,敏锐与读书之广直击人心底。又听她讲解第一章,言语不疾不徐,抽丝剥茧,听着听着,我恨不能将自己读的第一章吐出来,那就是一个完整的枣啊。
彭凤老师说,读作者的文字,总觉得在逻辑上不够严谨,有些章节读不明白。
天性思维活跃的唐老师说,她并不觉得。观点的不同引发读书会上的第一次辩论。
尔笑只是认真地听大家说,并不急于做出定论。
她说,大家可以翻到书的第56页。“为了更正我们对教学技术的过分重视,我强调教师的自身认同和完整;为了纠正我们对于客观知识的痴迷,我强调主观契合……”
大家翻书阅读并思考。
“你已不是第一次读这本书了,再读有什么感受?”尔笑对唐老师说。
尔笑是个特别棒的聆听者,她的专注倾听会激发参与者的表达欲望。
唐老师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她的自我认同之路,虽然对唐老师的一些经历很熟悉,再次聆听时,依旧佩服她的勇气与勤奋。她不断地跳出舒适区,去寻求那个模糊的“自己”,看似折腾,又或许这正是能看到“清晰的自己”的途径。
(湖南师大附小 彭凤老师)
 第二日:“投机取巧”的恐惧和“众说纷纭”的忠告
每次共读,都要抽签决定主发言人,这种未知等待的感觉不好受。于是自告奋勇做第二章的主发言人,一则消除对待定的恐惧,二则源于第二章读起来轻松,似乎没那么难讲。三则读这一章,瞬间把帕尔默列为“知音”——自己过去一年经历的种种,他一并揽入怀中,我泪眼婆娑。
细细将第二章又温习了一遍,进行了梳理,做了简单的灯片,这次虽不是一个枣,可也只是被我咬了个“嘎嘣脆”。
这一章的主旨内容没有细谈,我迫不及待地说经历,有点祥林嫂的讲述风格——我讲述了一个学生带给我的恐惧,那样真实、低落、黑暗的恐惧。即便他人无法感同身受,能将内心恐惧呈现出来于我已然是一种救赎。通俗一点讲,我认怂。
大家静静地听着,说着自己的感受。
尔笑注意到一直沉默着的晓云老师,有意开启了她的话题。
晓云老师是这么开头的,我不是语文老师,我喜欢英语,是一个科学教师,大学学的是园林专业。
颇有喜剧色彩。
之后我们认真听她讲述“她和学科之间的分离与恐惧”。
小的空间总会有一种“聚气”,大家自然而然地给予了很多建议,热心且真诚。
只是这一幕成了我们读第六章第三小节“对话的基本规则”的“反面教材”,也引发了读书会的第二次辩论。
读书会最后一天聚餐,散场后,彭凤老师说,“好舍不得啊”,晓云老师拥抱了她。
走地下通道时,她说,“唐老师,我感觉你是大姐大”。
又瞄了我两眼,“尹老师,你是独行侠吧”。
于是我出题,“那戴老师呢?”
“她呀,她不是外柔内刚吗?”
我们称赞她,“你太有科学精神了。下次上课,可以撑一旗子进教室,‘我会算命’,学生保准听得认真”。
大家一阵狂笑。
依旧有喜剧色彩。
(博才拓维小学 程晓云老师)
 第三日:“这一日的幸福”
初听戴娇老师说话,总觉得她像一个我熟悉的演员,可又想不起来是谁。回家后猛然想起,是张靓颖,她说话时的神情与状态,甚至羞涩的样子。迫不及待地告诉她了,她说很多人都这么说,暗自得意自己的通感之准。
第三章她是主发言人。她如何解读第三章,我已然忘得干净。可我记住了她说的第一句话:“昨天是幸福的一天,一天都在认真阅读。”她笑盈盈。
她的那种沉浸触动了我。
我大概很久没有感受到这种幸福了。这几年来,疲于应付,焦虑、“我执”与日俱增。就像一张破烂的网,读什么书,都会漏掉。习惯了浅层次阅读,又懒于写作,东拼西凑地阅读并不成系统,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像个无业游民。通俗点说,书,读不进去。
床前的一堆书翻来翻去,经常读了前半部分,隔几日完全不记得,断电的感觉。
因为羽戈的一篇文章,我买了孙郁的《革命时期的士大夫——汪曾祺闲录》,一年中翻阅了三遍。也不知为何,被孙郁的讲述激活了一些东西,花了几个晚上的时间,写了读后感,那几日很开心,像是被废了功夫的人无意中发现自己经脉并未完全断掉。
孙郁说:“汉语的写作魅力,无法抵挡地在我们的身体蠕活了。”
写作,我还是有点懒惰,只是阅读的魅力,似乎在体内蠢蠢欲动。
(枫树山中航城小学 戴娇老师)
 
第四日:缺席的痛。
身体不适,未能前往,在家中休息,却又好奇,大家今天又说了些什么?
(育英二小 唐泽霞老师 )
 第五日:细嚼慢咽
女人总是盲目相信第六感。我的直觉说,今天肯定会抽到杨老师,果不其然。
知晓杨老师是唐老师读博的同学,家在山西,“中国少年联盟骨干教师”培训三天之后回去了,后来看到读书会的招募令,又飞了过来。
她带我们一起温习第五章。她解读得很细致,语速缓慢,又说得一口北方风味的普通话,我刚开始听得认真,中途分了心,之后又被她的解读拉了回来。一个小时,她的细嚼慢咽相当于让我们又重读了一遍。
尔笑说:“杨老师,你很厉害。你的共读让我对你了解得更多了。”
交流,是一种精神上的交互。你把你明白的告诉他人,再从别人的语言里学习你不明白的事。
认真听很重要,耐心听也很重要。
(湖南师大教科院 杨青博士)
    
第六日:珍贵的“失落”与“傲慢”
共读第六章快要结束时,尔笑说,“戴老师眉头紧皱是在想什么吗?”
坐在尔笑边上最大的锻炼就是,随时都会“被发言”。哪怕是细微的神情都会被她收入囊中。
戴老师说,“我想说说昨天我发言时为什么会掉眼泪的,其实并不完全是因为我没有认真读书心里愧疚的缘故,我是有点委屈,每天我来回花三个小时来这里,读书会似乎又没有很多的收获……”
罗校摘下眼镜,接过戴老师的话茬,“你的感受我深有体会。刚开始读有点摸不着头脑,后来越读越明朗。常常有得意的感觉:这个问题我知道,这一章我理解得不错,总想表达。第一次回去我就告诫自己要克制表达,少说……”
回来的路上,和我一起坐地铁的唐老师说,两位老师的坦诚真是难得,她想动笔写点东西了。
人常常会陷于失落和傲慢的悖论中,失落,我努力学习了这么久,似乎无所得;傲慢,这些东西很容易就理解了嘛,“真理在我手”的即视感。
人容易在情绪中失去方向,也不可能时时剖析自己。那怎么办呢?
想来想去——给自己独处的时间。失落于什么,傲慢在何处,和自己聊会天,把想说的话写下来,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枫树山中航城小学 罗瑞校长)
   
 第七日:双生花
用这个植物形容实在不太贴切,只是意蕴上有些相似。可我又找不到更好的比喻,暂且这么着吧。
从戴娇老师那里讨得一些读书方法,约好一起做第七章的笔记和梳理,所以一见面,就像两个学生一样对答案,浑然不顾周遭。结果自动把我们俩送上“讲台”。
尔笑说,既然你们俩都准备了,那就走向公众吧。
我们一前一后将自己的所得讲述出来。并不算优秀作业,可是我却有一瞬间击掌欢庆的痛快感。而在听戴老师解读的过程中,我也得以把脑子里浆糊的地方按自己的方式盛到碗里了,不一定理解得对,可是这一章是我读得最为清晰的,不再是那些碎片化的语段。
谢谢戴娇老师。

(尹丽萍老师和戴娇老师读书会前忘我地讨论着)

补记
花絮一:读书会第三日共读结束,地铁口旁遇到彭凤老师和戴娇老师在互加微信,洋溢着青春的明媚与学习的张力。忍不住说,一起加微信啊。
花絮二:在罗校的示范引领下,不知从哪天起,读书会的桌子上便多了很多零食。梅干、陈皮、西瓜籽、红枣、橄榄、西瓜、蜜瓜、酸奶……食物的出现,让人们松弛了许多,这点松弛空间却又绵延出更立体的世界。我们既嚼食物,又嗑精神食粮。
花絮三:请教戴老师梳理脉络的方法,她的大段回复却让我明白了“学习是什么”——让所知产生作用的方式就是“去实践它”。
(读书会结束 留影)
我将她记录的尔笑说的读书方法整理了一下,供大家参考。
1 三种读书方法:吉光片羽式地谈感受最深的点,尊重原文逻辑梳理,结合文段呈现自我的理解。
2 读难懂的理论书籍,可以先一字一句地去读,每个段落概括出大意,内容相同的段落整合,并提炼出关键意思。每个章节都试着去问一两个核心问题,读完之后试着去回答,以抓取本章节的逻辑结构。知道哪些是主线,哪些是旁枝末节补充论述。
3 对于作者的背景,不一定先要事先了解,等读书有些困惑了,产生了想去了解的需要,再去了解。
4 写作很重要,要通过读书笔记来呈现自己和自己的阅读。读了第一章,写下一些东西,接着往下读,接着往下写。前后对比会发现自己阅读的一个变化,也蕴含着自身的变化。
我补充了尔笑老师谈到的关于上课和发言的三点要求。
1 逻辑清晰:自己要说什么。
2 有对象感:对方要听什么。
3 有故事感:怎样把话说得有趣生动。
花絮四:读书会上,尔笑会谈及自己遇到的人和事,以及她写成的文章,我们都要问一句,可以发到群里吗?后来读她写的文章关于阅读史,想起了唐诺对许知远说,读书这么便宜划算的事情,为什么不去做呢?

(聚餐路上的飒然)

(大家AA,除了米家。然后留下恣意笑容)
又记
读书会结束那天,晚上九点半,我从地铁站出来,走入人群中,夏天的热浪与夜色的安宁同时裹挟我,似乎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我们从人群中走出来,聚在409。
七日的倾听与共勉,随着尔笑面对各自的气象万千,久久凝望着,之后我们又回到人群中,如哪吒,有自己的白浪与天海。而这七日,如影珠山上竹林中的那一片青苔,碧绿而鲜亮
(尔笑制定的共读规则,读起来时,并没有太多规则,只要把自己投注进去,就够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