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70个第一次( 饮食篇)
往期回顾
成都位于四川 “ 紫色盆地 ” 中央
1.4万平方公里的紫色土
因都江堰岷江水的引入
这片中国最肥沃的自然土壤
生长数不清的植物和动物
各地民俗文化融入
带来多种食材和制作方法
开启了成都人衣食丰足的历程
1978年之前的三十年间,我们的国情还处于解决温饱的阶段,全国人民都在考虑怎么吃饱的问题,成都人已在追求美食的口味和种类,常规的煎炸煮外,烩、铁扒等西餐制作方式到来,让成都人好吃嘴的名头背得稳稳的。
成都人的哈根达斯
图片来源:网络
其实早在1929年,留学归来的邛崃人季叔平就已经开始修建成都第一座冰厂 —— 青阳冰厂,成都人最早使用的冰、纸杯冰淇淋都产自这里。
成都人第一次吃上西餐:
耀华餐厅
成都人的第一口冰镇咖啡,都是从这里喝到的;
第一次使用刀叉,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各种当时见都没见过的美食在耀华餐厅售卖,娃娃头雪糕、麦秆吸的橘子水。
不要说喝橘子水,光是娃娃头雪糕就已经让成都人震惊了,疯狂地跑去尝鲜。
图片来源:成都地方志
耀华食品厂商标 图片来源:武侯区地志办
小吃混战期
“ 九眼桥头看稀奇,羊肉醪糟三合泥。三合泥摊名气旺,男女约会之宝地。 ”
UP仔细数了一遍,这段50年代四川大学校园内流行的一段顺口溜,竟然一次性喊出了三种小吃的名字。
图片来源:成都地方志
本地白酒开始进入
成都人的生活
这一年,可以说是成都人的白酒年,公私合营、社会主义改造组成的 “ 国营成都酒厂 ”建厂,主营成都府大曲,也就是后来的全兴酒,不仅迅速占领了本地市场,还走向全国,被称为老八大 “ 中国名酒 ” 。
图片来源:成都地方志
票证时代开始:
肉票、糕点票
成都也不列外,一大波票证开始进入大家的生活,包括粮票、肉票、糕点票、盐票和糖票等。单是粮票的票额面值有1、2、5、10斤的,还有1两、2两和半斤的,每个人每月大约有25~40斤大米,拿着对应重量的粮票,才能领取自己的份额。
图片来源:成都市志
从路边摊转战商场
70年代,红光商场、东风商场和人民商场并驾齐驱,其规模、模式都刷新了成都人的观念。
躁动的人们涌向商场买东西也看稀奇,大概是最早的体验式消费了吧。
图片来源:成都市志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是一段旧世界到新世纪的桥梁,新与旧的碰撞、本土与国际的接轨,人民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新花样层出不穷,于是有了成都人第一次吃肯德基,第一次感受旋转餐厅 ——
第一次举办
全国性的糖酒展销会
图片来源:成都市志
图片来源:成都地方志
并对外出口各类罐头
图片来源:成都市志
街头物质丰富
↓↓↓
图片来源:成都市志
大众市场开始规范,形成分类的商品聚集地。
大型的鸡鸭交易市场
↓↓↓
图片来源:成都市志
图片来源:成都市志
啤酒成为夜宵首选
图片来源:成都地方志
▲ 绿叶啤酒商标图 图片来源:武侯区地志办
↓↓↓
图片来源:成都市志
↓↓↓
图片来源:成都市志
第一批酒吧落地:成都饭店
也许当时成都人并没想到,这座城市多年后会因为酒吧数量众多而闻名,追溯到八十年代,成都才出现第一批酒吧。
“ 酒保和西餐厨师一样,被派往外地接受专业训练,洋酒都是通过国外发往广州,再由广州发到成都,一些高级洋货还要用外汇券购买。 ”
图片来源:成都地方志
图片来源:网络
成都人第一次坐上旋转餐厅
玻璃幕墙、旋转餐厅、自动扶梯、观景电梯 …… 很多稀奇玩意儿让蜀都大厦成了成都名噪一时的地标建筑:
可谓,时尚时尚最时尚,凝固一代人的城市记忆。
图片来源:成都市志
街头饮食大行其道
80年代末,成都新南门“热盆景”火锅
桓侯巷是当时串串的发源地,也是聚集地,不大也不长的小巷里几乎每家每户都经营串串生意。
桓侯巷的串串摊 图片来源:成都地方志
一批高档餐饮拔地而起
90年代,一大批高端餐饮出现,包括银杏、狮子楼和中国会所等名店,甚至聚集起羊西线一条高端餐饮街。
图片来源:网络
那是一个奢侈消费引领的时代,大量新菜品进入成都,发展出专门的粤菜餐厅。
成都人第一次吃自助餐
就连交通还没发达起来的时候,已经有海鲜进入成都,也就是大白鲨自助餐,成都的第一家海鲜自助火锅超市。
图片来源:网络
国外美食风靡至今
虽然吮指原味鸡就卖到了2.5元一块的高价,生意依然好到爆,天桥上下都是排队的人,想吃一个炸鸡都要排几个小时,很多人过年才能来吃一次。
《成都晚报》报道第一家肯德基在成都开业 图片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年后,麦当劳来了;1999年圣诞,麦当劳入驻成都;2005年9月27日,星巴克在人民东路香榭丽广场开业...
▼
如今,到成都的街头转一圈,各国美食应有尽有,日本料理、韩国料理、南美烤肉、越南菜、西班牙、法餐、意大利菜….一天就可以吃遍几个国家。
【互动话题】
那么,看了这么多美食
好吃嘴们最喜欢吃的菜是什么呢?
留言区见!
▲(点击图片免费领取电影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