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衣服”、“时尚”、“分割线”到底有什么意义?
(这是F先生第 169 篇原创文章)
之前和一位在时尚女装行业有着二十多年经验的业内人士聊天,他说了对本行业的诸多见解,有一句让我印象深刻:“在目前快时尚占据主流的今天,服装行业面对的最大问题是效率。”
老司机的答案,其实并不能让我满意,关于快时尚这个问题就继续停留在脑海中:
它是某宝某东某会不断上新的打折促销?
还是店铺里的换季上新?
是今年流行的扎染图案?去年的一字肩?
我们在追求潮牌时尚的时候,其实在追求什么?
为什么时装周模特穿的是一般人看不懂的衣服?
一件衣服,仅仅只是一件衣服吗?
(全文共2916字)
衣服,到底有什么意义?
我们每天穿衣打扮,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虚荣,让别人瞧得起自己?还是为了存在感,让别人看得见自己?
也许有人会说,是为了自己高兴。可是,倘若一个人在家里,不准备出门的时候,也会费力穿得整整齐齐,精心梳妆打扮吗?
我读过一本很不错的书:《古怪的身体》,很多童鞋说书的内容生涩难懂,我就用浅显的语言和实用的见解,来聊聊关于衣服、时尚的那些事。
鷲田清一(书的作者)关于衣服对人的意义,有一个非常有趣而新颖的说法,他首先说明的是 身体 这个概念。
原文: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身体,但是其实我们对自己的身体并不怎么了解,当我们了解一件事物的时候,会动用感官,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们无法看见身体的全貌,我们能够感受到的身体只是有限的一部分。”
身体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像”,它是构造出来的,虽说它确实存在,但是作为一个整体,它并不那么清晰。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采用各种手段来加深自己身体的“像”,加深自己的轮廓,减轻自己脆弱的存在带来的不安。
为什么泡澡、冲凉、运动,拥抱或者爱抚,都让我们感觉舒服?因为这些行为让我们感受到平常不容易感觉到的身体轮廓,加深了身体这微弱的“像”。
衣服也有这样的作用,穿衣服时,随着身体活动,我们的皮肤会和面料产生接触,这种触感,让平常看不见的身体轮廓变得清晰起来,让我们对自己的存在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原文:
“对自己身体的了解,我们其实比自己想象中的要少得多。它是一个看不见、摸得着的存在。”
“比如说,身体内部也就算了,我们连自己的后脑勺和背都看不到,不提别的,我们永远无法看见自己的脸。而就在这张脸上,总是会在没有防备的时候流露出连我们自己都无法控制的各种感情。”
其实你除了在镜子里看过一眼自己穿的是什么样以外,并不能“真正地”看见自己的身体被服装鞋包裹住的样子。
然而,这个美丽的“像”令你陶醉。反之,如果你只是穿着一身家居服、睡衣走下楼买个东西,你的心里似乎也变得邋邋遢遢、满不在意了。
只是一身衣服,就会让人的信心、气质、意识与潜意识发生改变。
同理,去看很多女明星出道早期和成名后的照片你会发现,随着她们衣品的进阶,她们似乎更有气质了,脸上的笑容似乎也更自信了。
通过穿搭的更美,你心中的对自己的身体的像也更积极、肯定,你的心理产生变化。
我想,这就是衣服的意义吧。
看到这里可以思考一下,做为设计师,做为时尚从业者,我们的意义在哪里?
时尚到底怎么读?
在自由的社会,你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人,也可以穿你想穿的衣服,往大了说,选择了一件衣服就等于选择了一种生活,选择一套服装,就是向社会表达自己的意识。
可是难题是,时尚也是一种语言体系,你想要通过这套语言体系表达自己,就必须学习这门语言。
而赋予这些语言符号意义的,往往是既得利益者——那些奢侈品牌和媒体,一不小心,你就又重新迷失在语言的海洋里,忘记了时尚的初衷——发现自己,塑造自己——而沦为媒体和消费文化的炮灰。
这时候就出现了“时尚的破坏者”,比如山本耀司、三宅一生、川久保玲,因为他们所做的正是在反抗既有的时尚语言霸权。
可是,一旦“为了支持这种抵抗而将其时尚化,流行化,抵抗的意义就逐渐萎缩”,因为他们自己也成为了时尚的一部分,受到众人追捧,而失去了批评的力度。
当然,讽刺的也是,往往非时尚/反时尚也会变成一种时尚潮流。
山本耀司曾被巴黎时尚界抵制,认为他设计的松垮、不合身的衣服很难看,然而现在他也变成时尚教主,被很多设计师拥簇。
本来是带有对时尚批评性的设计,最后却变成了时尚潮流本身......
原文:
“时尚唯一的目的就是逆转好不容易创造的奢华。”“时尚激发着人们对新的东西、别的东西的欲望,而在同时又不断地推翻自己已经完美铸造的模型。。。时尚,就是不断地拒绝合身的概念。。。”
理解了这段话,相信你对现在风头正盛的街头风格高级化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时尚就是一个圈儿,总会转回来。正与反,从来没有定论。
带着矛盾性、带着正与反的作用与反作用,时尚不断地与合身、既定的奢华概念相对抗,通过不断的是与非的轮回,破坏、脱离一切既定体系,从而推动所谓更新、更热、更美的潮流。
所以,我的理解是 “时尚就是对抗”。
分割的引导作用
通过界定哪些部分可以被看到,不可以被看到,我们也划分了皮肤与外界的界限。
通过穿不同形状、剪裁的衣服,比如胸口开到哪里、裙摆高到哪里这些我们会关心的点,正是我们有意识在对自己的身体的像进行分割,从而引导别人的视线锁定、看到或者看不到特定部位。
这是微妙但强大的一点。
比如女性有时会选择深V、暴露的衣服,来展现自己的身体的大量皮肤,有时却会选择从头到脚包裹严实,仅仅露出少量的肌肤。
这和我们对自己身体的像的想象、定义与设计有关,有时也会和你想让谁看到的“心机”有关。
如涂鲜艳而湿润的红唇,如穿网眼的黑丝袜,通过服装、化妆,我们有意识地对特定部位进行分离、加强的做法,也会让观者(包括自己)产生各种各样的联想。
用“藏”去“表现”
作者引用了罗兰巴特的话,认为很多时候,我们想不断挖掘真相,但是挖掘到最后,一层层剥开后发现,真相其实是特别没有意义的东西。
在谈到为什么我们要用衣服来隐藏自己的时候,“其实衣服真正想要藏住的是其实没有什么好藏的这么一件事,这就是隐藏的精髓。”
与其说,真相本身吸引人,不如说,那种深陷入追求真相、抽丝剥茧的奥秘的感觉让人无法自拔。
放在衣服上,也是这样。
此外,衣服也像一个面具,或者一层假性皮肤。
穿上衣服,我们就像带上一个面具,在社会里游走,仿佛在威尼斯狂欢节里那样。“戴上面具就会去做任何事。”穿着一身特定的衣服,你也会有那种隐秘而公然的快乐吧。
衣服既帮助我们隐藏自己的想隐藏的部分,也帮助我们展现出自己想让社会、他人看到的形象。
一点启示
其实,在单纯地利用设计元素方面,我们与世界一流设计大师是平等的。同样的点、线、面、体。同样的色彩,相似的材料,同样的设计法则,那为什么我们没有达到他们的高度呢?
撇开“机遇”、“氛围”、“文化”不谈,我认为“冷静、独立的思考”是关键。
短短4年,快时尚就从辉煌走到“黯淡”,包括H&M、ZARA在内的快时尚品牌,2019年上半年在国内只新开84家店,与前三年相比断崖式下跌。
所以,我并不是鼓励每个人都成为“大师”,只是在“快时尚”、“炒作”当道的时代,希望我们不会被一个“快”字淹没。
忙里偷闲,让心静下来,保持一方自己的天空,独立思考。偶尔自我封闭一回,做一做“井底之蛙”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