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在悟“仲景之法”,不在临“仲景之方”
余笃信于上古中医,医利苍生,殊胜之至。叙说旧话,世行公心崩坏之下,心里有满满的乐意与不乐意,且好独善其身。习岐黄之术治病救人,我是觉得还是挺运气的,也混到了古中医一门里来了。藉一支笔,记录下来,做个记号。
世说善用古方,剪裁得当,治疗疑难杂证自可得心应手。惜杂说蜂起之世,医者迷于杂家之言,迷途而难返,不得涯岸可登。相对而言,门派众说纷纭,庸医劣药,百证百药,病愈多,药愈繁。印象中,那些带有对抗治疗特点的传统把式,多少都会打折扣。再热闹也是一阵风,来得快,消失得也快。现在开方子这么多药,十几味药是少的,还有开好几十味药的。很具体的存在,不可思议的还有很多。逐效如桴鼓难再现,至天下苦病已久矣!是病可怕,还是医不得法?
仲景之后道统不存,许多人说中医博大精深。《伤寒论》这本不传之秘,《伤寒论》的辨证体系、方证体系、用药法度,医者要如何挖出深喉?中医有今古之分,亦有真伪之辨。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相对来说,仲景之学是我捡到的一块宝,求本溯源的找寻真道。借一个用烂了的表述,叫做“文化传承”。
木易生一路往上追溯,回到源头去,接续古中医的脉络。《伤寒论》和古经方大抵已沿用了二千年,是古以后最后的中医,没有之一。十数年潜心云开雾散,感谢开悟看得真切。
说古中医能治现代人的什么什么病,几乎天天都要面对。但《伤寒论》里没提到具体的病名,没有病名,如何治病?事实上中医治生病的人,中医只能是治理人体。古中医是顺道而行无为,不逾越人体妄自作为。因势利导,导病化于无形,使人能保身,能养亲,能全生,能尽年。
说现代人的什么什么病,什么什么症状。其实是人体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反应,是种种状态,是种种因果身体的不适。是种种病态,或是种反应,或是种状态,是种病性,或是种病势。都是人体实实在在的反应。而不是病灶,更非名相。
辨证谓之六经。六经的实质又是什么呢?六经其实是人体疾病发生发展的运行规律,是人体自己抗病排病的六种途径,是六种模式,是六种病位,是六种困局,是人体自己排病的证据,或六种渠道。六经辨证体系,简明到根据人体反应做出的处理方法,用来指导运用经方。削繁就简,都是可模拟操作的,治好了六经,就治好了百病。
治身病,药病不争是为致中和。《伤寒论》里药也少,方子更少,上古经方桂枝汤,寥寥几味药变化出二三十个方子治百病。经方七八十味常用药而已,几个主方来回加减。仲景传承的组方用药的原理为何?一窥典要,谓之方药两种:1恢复津液能量的药,补脾胃生津液的能量药,辛温的阳性能量药,滋润的阴性能量药。2针对病位引导排邪的药,往体表引的药,往里引的药,疏通半表半里的药。这些药物在人体当中起作用以一驭万,临床复制,其功之大,实难尽言。
医则调身,是专治人的。换句话说,去顺应病势,帮助排病,就是导引而已。治身病方药,中医伤寒派讲万病出表都是好事。在《伤寒论》的体系中,方药是顺势而为,是顺应人体自己排病的势来祛病的,而非直接去治什么病。上古经方是以药驱病的,非用药对抗治疗,非治病症的。真正古中医的办法以不药为药,不争之争。助一把力激发自然之疗能,意在引导人体的能量自身的能量去排病治病,激发自身的免疫力自愈力排病出去,可治愈一切现代病。所以上古经方医学之道简单,大道至简,也与中医思维精神完全相契。但凡以药治病症的,乃不得其仲景法,小道耶!
木易生上述辨论内功心法,可以无止尽延伸。从临床来看,急性病症来说,个把小时内该退烧退烧,该止疼止痛,该止泻止血,救急扶危是完全做得到的。医慢性病,说简单也简单,道法自然,激发和协助帮助人体排病,很快能各顾各,自己照顾自己,病就都好了。多数情况下,相信大家都能够获得健康。对于今天普遍认为中医治病慢,可能有点不可思议。
余学养还不够,不能展开来说的太多,这里只是提供一种旧有的思路。无师自通地,作如下定位:贵在悟“仲景之法”,不在临“仲景之方”。
孰对孰错?剩下那些庸凡人等,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