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能力,二是机会。而...

成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能力,二是机会。而事实上,机会这种东西,往往是虚无缥缈,可遇而不可求的。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真正做到会“谋事”,又何怕没有机会?比如80岁还在渭水之畔“钓大鱼”的姜子牙,为刘邦平定天下的谋圣张良。

姜子牙原本出身低微,他的前半生漂泊不定、困顿不堪,但他却是满腹经纶,胸怀志向。七十多岁的姜子牙听说西伯侯姬昌尊贤纳士、广施仁政,于是他千里迢迢到了西岐。姜子牙到西岐之后,并没有迫不及待地去毛遂自荐,而是在渭水北岸的磻溪住了下来,每天到溪边去钓鱼。

姜子牙的钓鱼之法很奇特,短竿长线,线系直钩,鱼钩上没有鱼饵,同时还离水面三尺高。在钓鱼时姜子牙还时不时地自言自语:“姜尚钓鱼,愿者上钩。”

一个叫武吉的砍柴人见了,嘲讽姜子牙:“像你这样钓鱼,别说三年,就是一百年,也钓不到一条鱼。”

姜子牙微微一笑道:“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的鱼钩不是为了钓鱼,而是要钓王与候。”

后来姜子牙果然钓到了一条大鱼——周文王姬昌。姬昌听人说年逾古稀的姜子牙很有才干,于是斋戒三了三天,穿着整洁的衣服,抬着聘礼,亲自去渭水边聘请姜子牙,并封他为丞相。

姜子牙果然不负众望,帮助周文王立国兴邦,又辅佐周武王姬发灭了商朝,而姜子牙也被封于齐地。

有人觉得,姜子牙之所以能等来贤主建功立业,最主要的是坚持。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这恰恰是姜子牙的聪明之处。

姜子牙的这种智谋,就是《素书》中的谋术:不得意时守志待时——“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也就是说,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君子就应该隐居深藏,等待,但不能失去意志,因为终有一天,你的价值就会被识货的人所赏识。

如果君主不圣明,不听取臣子的进谏、直言,则这个国家一定会衰败。若是如此,君子就没必要为这样的君主效力,而应该隐居避世,避免国家衰败战乱殃及自身。

对于有才能的人,等到时机到来,伺机而动,施展抱负,便能成就万世之功。经历过一些挫折,真正有能力的人终有出头之日。

如此看来,姜子牙看似简单的直钩钓鱼,确实是一种高深的“谋术”。若是换做普通人,肯定会直接去投奔姬昌,如此一来便有两个问题:姬昌真是明主吗?值不值得为姬昌卖命?再者,姜子牙自己去求姬昌给他一官半职,和姬昌主动斋戒沐浴三日去聘请姜子牙,这完全是两种层次,名誉、权力、待遇更是天差地别。

但说起“谋术”,姜子牙或许不如辅佐刘邦一统天下的“千古谋圣”张良。

张良在遇到刘邦之前,也是一个实打实的“钢铁直男”,他甚至去刺杀过秦始皇,但由于筹划不足,最终被秦始皇全国通缉。

在逃亡途中,一本书改变了张良的命运,甚至影响了中华数千年,这便是黄石公考验张良,张良忍辱负重,黄石公觉得他是“可造之材”传授给他的一卷1360字的《素书》。

《素书》虽然只有一千三百六十字,但却是字字珠玑,其中深藏了“进退方圆、运筹帷幄”的高妙智慧。张良研读了数年终于领悟书中精髓,从此由一个颠沛流离的逃亡之人,蜕变成了被刘邦赏识重用的心腹重臣。

更让人拍手称绝的是,张良在功成名就之后,却没有选择沉迷于高官厚禄,而是决然身退,从而避免了如同韩信一般被刘邦卸磨杀驴的命运。

可见,“谋事在人”说的一点也不假。很多人之所以难以成功,并非能力不足,而是不会“谋事”。会谋事的人进退方圆,运筹帷幄,为人处世自然左右逢源水到渠成。而缺乏谋事能力的人,只知直来直去,自然便阻力重重,进退两难。

有想要阅读这部《素书》,或者想要提升自己“谋事”能力、改变自己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链接了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