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舟:诗与诗人的三种境界

诗与诗人的三种境界

远舟

读了这么多年诗,总结出一个结论:诗尤其是深刻的诗,多以抒发痛苦见长。诗人的本质是对现实的不满和希望改变的寄托。也正是由于对事物际遇过于精细的观察和洞悉,使得诗人都过于敏感脆弱,深陷形而上的苦思密想中不能自拔。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让痛苦得到升华。就像禅师所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最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只有完成对痛苦的研究而非对痛苦的抱怨,最终归于理性思辨,才使得诗有了一层教益而不只是文艺青年们借以宣泄感情的工具。

有三句诗浓缩了关于面对痛苦的三个层次,是诗人面对现世的三种境界。第一句是顾城的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读这句诗时,我仿佛能看见诗人披散着头发,在大街上奔跑,并对着天空呐喊。在他的呐喊中,有无奈,因为周围的时空是“黑夜”,而且带给他的并不是一双明亮漂亮的眼睛,而只是“黑色的眼睛”,前半句是一种关于“黑”的压抑;但诗人不甘于这样的宿命,他还要寻找光明,而用的正是这双黑色的眼睛。但诗人内心在正向的希望中还有负向的埋怨,因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这种埋怨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隐痛。

第二句是北岛的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这句诗看似更悲观甚至绝望。但它却比“黑”句显得理性些。情感的抒发少了一些,更像是一种历经世事后的判断。这种判断虽然未免有些偏激或主观,但却是在诉说而非呐喊,它给人的表达方式是理性的,而且脱离了狭小的个人视角,诗人无疑是想把它作为一个真理固定下来,用以警世。给人感觉是,作者写这句诗时,是用理性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己对世事的认知。诗人或许因“高尚”而受了委屈,或许因为别人的“卑鄙”而心有怨恨,但这一切情绪已经发酵后又冷冻了,凝成寥寥数字,一条人生的偈语。

相对于前两句诗词,我想起了第三首诗。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读了这几句,觉得此诗人更高一筹,相比于前两位诗人或多或少流露出的个人情感,这首诗似乎是站在了局外,站在另一个维度或高度审视人生。这首诗里,已经没有了任何主观性的词汇,甚至形容词也用的极少,而动词居多,这或许可以理解成作者是在用事物还原事物,让本真显示本真。再多的宣讲和解释都是多余的,只是把一个场景铺展给你。这场景,既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又是一种蕴含着思辨和相对的一种“境”或是一种“场”。通过这种场景,你可以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和时空的转换。这是引领人从多角度看问题的一种视角。读了这首诗,许多无解的事物,无需刻意求解,已经自然地解开了。写出这首诗,至少当时诗人的心境是开阔的,思维是清晰的,眼光是透彻而智慧的。既不埋怨环境的“黑”,也不慨叹世间的恶,而是暂时脱离了自己的肉身,把自己抽离出来,用一个冷眼的自己俯视围城中的自己。

诗最需要的是境界。诗人正是通过自己的语言,解构着这个世界,让自己和自己的读者,得到美的享受和灵魂的洗礼。

作者简介

远舟

文学爱好者。作品散见于《天津文学》《每日新报》。在各类征文比赛中多次获奖。记者经历,同情弱者。关注语文教育,热爱用文字表达思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