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之前一定要有引爆。甲骨文台历说字——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字是引,引火烧身,引狼入室,引人入胜,吸引等等。引这个字,甲骨文写法以及在经典中的引用该如何理解呢?甲骨文写法其实也简单,就是一个人的正面形。然后他的左胳膊或者是一边的胳膊引出来一条弧线,这条弧线它不是一般的弧线,这个弧线其实是一个省写,也就是说这条弧线它是有具体所指的,他指的是弓,也就是一个人站立挽弓拉弓之形,这个动作叫做引。

我们现在来看一下引这个字的解释:会意字,从大持弓,象挽弓之形或省写,于省吾释引,说文,引,开弓也,从弓从|。

【甲骨文台历,引】

这里的从弓从大持弓是对甲骨文的写法,但是我们大家注意看一下小篆的解释,小篆的写法它是从弓从|,这两种字形的解释其实是有差距的。

因为在文字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讹变这种现象,所以在弓的写法和小篆的写法,他有的时候是不一样的,大家这个要注意一下,而且这里还引出了一个比较重要的信息,就是第一次解释这个字的人是谁呢?是于省吾先生第一次断定了引甲骨文写法,大家也可以看到甲骨文写法和小篆的写法其实是有差距的。

【于省吾像】

现在我们来分别看一下引这个字的文献引用,然后我们在文献引用的解释的过程中会再一次的深入的说到引的含义。

第一个:

其君子引而不发,躍,如也。
《孟子》

其实这说的是一种射艺。因为射在春秋战国之前,它是六艺中的重要的一个内容,礼乐射艺书数。也就是说之前的文人士子不光是要学习读经典,书法、文学经典,他们还要学一些驾马,挽弓射箭,甚至是军事等相关的一些内容。那么跟军事体力带兵相关的重要的一门功课就是这个射。那么在教射这门功课的过程中应该怎么教呢?就是孟子说的这句话,他说君子引而不发,躍,如也,就是说如果是一个君子在教一个人射箭的时候,他会把这个动作做的特别的到位,就算他手里没有拿着弓箭,就像拿着弓箭一样。躍,如也,躍就是跳跃,如就是马上就能够动起来的样子。孟子说的这句话其实也是有出处的,出处就在《论语》当中,其中有句话也是孔子在教书的过程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孔子在教学的过程中,大家都知道叫因材施教,他会根据学生们不同的理解水平教不同的内容,叫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其中有一句话怎么说的呢?他说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里也说到了不发,其实孟子是之后,孔子《论语》是之前,所以孟子说的这句话其实是出自于《论语》中,也就是说非常有可能孟子读到这句话之后,他又用他自己的理解说了这句话,其实说的都是同一个事,就是在教人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启发孩子们,一定要启发学生们。

【射箭的图片】

我拿绘画来举个例子,就是有的老师他会告诉你应该怎么画说的特别到位,它的颜色形状大小给你启发的特别到位,你听了老师的启发之后,你马上就想拿起画笔,把那个形状画出来,这就是好的老师。那不好的老师是什么呢?不好的老师就是说他给你也讲不了多少,上去就给你把那个东西画出来了,这个教学方法其实是得到了很多家长们的质疑。朋友们能不能够理解我的意思?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启发同学们的能动性,而不是要替学生完成,他需要自己动手去完成的这些作品和内容,所以教育的先驱孔子老先生曾经就说过,叫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核心,一个技法。当然孟子也把这句话做了一个发挥。

【惊弓之鸟】

下一个文献:

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战国策·楚策》

大家看到这句话之后是不是想起一个四字词语来呀,就是惊弓之鸟。引弓虚发,引,就是挽弓射箭,但是没有箭,他只是用那个弦空发了一下,空发是有声音的,那么鸟听到这个声音之后,因为它以前受过箭伤,一听到这个声音鸟就旧伤复发,掉下来了,其实有一个字正好记录这个引弓的声音,那么这个字是哪一个字呢?就是弘大的弘,弘就是左边一个弓,右边一个厶,弘是一个跟挽弓射箭相关的,所以引是一个动作,弘表示挽弓射箭的声音。

【只识弯弓射大雕】

下一个文献:

长城以后,引弓之国,受命单于。
《史记·匈奴列传》

长城以后,这个后应该指的是一个方位。本来这个前后的后指的就是方位,那长城以后指的就是长城以外的地方。引弓之国,说明就是这个地方还处于游牧民族,毛主席不是曾经说只识弯弓射大雕,说的就是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当然也是他们最有名的一个单于。长城以后,引弓之国,受命单于,也就是说这个单于威力影响无穷,只要是长城以北的人,而且所有的游牧民族都是受命于他。可见,这个单于是所有的游牧民族中的最大的那个王。

下一个文献:

子子孙孙,忽替引之。
《诗·小雅·楚茨》

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子子孙孙,对血脉的传承是非常看重的,之前在甲骨文台历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几次提到过愚公移山,是什么能够给愚公这么大的力量,这么大的自信能够搬掉门前的三座大山?

【愚公移山】

就是子孙的力量。所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子孙的力量,后代的力量是非常受到人们的重视的,所以这里也是同理。子子孙孙,忽替引之,这里的引其实已经是引的引申义了,引的本义是挽弓射箭,那么引申义都是跟挽弓射箭相关的,比如说挽弓要射箭,那么引就是这个准备过程,比如说大家看到书的时候都有引文,引发等等相关的,跟这些词相关的都是准备阶段,还有一个引申义就是延续,比如说子子孙孙忽替引之的引指的是跟延续相关,跟那种力量相关,因为挽弓的时候需要很大很大的力量。而这里说到的忽替引之,其实也是突出了这种无穷的力量。

【荆轲刺秦】

最后一个文献:

燕国燕太子刺杀秦王,其中有句话叫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战国策·燕策》

这里说的非常简短,说明当时的那种情景特别的急迫,一个动作连一个动作,他的场面画面感特别的强,说的就是燕太子丹雇佣的那个杀手叫荆轲去刺秦王的故事,而这句话就是图穷毕现,引其匕首提秦王,然后没有中,结果中了旁边的柱子就这么一个情景。

【吸引力】

关于引这个字其实还有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吸引力,不管是吸引力也好,引力也好,还是万有引力也好,他都是物理层面或者三维层面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那么这个引力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先不说他怎么产生,我们只说他的现象,他的一个现象就是两个物体之间会不会有任何外力的情况下,会不会互相的牵制互相的制约,而这个力就叫做引力,而万有引力就是以地球为参照物,在地球上,当然是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有这样的引力,这样的引力就叫做万有引力。而吸引力是针对于两个物体之间的两个有形的物体,两个三维层面的物体,他们不管是因为万有引力的情况,还是因为心的感应的情况,都会有一个之间的相互的作用,相互的制约,相互的吸引,所以一旦产生了引力,它就会产生爆发。

【共振】

引刚才说过,只是挽弓射箭的准备阶段,那么挽弓射箭如果把箭射出去,那么就是实质性的了,如果是两个物体之间有了吸引力,那如果他们两个人产生作用,那么就是射箭,所以吸引力这个概念都是存在的。首先它是一个客观现象存在的,但是实际上两个人之间相隔万里,天南海北,他们之间为什么能够吸引?不显然已经超出了万有引力的界限,那么她们怎么能够吸引呢?不就是彼此心与心之间的吸引,彼此心与心,思想与思想之间的吸引,或者是化成今天的一句话就是同频了共振了。

今天的引这个字就说到这儿,欢迎朋友们指正补充,从一个字学习中国经典,从一个字了解中国文化,我们下次再见,感谢各位。

阅读更多:

甲骨文台历第二十九字——武

我的老天爷啊。甲骨文台历说字——天

【文耕说字】盘古开天与天书奇谭

甲骨文台历说字——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