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走班+社团+俱乐部=特色人才 | 教育张说
有什么样的人才战略,就有什么样的国家的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于教育规律的进一步认知,国家对于各类特色人才的需求与培养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教育部也相继出台文件和措施,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相应的改革,各类高校在招生时正在逐年增加自主招生的比例。
为此,教育部要求,高中学校必须逐步推开并最终全部实行选课走班制教学,而一些有条件的小学、初中也已经开始这样做了。所谓走班,就是改变原来的行政班级教学模式,也就是由原来的学生在固定教室学习、教师轮流上课,变为学生流动学习、教师在固定教室上课。而这些教室就变成了这个教师的学科专业教室,比如语文教室、数学教室、物理教室、化学教室、地理教室、生物教室等等。所谓选课,就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相应的学科和老师,不再按照原来文理分科的形式进行学习了,这就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特色化成长。当然,它首先是使学生的个性意识觉醒了!
当然,这也反过来促进(或者说倒逼)了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和个性化成长——学生对于老师的选择,其实就是最厉害的评价。
然而,这仅仅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一个基础条件。真要发展自己的特长,这是远远不够的,它还要借助社团和俱乐部来完成。
那些知名的学校,总是十分重视社团的建设,也有自己的品牌社团,这些社团既培养了大批的名生、出了大批的成果,也成就了学校和一批名师,成为当地文化、教育的一张名片。
要知道,社团是比选课走班更好的一种个性化学习方式,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些志趣相投的师生甚至校外专家聚在一起,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怎么可能没有动力和成就感呢?
但是也有一些学校,对学校社团建设不够重视,社团基本没有,有也是形同虚设,一大堆的社团、兴趣小组等都躺在档案里以备上级验收。
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
各级各类教育管理部门不够重视。教育管理部门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引导和有效地管理评价机制,这种事情就很难持之以恒。如果上级部门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管理、督促、验收,定期进行评价和奖惩,这件事就有长效机制了。
校长视野不够开阔,没有足够的文化修养,看不到这些活动对学生、教师成长的巨大作用,也没有真正把这些事情当做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往往会因为工作头绪多,教学成绩考核压力大,安全风险大,资金支持有限等原因,忽视这件事情。
另外,不懂得社团活动对老师的成长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些社团的成果很少纳入学校对教师的奖惩、评价里面,即使有,也微不足道,因此教师积极性不高。同时,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这些社团在组建时,行政指令或者安排的多,没有把真正热爱这件事的教师推出来,想干的不让干,不想干的逼着干,没有找对人,事情自然就干不长。
再就是没有摆正位置,不知道社团是学生的社团,社团的组建、换届、组织活动等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性,控制得多、鼓励得少,学生没有积极性。
当然,还有关门办学的因素。各行各业人才济济,热心教育的人士也不在少数,学校再大,教师再多,毕竟没有社会的资源多。没有社会资源的支持,学校一定会孤掌难鸣,学校社团最终也会难以为继。
如果我们处理好这些问题,学校的社团就会持久的蓬勃发展。
与学校社团相对应的,是社会的各种俱乐部。这些年,我们国家的各类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可谓林林总总、红红火火,而且管理越来越规范,教学水平越来越高。虽然从总体上看,它们还停留在培训班的模式和水平上,重视的是成绩,而不是基本素质和持久的发展力,但是,相信用不了多久,它们当中的一些佼佼者就会朝着俱乐部的方向转变,无论是读书写作、科学技术还是艺术、体育。它们会形成相对稳定的成员队伍,有完善的设施,有更为长久的时间,并且拥有比一般学校教师更为专业的导师团队。这样,它们对于学员的特长培养就会更为有效。
欧美一些教育发达的国家,俱乐部式的校外培训机构十分发达,好多学生都参加了这样的组织。只说一件事,你就知道它有多么厉害了:德国没有像我们一样专门的足球学校,它的球员都是俱乐部培养的。怎么样?是不是有人眼前一亮,发现商机了?
选课走班,社团,俱乐部,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一定会培养出大批个性鲜明、学有专长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