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法篇

​枯润二脉

枯润二脉者,用药之提纲,枯脉宜养阴,润脉莫伤阳,润者津液充足,枯者津液干涩,润脉无论何病,慎用凉润药,枯脉无论何病,忌用热燥药,认明枯润二脉,处方用药,便少错误。

微弱二脉

微脉润而少,轻有重按无,总属阳气微,温补宜急图;弱脉枯而少,轻无重按有,总属阴液枯,清润法当守。此二脉,脉体皆少,一者宜补气补阳,一者补液补阴,最易含糊,须以轻按重按之间,寻出证据以为用药之本,病人的体质不是阴虚,便是阳虚,故诊脉先以枯润微弱,分别阴虚阳虚,便有把握也,微弱二字,自来概属虚脉之称,而以阴虚阳虚置之不辨,遗误后学不少,故以脉法起首,郑重言之。伤寒论,少阴病,脉微细,用附子。营卫病,脉弱而渴,用石膏是也。

枯润二脉别阴虚阳虚,弱微二脉,辨别阴虚阳虚,又须审查两尺,左尺较右尺少为水虚,右尺较左尺少为火虚,据两尺为判断之中判断,用药更少误差。总之脉法的阴虚阳虚,认识无差,然后能识一切疾病之阴虚阳虚,然后能判断一切医书所说疾病之阴虚阳虚,此要决也。虚实二脉

实脉中沉盛,满指成分厚,久按总有力,攻下须研究。此为阳实、气实、热实、胃家实。可用攻下之实脉,脉之成分厚而不薄,满指有力,中沉两部,久按不衰,此为完全的实脉。所谓完全实脉,中土实则全体皆实也,攻下胃实,不可冒味,须有法度,应当研究,详古方上篇大承气汤中。此外则伏而有力,脉细有力,软而有力,滑而有力,亦有实意。但只腠理热实,只宜清润疏通之法,无有下法。完全实脉,脉来迟缓,因中土实则热实,热实则脉来不数也。病有名五实证者,脉完全实,而不食、不大便、不小便、不出汗,须攻下与发汗并施,此证少有。凡诊实脉,须兼腹诊,以手按大肠部位,病人拒不受按,此肠中有当下之燥屎,此脉有小而实者,如兼现虚证,当用补气补血之药,辅助下药缓缓下之,如温病篇之黄龙汤法是也。

虚脉松而大,气血与阳虚,阴虚液虚者。脉与松大殊。松,有成分不足向外发散之象,大而松为气虚、血虚、阳虚,乃对上项厚而有力之实脉而言。其实除厚而有力之实脉外,多是虚脉,不止松大为虚。大而松之虚,直接补之虚也,其他之虚,脉体微小,亦有松意,多有不能直接用补,必须全体的圆运动得圆,然后不虚。阴液之虚,脉则或弦、或细、或涩、或弱、或沉、或结、或代也,血虚,乃血中之温气虚。

松紧二脉

松脉即虚脉,虚松气不充,诸病宜急补,补气与补中。脉法诸书,只有虚实而无松脉,虚乃其名,松乃其实,松乃外散之脉,成分不够之脉也,补气补虚,则归根而不外散。紧脉与松脉反,内聚不舒象,转绳弹人手,寒实之现状,紧脉有细小之象,转绳者向内收紧也,寒性收敛故脉紧,食停则气聚于食故脉紧,气血不调,或热聚而不散,而成一部之积聚,亦有紧者。积聚在于何部,紧则现于何部,皆宜温散清散通散之药,寒性之收敛,卫气之收敛也。古书云,左脉紧伤于寒,右脉紧伤于食,不尽然,外感之脉,若迫促不舒,其中即有卫气收敛之紧意。

滑涩二脉

滑脉有二象,鼎沸与盘珠,鼎沸躁热病,盘珠津液多,燥热伤津,如鼎锅之水,被火煎熬沸腾,故脉滑;津液滋多,往来流利,如珠走盘,故脉滑。痰病脉亦滑,痰亦津液也,新婚有孕脉亦滑,津液增多也,鼎沸之滑,重按有力,有孕之脉,脉气充足,痰病之滑,脉气不足。涩脉有两仪,血少与阳虚,血少涩在左,阳虚涩右居,涩如刀刮竹,亦如雨点沙,血少津枯故脉涩,阳虚脉涩者,津液生于阳气也,荣卫不足,脉亦现涩,荣卫调和充足,然后津液生也。血少津枯之涩者,薄而有力,阳虚之涩,薄而微也,荣卫不足之涩,薄而无神也。左属水木,故血虚则涩应于左,右属火土,故阳虚则涩应于右,荣卫不和不足,必左右皆涩。

弦缓二脉

弦脉收敛病,气机不舒展,治弦须养中,用药忌收敛,疏泄畅通,则气机舒展,疏泄不通,则气收聚。弦者如弓之弦,向内收聚之象,木主疏泄,木气本身稚弱,不能疏汇则脉弦,金气燥结,木气因而不疏则脉弦,弦乃木气之郁象,木气稚弱之弦,宜温养木气,金气燥结之弦,宜清润金气之燥,开散金气之结,然后木气之郁舒开,脉乃自去,唯既现弦象,木气愈郁而欲疏泄,则克中土,中气受伤不能运化四维,病即关系生死。故又须于疏展木气之中,兼扶中土。五行之气,郁则克其所胜,而悔其所不胜,此自然之势也。金匮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其意指此也。弦即为寒,木气阳弱也;弦则为饮,木气不能疏泄水分也;弦则为痛,木郁冲击也;弦则为风,木病风而脉弦,则病重矣,中气败故病重也。弦脉多胃气脉少故也,治弦脉忌用收敛药,慎用刚燥药,寒病之弦脉弦,温能则弦化,则弦脉易治之病。此外之弦脉皆不易治。寒病之弦、饮病之弦、弦大而虚,润而不枯;风病之弦,不润而细,阴虚津枯之脉弦,宜养津清热;内伤之脉弦,宜补中土,兼治木气,弦乃能去。

缓脉虚而散,散慢不收敛,中虚卫气虚,疏泄自出汗,缓与弦为对待之象,忌疏泄,药喜收敛药,伤寒论桂枝汤证,发热汗出脉缓,即是此脉,中气与卫气不足故也,散字读闪,言松散非分散也,此缓脉非和缓无病之缓,非热实而脉反迟缓不数之缓,是缓脉有虚实之分也。

濡细二脉

濡脉为湿盛,细脉为津伤,湿热脉亦濡,细亦主无阳,濡脉如棉在水中,细脉如蛛牵细,濡而似缓有湿热,细而无力为阳虚,津伤之细,细而有力,津伤则生热,故细而有力,细而有力着骨,则为积聚,濡中藏细,则湿伤津液,故濡溢于外细现于内,故湿用利水药,有不效者,利水药伤津液之故,善治湿者,养金气之收敛,调木气之疏泄,扶土气之运化,温乃自去,津液不伤。

大小二脉

脉大气离机,脉小气归里,脉大病渐增,脉小渐自已,冬季脉大最忌,胃热实则脉大而有力,中部沉部盛于浮部,此大脉为实,否则愈大愈虚;脉小则气归于里,有病而脉由大转小,乃将愈之象,此小脉非微脉非细脉。阴虚亦有大脉者,浮大而不润泽,重按迫迫夺指,有燥动之象,阳虚亦有脉大者,大而虚松,指下润泽,重按无有,对膈研究,参与外证,容易明白。脉有重按起指,脉即浮起,寸多尺少,浮多沉少,夜半不安,此为阴虚,阴之封藏,夜半阳动,阴虚不藏,故脉现如此状态也。

芤革软硬四脉

芤热阴伤极,革脉属阳虚,硬脉寒之象,软脉热在中,芤革二脉皆中空,芤则浮而边虚,有柔松之意,为热伤阴之象,革则沉而边实,有石硬之意,为寒伤阳之象,失血则芤,失精则革。硬脉有牢坚之意,阳和之气少也,软脉似濡而厚,按之欲沉不沉而有力,乃内热之实脉,不可认为软弱之软,世以软弱并称,软脉遂为人所忽唉,软弱之软,则微脉也,实热之软则如胶粘而有力,举指不移,硬脉则脉之沉部,硬而牢坚,重按有力,阴寒之象,外证必无燥热之事,沉部硬部必宽厚不细,而鼓指有力,软脉有力为热,硬脉有力为寒。

浮沉迟数四脉

浮脉随手起,总是虚之征,诸病忌升散,中下复其根,以指按至沉部,随指而起,即往上浮,是为浮脉。并非浮中沉三部,浮部有脉,中部沉部无脉。浮而向外,中气虚也,浮而脉上,其虚更盛。浮弦鼓指,则兼肝风,外感脉浮,只宜降药,兼补中气,内伤脉浮,必重补中,内伤脉浮,中部以上多,中部以下少也;外感之脉,必有束迫不舒之象,不必定见浮脉。外感之家,必定有忽然恶寒、发热、头痛为据,如麻黄汤证之脉,当有恶寒,脉沉,及至脉由沉而浮时,即发热而汗出唉。沉脉在肉下,虚实易了然,沉实为实热,沉微属虚寒,如沉细无力,亦属虚寒,沉细有力,亦属实热,实则不通,分整个实和腠理经络的实,整个的实,如伤寒论承气汤证攻下之胃家实是,腠理经络的实,如沉细有力,弦紧鼓指,只宜滋润疏通,理气活血为治。迟脉乃虚寒,里阳太少时,无病脉迟者,元气难久持,不及五至为迟,胃家热实,脉反迟缓不数,故迟脉亦有实热者,实热之迟缓,厚而有力,虚迟之迟,脉来虚微,以证判之,极度易明了,无病脉迟,则肾家无气将难久存矣。数脉乃中虚,虚甚则数甚,数亦为虚热,兼细则阴病,中虚则数,世人所忽,河图之数,五数居中而统四维。故平人之脉,以医生一呼一吸脉来五至为准。中虚不能统乎四维,故脉来过乎五至而成数脉。热伤津液,脉来亦数,数而兼细,则中虚而津液亦亏,阴分受伤,为难治矣。发热而脉沉不数多实,发热脉动数必虚,此脉必中部以下较微少也。如沉而微,其虚更甚,数极度之脉,中气大虚之脉也,凉药伤中,下咽即危,用甘味补中,中气回复,胆经相火下降,热即退下而不数,此与热实而脉反迟缓,为对待的理法。数读索,世人却认数脉为热,杀人不少,经文气虚脉乃数也句,宜注意。

结促动代四脉

结促与代脉,脉来停一至,动脉如豆动,只见关中位,脉动现数象,停止一至为促,外感风寒,荣卫迫促,促乃表郁之脉,脉不现数象而停一止为结,结乃津液不足,不能流通之脉,代脉之止有定数,亦津液损之脉也,长夏脉代,有孕脉代,为中气加多之脉,中气能代四维也,亦有秉赋代者,乃富贵之人也,若病重脉代则危,此代脉无神,乃中断不能连续之脉,长夏之代有孕之代,多在五至以内,脉神特别充足。五为中气,中气之中,原有四维故也,详生命宇宙篇河图中,动脉有如豆动,无头无尾,只于关脉见之,气机不舒,主内痛也。

洪伏二脉

洪脉向外掀,中气大虚证,愈洪中愈虚,兼弦乃别论,实脉必向内沉,世谓洪而有力为实,认错矣。虽有力亦向外之力耳,向外则内虚必矣,必洪而兼弦,乃为实象,弦乃内聚之象,洪而兼弦,是原有内热,被卫气敛之,热郁则脉洪,热郁被敛不能通达,则洪而兼弦,在外感宜舒散卫闭,兼清内热,内伤病少洪弦者,有之亦内热为卫气所闭,仍舒卫闭兼清内热,洪大无力者全属于虚,洪而弦大有力,乃为实象。然实脉不洪,必如胃家实可用下药,乃为真实,洪而兼弦有力,乃实在腠理,不在胃腑,舒散卫闭,腠理一通,即不实矣。伏脉气内实,深藏骨际间,热深与痰闭,指下细心探,伏与洪是对待之象,气虽内实,热清痰豁之后,脉起不伏,即不实矣。

躁驶二脉

躁脉不安定,外因与内因,驶脉上下窜,虚与热之征,有内热而感外寒,热为卫气闭束,动不能通,则躁急不宁,此因于外感者,宜散卫清热,温病之脉躁急,乃木火离根,此因于内伤者,宜照温病证治法,驶脉因虚因热,如小寒前后,小儿幼童忽不思食,或咽痛或咳嗽,迟脉中有一线,上窜入关脉,此肾虚阳动,宜温养肾家,如肝胆有热,肺虚不能收降,关脉中有一线窜出人寸脉,宜补中敛肺兼降胆经,如尺脉中有如珠的一点,窜入尺下,此肾败也,最难治,男童早婚有此脉者多死。

平人脉

欲知病人脉,先学平人脉,调匀柔和者,乃是平脉诀,平人脉亦称胃气脉,亦称和缓脉,来去调匀,不来多去少,不来盛去衰,神气充足,体质柔润,所有以上各病脉,寻找不出一字,此胃气健旺,和缓无病之平人脉也,内经脉法,以胃气为主,胃气多病脉少者易愈,胃气少病脉多者病重,病脉太多胃气太少者易死,学平人脉,可常诊视无病而身体健全,元气未泄,面无浮红,食量极度好,体力甚大,跑步而脉不加快不喘气之人之脉,便可得着胃气脉和缓的认识,然后可学病脉,胃气脉者,中气脉也。

真脏脉

五行运动圆,见圆不见真,一见五行真,胃气无毫分,心火的真脏脉如钩,如上挂之钩,有上无下之象,只有浮而不降也;肺金的真脏脉如毛,薄涩之象,将散而不收也;肝木的真脏脉如弦,如新张弓弦,劲疾如循刀刃,毫无生意之象,欲疏泄而不能也。肾水的真脏脉如石,如石沉水底,毫无阳和之象,只沉而不升也,此皆中气无存,不能调和四象,四象各现本气之真也,故称真脏。脾土的真脏脉为缓,有如屋漏,时而一落,迟缓不能连续之象,中气不能自存也,五行之真已现,中气先亡,故曰死脉也,如钩如弦如石如缓,则各脉皆钩皆毛皆弦皆石皆缓,一气独胜,诸气败亡,故死也。

指法与脉位

自来诊脉两手分诊,圆运动学的诊脉,必须两手合诊,因整个圆运动的消息,须两手合诊,则比较上去审察,方能审察得出,又须三指斜下,次指按在寸脉的浮部,中指按在关脉的中部,名指按在尺脉的沉部,沉部在骨,中部在肉,浮部在皮,斜下者,中指比次指重,名指比中指重,即难经所谓三菽之重,六菽之重,九菽之重是也,是为三部诊法。若三指不分轻重,便不合寸关尺三部脉的本位,三部之法之中,又有九候之法,三部九候者,一部三候,三部九候,寸脉本位在浮部,浮部有浮部的浮中沉,关部本位在中部,中部有中部的浮中沉,尺脉本位在沉部,沉部有沉部的浮中沉,三部九候的诊法,只须三指斜下,三指同时由轻按而重按,由重按而中按而轻按,由轻按而再轻按,便将寸关尺三部九候的整个手法得着。三部九候的指法,是按寸关尺皮肉骨的地位,不是按脉的整个体,是下指诊察的方法,方法与地们澈底了,然后诊脉,看脉在此地位中的动动恶如何,方能审察出脉的真相。

下指诊脉,不可将指头死按脉上,就如用眼睛看物,却把眼睛珠放在物上,如何能将所看之物看得明白,三部九候的指法无差,便能免却此弊。

诊脉动称为看脉,不如将看字改为听字,能将听字的意义体会有得,则诊脉必有聪明过人之处,听字比看字静得多,活泼得多,看是我去看他,听是听他来告我,必能听而后得整个认识也,三部九候的候字,候者等候之意,我的指头,只在九外字的地位上,审察地位,等候脉来告我,候字听字的意义,大医的妙用,全在于此,先将指头审察九个字地位,以候脉来,指头与脉见面之后,仍不听脉,仍只审察九个字地位,有意无意之中,听出脉的病点来,然后继续搜求,由合听而分听,由分听而合听,整个脉体即是整个人身的河图,由合以求分,便知病之所在,由分以求合,便得处方的结果,总而言之,不可由我去找脉,须候脉来告我,我去找脉,我便有成见了,就得不着脉的真相了。

诊脉先分别脉的大体

诊脉,须先定六脉的整个大体。切不可先注意关脉怎样,寸脉怎样,尺脉怎样。先诊整个大体,诊出大体是阳虚是阴虚。阳虚者脉气润,阴虚者脉气枯。润者,无论何病,慎用阴寒药。枯者,无论何病,忌用阳燥药。又要诊出虚的程度如何,方能决断用药。

处方定药要在指头未离开脉时决断

定药要在指头未离脉时研究清楚。如诊脉放手,再来定药,即不准确。在脉上定方,即在脉上审察所用的药,与脉的轻重。审察再三,心中安了,放手即提笔写方。写完之后,再写医案,然后可同别人说话。万不可先写医案,后写药方,写完医案,再写药立方。所写之药,必不全合所诊之脉矣。

拟方定药,要在指未离脉之时。如认为中气虚寒,拟用理中汤,是必脉未松微,润而不枯,倘肝胆脉比较细,则干姜伤津,细涩乃津伤之脉,须加少许芍药当归以润肝胆津液,如脉来松微,证现虚寒,当用理中补虚温寒,而左尺比较短少,左尺属水,是水气不足,当加熟地麦冬以补左尺水气,理中汤乃不发生燥热伤津之过。

如麦门冬汤治中虚肺燥,其脉必涩。倘涩而兼细,则去半夏。半夏伤津,细涩之脉最忌。如小建中汤治虚劳,以芍药降胆经收相火为主,须右脉关寸之间,脉气较他脉为盛,乃受得芍药之苦寒。倘右脉动关寸之间脉气不盛,胆肾之热不足,当减轻芍药。或不减轻芍药,加冰糖白糖以和芍药之苦,免伤胆胃之阳。

如肾气丸治肾气不足,须看左尺右尺比较之多少,左多右少为火虚,附桂宜稍加重,右多左少为水虚,附桂即宜轻用。

如当归生姜羊肉汤治肝经虚寒,倘肺脉虚弱,生姜只宜少许,肺主收敛,生姜辛散伤肺也。

如泻心汤治心火不降,吐血衄血,倘脉来不实,便不可用也。

如诊治伤寒麻黄汤证,问证无差,是麻黄汤证也,当用麻黄多少,当以寸脉尺脉而定,寸脉弱,尺脉少,只宜轻剂麻黄,便可出汗,寸脉弱,肺家收敛力少,尺脉少,肾家津液不足也,倘麻黄分量与脉不称,则服后汗多,诸祸作矣。如诊治桂枝汤证,问证无差,是桂枝汤证也,而脉气虚软,芍药寒中,宜多用炙甘草以扶中气,以减去脉之虚软,则芍药乃能免寒中之弊。如诊治普通外感,用薄荷以调卫气,用黄豆以和荣气,薄荷散性甚大,倘脉气无弦紧之象,不可多用,多则辛散伤肺,更加发热。如诊肠胃热滞,拟用大黄以消热滞,倘脉象重按不实,便不可用。如其不能不用,必须用术草以辅之,乃不发生下伤中气之祸。如诊吐血之虚热证,饮食甚少,阴液又伤,拟用补土养液之药,补土之药必伤阴液,养液之药,必伤土气,必须详审脉象,脉象润数,术草不可并用,或术草均不可用,则用山药扁豆以代术,用白糖以代草,细脉最忌辛散,当归不宜,只宜阿胶,虚热吐血,肺脉如细,更须保肺,橘皮下气,亦能伤肺,半夏更不敢当。

如诊治腹泻,腹泻因于食滞热滞者多,因于阴寒阳败者少,两下诊治错误,关系生死甚速,认为阴寒,脉必微少无神,泻后气衰,稀粪下注不射,不食,乃可用姜附以温寒回阳。食滞热滞,脉必紧细有神,泻后气不衰,粪粒兼水射远,能食,乃可用神曲谷芽以消食,栀子黄芩以清热,脉虽紧细,若右脉较左脉无力,消食预防伤中,清热预防败火,前人有云:左脉紧伤于寒,右脉紧伤于食,其实伤食不必紧在右脉,伤寒也不必紧在左脉。

如诊阴寒夹暑,其人不食,不大便,不小便,但欲寐不能寐,口渴而苦,舌无苔,六脉洪大异常,沉按虚空,而关脉洪大中藏有弦细之象。洪大虚空,阴寒之脉,口苦而关脉内藏弦细,是乃暑脉,方用重剂四逆汤以回阳,兑入冬瓜蒸自然汗以清暑也,无冬瓜汁麦冬二三钱亦可。

如诊得妇女经停,脉象平和,寻求结果,在左关得看病象,左脉较他脉多些,此木气不调也,用桂枝汤一剂,左脉多处平了,仅食饭加增,再诊则左尺较他脉少,此备热液少也,桂枝汤加生地以补左尺,一剂左尺脉起经来如常。

王梦英医案载,一人病外感,寒热身痛,梦英诊之,脉弦细异常,梦英曰:阴虚极度矣,未可治外感,用重剂熟地当归等补阴之药而愈。外感风寒而用熟地补阴之药,岂不将风寒补住,不知荣卫乃人身表气之阴阳,表气之阴阳根于里气之阴阳,里气之阴阳偏多偏少,表气之荣卫即不能调和而成圆运动。外感风寒而荣卫病,乃荣卫因风寒之伤而荣卫自病,并非风寒入了人身为病。此病脉象弦细异常,阴液偏少,即不外感,荣卫早已失和,再遇外感,失和更甚。所以熟地等药,补起阴液以兴阳气调归于平,里气这阴阳既调,表气之阴阳亦调,阴阳调而荣卫和,所以外感愈也,王氏谓未可治外感,正所以治外感也,王氏用此药治此病,乃由经验而来,于外感风寒,并非风寒为病,乃荣卫自病的原理尚不知道,因王氏亦王叔和伏寒变温之信徒故也,医家有舍证从脉不通之说,毫无理由。如此案,医家即谓第舍证从脉的治法,可以见中医不知原理,自古已然。

一七十老人,冬有外感,恶寒重发热轻,脉动不紧而虚微,服肾气丸五钱,半夜寒热罢而体舒,次早满身微汗而愈。伤寒论,麻黄汤治恶寒脉紧,紧者卫气闭束之象。故麻黄开卫气之闭束,为治恶寒定法。今外感恶寒脉微,微者阳虚之脉,肾气丸补起肾阳,里气的阴阳平,荣卫的阴阳自和,所以病愈而行微汗。如不补肾阳而用发散之剂,必脱阳而亡。此两案在已知圆运动原则的医家,自必认为当然,而不通医家,无不问之而咋舌。学脉不可就脉猜病,应问病求脉。所问之病是外感,求得之脉乃是内伤,内伤治愈外感自愈。外感病在荣卫,果是里气不伤之荣卫表病,脉必弦紧,束迫不舒而现躁争之象,不现阴亏之弦细脉,不现阴亏之微脉,按疏泄收敛之法治之可也。所以学医要学具体的病,乃能治抽象之病也。明了伤寒论桂枝汤麻黄汤证脉的意义,本书温病乌梅汤三豆饮证脉的意义,自能明了此两案的意义。桂麻二证与乌梅三豆之意义,本气自病的意义也。

一女科平日阴虚血虚,脉象沉涩,左尺尤弱,平日有病,皆服归芍地黄丸补血而愈,一日洗澡受寒,身痛怕冷,不能起床,脉象沉涩尤甚,予归芍地黄丸八钱,吞下安卧,并未出汗而愈。明是外感受寒,全从补血补阴施治而愈者,因脉象沉涩故也。若照外感治法,而用发汗之品,伤其血入阴分,病必加重,至于不起。所以此病明是外感,病愈汗出,其恶寒自罢,乃荣卫之和。阴血已虚可作汗故不汗出而病愈也。此病治效,所凭者脉,前人谓此等治法,为舍证从脉动,其实何曾舍证,正因此证,由于脉象纯系血虚阴虚乃成此证也。证由血虚阴虚而来,故用补血补阴之药,病自能愈。故用药治病,必以脉为主。

又一男科,自称男病复发,口淡不食,亦不饥,小便黄如柏汁,甚长,大便燥结,身倦无力,诊其脉全体细弱,右尺较少,予附桂八味丸二钱,茵陈蒿一钱,吞服,一日二服。服后胃更滞,更不欲食,脉细转和,右尺亦起,因以干姜两片嚼服,辣味少,苦味多,辣味少者,亦口淡之例,下焦无火也,苦味多者,火虚于下而逆于上也。用原方加干姜少许,同服,食遂增加,尿黄亦减,脉更调和。一剂之后,去干姜,只用附桂地黄丸四钱,茵陈蒿一钱,一日分二次服,数日全愈。此病口淡不思食,当然不宜地黄。因脉细阴虚,故仍用之,右尺火虚,故又用附桂。黄病为湿,尿长非湿,故宜地黄也。无湿而病黄,乃胆经之逆也,胆经相火逆行于上,故病黄味苦。火逆于上则虚于下,故口淡不食。茵陈清上逆之热,地黄滋阴,附桂补火,所以病愈。此病此方,亦凭脉耳,若以口苦胃滞之故,不用地黄,脉细难复,病将坏矣。此病,前数年曾病一次,医用附子理中加黄连,时轻时重,三年始愈,脉细尿长不知养阴,其不死者,幸也。此案用药,亦全凭脉象之功,数日全愈,理有当然。故学医归结在用药,用药的根据在脉象,故善于学脉者,乃能立于不败之地也。

一人左肢肿胀疼痛,午前轻。左肿痛为阴虚,午前为阳虚,脉左右皆虚,右尺尤虚,命脉服附桂地黄丸,每日二钱,午前服下,三日全愈。此病有谓为湿热者,有谓为风湿者,有谓为气虚者。今凭脉用附桂地黄丸全愈,可见凭脉治病,能免去一切牵缠而得着根本解决也。

国医指南将十二经病证,分虚实寒热,挨次列出,后学称便。然于脉的虚实寒热,无有认识,即无法辨别证的虚实寒热,只要于脉的虚实寒热,有精细的认识,无论何证的虚实寒热,不唯能澈底辨别,且能寻出整个治疗之法,不唯辨别医书已载之病证,且能辨别医书所未载的病证。由脉断病,实有不可言喻之妙。因一经的虚实寒热,必有他经的关系。脉法不精,必无整个澈底的辩法。而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病不有愈且生他变也。欲认识脉的虚实寒热,只要有十架病床的中医院,以一年的临床经验,便可成功。总之由脉断病,是由原则以解决分则,由病断病,是图解决分则,而遗却原则,由脉断病,百无一失,由病断病,失多得少,甚至全失无得。脉者,审病断病处方用药的根据也。

以上审脉用药之大概分别法也,又有宠统学法,六脉中部为主,凡中部以上脉盛,中部以下脉虚,无论何病,先补中气,再配合病之药,凡中部以上脉少或无脉,中部以下脉多有力,无论何病,温药补药忌用,宜用消滞清热养阴药。中部以下主里,中部以上主外。里气不足,故先补中,里气有余,故忌补药。人身右为阴道,左为阳道,左脉阳虚,则升不上来,右脉阴虚,则降不下去。升不上来,则左郁而虚大,宜温升之药,降不下去,则右郁而实大,宜凉降之药。左属水木,右属火土,左脉沉细,水木枯涩,宜滋润水木之药。右脉微少,火土衰退,宜温补火土之药。左寸属心火,左寸不足,木气足则左寸足,右寸属肺金,右寸不足,不治右寸,土气足则右足,左尺属肾水,左尺不足宜补水,兼降肺金,右尺属相火,右尺不足,宜温肾,兼降胆木,此大概宠统学法也。宠统学法中,更有宠统学法。即上文所说脉的大体柔润布微为阳虚。夫论何病,不可用凉药攻伐药。干枯而弱为阴虚,夫论何病,不可用燥热药横补药是也。只要指法活泼,大体认清,宠统之中,已得应用地步了。学医归结在学脉,以上学法,理路明白,初学入门之捷径也。

还有好些省分诊脉,病人伸手就诊,都将掌心向上仰着,更无法诊得明白。万不可掌心向上,定要虎口向上,而且将掌向心微弯,则脉来流利,医生仍能用指法去细细寻求,李濒湖候正之四言举要曰:初持脉时,令仰其掌,不可为训。

处方定药要自己立法

诊脉之时,即是定方之时,此时指下心中,只知病人身体整个气机的圆运动如何不圆,要用如何的方法,以补救其圆满所开药方,却要自己立法,此时切不可有一句古人的书在我的心里,若是心里有一句古人的书,心就离开指下,忘却病人的整个气体,便不能立出合于病机的方法来。自己立法者,所用之药,只与脉的病机相合,不迁就书上成方也。书上的成方,乃教人自己立法之意耳。

诊脉之时,既不可想着病人身体的形质,又不可想着书上的一句话。此时心中,只觉两手按着一个圆运动的气体,此妙法也,亦捷诀也。想着书想着形质,决不成功,试验便知。

脉的原理

腕上动脉,能诊全身,此扁鹊脉法,非内经脉法,脉者,血中之气也,脉分寸关尺三部,正对腕后高骨为关脉,关上为寸脉,关下为尺脉,寸脉以诊胸上,尺脉以诊脐下,关脉以诊胸脐之间,左以诊左,右以诊右,尺主沉,寸主浮,关主中。关者,升降浮沉的关门,运动的中枢之意。关前至鱼际得一寸,关后至尺泽得一尺。古人一尺,约今之五寸也,鱼际者,掌下大横纹也。寸关尺三部,为全身气脉总代表之处,两臂下垂,两腕上举,以寸关尺三部,配合全身上中下三部,左右相对,成为一个圆的运动,右降左升,运动匀和,是为平人。

造化秋金之气,居上而降于西,人身右寸属肺,肺与大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造化夏火之气,居上而来自春木。左寸属心脉,心与小肠相表里,左寸亦候小肠之气;造化冬水之气来自秋金,人身左尺属肾脉,肾与膀胱相表里,左尺亦候膀胱之气;造化相火之气,降于秋金,藏于冬水,人身右尺相火脉,三焦相火与心包相火相表里,右尺亦候心包之气;造化中土之气,居中而在相火之上,身右关属脾脉,脾与胃相表里,右关亦候胃经之脉。

肝胆脉俱候于左关,却胆经脉亦候于右关,右关乃土气之位,少阳相火附于土气之上也。胆经循胃口环行,入胃中而下也。大肠经脉候于肺脉,大肠位居下部,亦候于尺脉,小肠位居中焦,亦候于右关脉,心包相火位于心下,亦候于心脉也。

腕上动脉,名曰太渊,乃肺脉也。人离母腹,通了大气,肺家即起呼吸作用,呼吸作用起后,循环作用、排泄作用、消化作用,乃随肺家的呼吸作用相继而起。内经曰:肺朝百脉,言百脉皆朝于肺,唯肺家呼吸作用之命是听也。难经曰: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手太阴动脉,肺脉也,各脉皆会于肺脉,各脏腑的作用皆起于呼吸作用。此所以中医诊脉,只诊肺脉,便知全身也,参看生命宇宙篇法医学的证明。

现在要总结一句,读者特别注意,脉法要学得深透,指法要按得活泼,无论何病,应用何药,但是阴虚之脉,用养阴之药,无论何病,自然病愈。但是阳虚之脉,用养阳之药,无论何病,自然病愈。但是中虚之脉,或滞积之脉,用养中之药,调滞水消积之药,无论何病,自然病愈。脉,轻按多重按少为中虚,轻按少重按多,多而虚松,成分不足,亦为中虚。脉润中虚,补中不兼润药。脉枯中虚,补中加用润药。真寒之脉,指下肤冷。真热之脉,指下肤热。根本上获着解决之法,再加以本证上应当兼顾的治法,病证虽多,医书虽繁,实际上都解决于极少极简的脉法之上,看去似乎太不科学,其实由极少的原则,以处理极多的分则。正是中医学最科学处,因极多的分则,乃发源于极少的原则故也。若谓一个病一个原则,无是事也。当谓学医甚难,诊脉甚易,病太多,书太多,谈空理,故难也。在脉上寻辨法,有实在的证据,有原则的现象,故易也。将无书的病,无数的书,归纳于三指之下,以求切实的解决此学中医的秘决也。

浮以候表,沉以候里,虚则病虚,实则邪实。各部所司,病宜分治。

寸脉候上,心肺之位。

关脉候中,肝脾之地。

尺脉候下,膀胱肾水大肠小肠皆在于内。

【左寸脉候】

表虚主病∶浮而无力主表虚。自汗腠理不固,寒气不卫,恶寒,寒战,恶风。

表实主病∶浮而有力主表邪盛。头痛发热,目眦赤涩,身疼或口干。

里虚主病∶沉而无力主里虚。悸怖惊恐,恶人声,精神恍惚,健忘,夜不寐。

里实主病∶沉而有力为里实。心烦而躁,内热,梦遗,恶热口渴,颠狂谵语。

【左关脉候】

表虚主病∶浮而无力主表证。目视不明,目生花。

表实主病∶浮而有力表邪证。主胁痛腹胀,目痛目胀。

里虚主病∶沉而无力主里虚。为惊恐,为血痹,为多疑,为犹豫。

里实主病∶沉而有力里邪实。主肥气,主多怒,为筋急或疝痛。

【左尺脉候】

表虚主病∶浮而无力主表虚。为盗汗,为耳聋,膀胱癃,小便短。

表实主病∶浮而有力表邪实。为淋沥,小便难,便赤便浊。

里虚主病∶沉而无力里虚证。为精冷不固,为足寒,为腰冷腰重。

里实主病∶沉而有力里实证。为肾气盛,阴旺,腰痛膝痹,疝痛,左睾丸偏大。

【右寸脉候】

表虚主病∶浮而无力表虚证。自汗,恶寒,恶风,皮肤瘙痒,背恶寒,喷嚏流清涕。

表实主病∶浮而有力表实邪盛。为发热头痛,头风眩运。

里虚主病∶沉而无力主里虚。为气短不续,为寒嗽,虚喘,吐清痰。

里实主病∶沉而有力里邪盛。咳嗽有痰积,老痰咳吐不出,气壅喘甚。

【右关脉候】

表虚主病∶浮而无力主表虚。四肢不举,倦怠嗜卧,或面目浮肿。

表实主病∶浮而有力主表实。主腹胀,胸膈痞满。

里虚主病∶沉而无力主里虚。胃寒恶食,泄泻,恶心,呕吐翻胃。

里实主病∶沉而有力里邪盛。寒积,宿食,有陈积。

【右尺脉候】

表虚主病∶浮而无力与左同。

表实主病∶浮而有力。主肠风,风痹,耳鸣。

里虚主病∶沉而无力。主肾虚,腰重如带五千钱、肾水不足,腰痹不能转摇。

里实主病∶沉而有力。主寒疝痛,腰痛,或为痢积。

《古今医统大全》 > 卷之四 内经脉候浮以候表,沉以候里,虚则病虚,实则邪实。各部所司,病宜分治。

寸脉候上,心肺之位。

关脉候中,肝脾之地。

尺脉候下,膀胱肾水大肠小肠皆在于内。

【左寸脉候】

表虚主病∶浮而无力主表虚。自汗腠理不固,寒气不卫,恶寒,寒战,恶风。

表实主病∶浮而有力主表邪盛。头痛发热,目眦赤涩,身疼或口干。

里虚主病∶沉而无力主里虚。悸怖惊恐,恶人声,精神恍惚,健忘,夜不寐。

里实主病∶沉而有力为里实。心烦而躁,内热,梦遗,恶热口渴,颠狂谵语。

【左关脉候】

表虚主病∶浮而无力主表证。目视不明,目生花。

表实主病∶浮而有力表邪证。主胁痛腹胀,目痛目胀。

里虚主病∶沉而无力主里虚。为惊恐,为血痹,为多疑,为犹豫。

里实主病∶沉而有力里邪实。主肥气,主多怒,为筋急或疝痛。

【左尺脉候】

表虚主病∶浮而无力主表虚。为盗汗,为耳聋,膀胱癃,小便短。

表实主病∶浮而有力表邪实。为淋沥,小便难,便赤便浊。

里虚主病∶沉而无力里虚证。为精冷不固,为足寒,为腰冷腰重。

里实主病∶沉而有力里实证。为肾气盛,阴旺,腰痛膝痹,疝痛,左睾丸偏大。

【右寸脉候】

表虚主病∶浮而无力表虚证。自汗,恶寒,恶风,皮肤瘙痒,背恶寒,喷嚏流清涕。

表实主病∶浮而有力表实邪盛。为发热头痛,头风眩运。

里虚主病∶沉而无力主里虚。为气短不续,为寒嗽,虚喘,吐清痰。

里实主病∶沉而有力里邪盛。咳嗽有痰积,老痰咳吐不出,气壅喘甚。

【右关脉候】

表虚主病∶浮而无力主表虚。四肢不举,倦怠嗜卧,或面目浮肿。

表实主病∶浮而有力主表实。主腹胀,胸膈痞满。

里虚主病∶沉而无力主里虚。胃寒恶食,泄泻,恶心,呕吐翻胃。

里实主病∶沉而有力里邪盛。寒积,宿食,有陈积。

【右尺脉候】

表虚主病∶浮而无力与左同。

表实主病∶浮而有力。主肠风,风痹,耳鸣。

里虚主病∶沉而无力。主肾虚,腰重如带五千钱、肾水不足,腰痹不能转摇。

里实主病∶沉而有力。主寒疝痛,腰痛,或为痢积。

《古今医统大全》 > 卷之四 内经脉候

脉法篇

目录

枯润二脉

虚实二脉

微弱二脉

松紧二脉

滑涩二脉

弦缓二脉

濡细二脉

大小二脉

芤革硬软四脉

浮沉迟数四脉

结促动代四脉

洪伏二脉

躁驶二脉

平人脉

真脏脉

指法脉位

诊脉先分辨脉的大体

处方用药要在指头未离脉时决断

处方用药要自己立法

脉法原理

导言

当谓读书不易,治病不难,书只言理,病则凭脉,理是活动的,脉是实在的,唯其是实在的,

可以再三审查,反复推求,以得着实在之解决。所以去治病不难也,而人往往得不着实在的

解决者,学脉的方法不善也。学脉之法,一曰脉位,一曰指法,一曰脉象,一曰脉理,明白

脉位与指法,然后能捐除自的成见,看清脉来的真象,脉象脉理,必须于普通学法之中,有

系统以贯之,然后无繁难之苦,然后有运用之药,此篇,脉支较善之法也。

编者

枯润二脉

枯润二脉者,用药之提纲,枯脉宜养阴,润脉莫伤阳,润者津液充足,枯者津液干涩,

润脉无论何病,慎用凉润药,枯脉无论何病,忌用热燥药,认明枯润二脉,处方用药,便少

错误。

微弱二脉

微脉润而少,轻有重按无,总属阳气微,温补宜急图;弱脉枯而少,轻无重按有,总属

阴液枯,清润法当守。此二脉,脉体皆少,一者宜补气补阳,一者补液补阴,最易含糊,须

以轻按重按之间,寻出证据以为用药之本,病人的体质不是阴虚,便是阳虚,故诊脉先以枯

润微弱,分别阴虚阳虚,便有把握也,微弱二字,自来概属虚脉之称,而以阴虚阳虚置之不

辨,遗误后学不少,故以脉法起首,郑重言之。伤寒论,少阴病,脉微细,用附子。营卫病,

脉弱而渴,用石膏是也。

枯润二脉别阴虚阳虚,弱微二脉,辨别阴虚阳虚,又须审查两尺,左尺较右尺少为水虚,

右尺较左尺少为火虚,据两尺为判断之中判断,用药更少误差。总之脉法的阴虚阳虚,认识

无差,然后能识一切疾病之阴虚阳虚,然后能判断一切医书所说疾病之阴虚阳虚,此要决也。

虚实二脉

实脉中沉盛,满指成分厚,久按总有力,攻下须研究。此为阳实、气实、热实、胃家实。

可用攻下之实脉,脉之成分厚而不薄,满指有力,中沉两部,久按不衰,此为完全的实脉。

所谓完全实脉,中土实则全体皆实也,攻下胃实,不可冒味,须有法度,应当研究,详古方

上篇大承气汤中。此外则伏而有力,脉细有力,软而有力,滑而有力,亦有实意。但只腠理

热实,只宜清润疏通之法,无有下法。完全实脉,脉来迟缓,因中土实则热实,热实则脉来

不数也。病有名五实证者,脉完全实,而不食、不大便、不小便、不出汗,须攻下与发汗并

施,此证少有。凡诊实脉,须兼腹诊,以手按大肠部位,病人拒不受按,此肠中有当下之燥

屎,此脉有小而实者,如兼现虚证,当用补气补血之药,辅助下药缓缓下之,如温病篇之黄

龙汤法是也。

虚脉松而大,气血与阳虚,阴虚液虚者。脉与松大殊。松,有成分不足向外发散之象,

大而松为气虚、血虚、阳虚,乃对上项厚而有力之实脉而言。其实除厚而有力之实脉外,多

是虚脉,不止松大为虚。大而松之虚,直接补之虚也,其他之虚,脉体微小,亦有松意,多

有不能直接用补,必须全体的圆运动得圆,然后不虚。阴液之虚,脉则或弦、或细、或涩、

或弱、或沉、或结、或代也,血虚,乃血中之温气虚。

松紧二脉

松脉即虚脉,虚松气不充,诸病宜急补,补气与补中。脉法诸书,只有虚实而无松脉,虚乃

其名,松乃其实,松乃外散之脉,成分不够之脉也,补气补虚,则归根而不外散。紧脉与松

脉反,内聚不舒象,转绳弹人手,寒实之现状,紧脉有细小之象,转绳者向内收紧也,寒性

收敛故脉紧,食停则气聚于食故脉紧,气血不调,或热聚而不散,而成一部之积聚,亦有紧

者。积聚在于何部,紧则现于何部,皆宜温散清散通散之药,寒性之收敛,卫气之收敛也。

古书云,左脉紧伤于寒,右脉紧伤于食,不尽然,外感之脉,若迫促不舒,其中即有卫气收

敛之紧意。

滑涩二脉

滑脉有二象,鼎沸与盘珠,鼎沸躁热病,盘珠津液多,燥热伤津,如鼎锅之水,被火煎熬沸

腾,故脉滑;津液滋多,往来流利,如珠走盘,故脉滑。痰病脉亦滑,痰亦津液也,新婚有

孕脉亦滑,津液增多也,鼎沸之滑,重按有力,有孕之脉,脉气充足,痰病之滑,脉气不足。

涩脉有两仪,血少与阳虚,血少涩在左,阳虚涩右居,涩如刀刮竹,亦如雨点沙,血少津枯

故脉涩,阳虚脉涩者,津液生于阳气也,荣卫不足,脉亦现涩,荣卫调和充足,然后津液生

也。血少津枯之涩者,薄而有力,阳虚之涩,薄而微也,荣卫不足之涩,薄而无神也。左属

水木,故血虚则涩应于左,右属火土,故阳虚则涩应于右,荣卫不和不足,必左右皆涩。

弦缓二脉

弦脉收敛病,气机不舒展,治弦须养中,用药忌收敛,疏泄畅通,则气机舒展,疏泄不通,

则气收聚。弦者如弓之弦,向内收聚之象,木主疏泄,木气本身稚弱,不能疏汇则脉弦,金

气燥结,木气因而不疏则脉弦,弦乃木气之郁象,木气稚弱之弦,宜温养木气,金气燥结之

弦,宜清润金气之燥,开散金气之结,然后木气之郁舒开,脉乃自去,唯既现弦象,木气愈

郁而欲疏泄,则克中土,中气受伤不能运化四维,病即关系生死。故又须于疏展木气之中,

兼扶中土。五行之气,郁则克其所胜,而悔其所不胜,此自然之势也。金匮见肝之病,当先

实脾,其意指此也。弦即为寒,木气阳弱也;弦则为饮,木气不能疏泄水分也;弦则为痛,

木郁冲击也;弦则为风,木病风而脉弦,则病重矣,中气败故病重也。弦脉多胃气脉少故也,

治弦脉忌用收敛药,慎用刚燥药,寒病之弦脉弦,温能则弦化,则弦脉易治之病。此外之弦

脉皆不易治。寒病之弦、饮病之弦、弦大而虚,润而不枯;风病之弦,不润而细,阴虚津枯

之脉弦,宜养津清热;内伤之脉弦,宜补中土,兼治木气,弦乃能去。

缓脉虚而散,散慢不收敛,中虚卫气虚,疏泄自出汗,缓与弦为对待之象,忌疏泄,

药喜收敛药,伤寒论桂枝汤证,发热汗出脉缓,即是此脉,中气与卫气不足故也,散字读闪,

言松散非分散也,此缓脉非和缓无病之缓,非热实而脉反迟缓不数之缓,是缓脉有虚实之分

也。

濡细二脉

濡脉为湿盛,细脉为津伤,湿热脉亦濡,细亦主无阳,濡脉如棉在水中,细脉如蛛牵细,濡

而似缓有湿热,细而无力为阳虚,津伤之细,细而有力,津伤则生热,故细而有力,细而有

力着骨,则为积聚,濡中藏细,则湿伤津液,故濡溢于外细现于内,故湿用利水药,有不效

者,利水药伤津液之故,善治湿者,养金气之收敛,调木气之疏泄,扶土气之运化,温乃自

去,津液不伤。

大小二脉

脉大气离机,脉小气归里,脉大病渐增,脉小渐自已,冬季脉大最忌,胃热实则脉大而有力,

中部沉部盛于浮部,此大脉为实,否则愈大愈虚;脉小则气归于里,有病而脉由大转小,乃

将愈之象,此小脉非微脉非细脉。

阴虚亦有大脉者,浮大而不润泽,重按迫迫夺指,有燥动之象,阳虚亦有脉大者,大而虚松,

指下润泽,重按无有,对膈研究,参与外证,容易明白。

脉有重按起指,脉即浮起,寸多尺少,浮多沉少,夜半不安,此为阴虚,阴之封藏,夜半阳

动,阴虚不藏,故脉现如此状态也。

芤革软硬四脉

芤热阴伤极,革脉属阳虚,硬脉寒之象,软脉热在中,芤革二脉皆中空,芤则浮而边虚,有

柔松之意,为热伤阴之象,革则沉而边实,有石硬之意,为寒伤阳之象,失血则芤,失精则

革。硬脉有牢坚之意,阳和之气少也,软脉似濡而厚,按之欲沉不沉而有力,乃内热之实脉,

不可认为软弱之软,世以软弱并称,软脉遂为人所忽唉,软弱之软,则微脉也,实热之软则

如胶粘而有力,举指不移,硬脉则脉之沉部,硬而牢坚,重按有力,阴寒之象,外证必无燥

热之事,沉部硬部必宽厚不细,而鼓指有力,软脉有力为热,硬脉有力为寒。

浮沉迟数四脉

浮脉随手起,总是虚之征,诸病忌升散,中下复其根,以指按至沉部,随指而起,即往上浮,

是为浮脉。并非浮中沉三部,浮部有脉,中部沉部无脉。浮而向外,中气虚也,浮而脉上,

其虚更盛。浮弦鼓指,则兼肝风,外感脉浮,只宜降药,兼补中气,内伤脉浮,必重补中,

内伤脉浮,中部以上多,中部以下少也;外感之脉,必有束迫不舒之象,不必定见浮脉。外

感之家,必定有忽然恶寒、发热、头痛为据,如麻黄汤证之脉,当有恶寒,脉沉,及至脉由

沉而浮时,即发热而汗出唉。

沉脉在肉下,虚实易了然,沉实为实热,沉微属虚寒,如沉细无力,亦属虚寒,沉细有力,

亦属实热,实则不通,分整个实和腠理经络的实,整个的实,如伤寒论承气汤证攻下之胃家

实是,腠理经络的实,如沉细有力,弦紧鼓指,只宜滋润疏通,理气活血为治。

迟脉乃虚寒,里阳太少时,无病脉迟者,元气难久持,不及五至为迟,胃家热实,脉反迟缓

不数,故迟脉亦有实热者,实热之迟缓,厚而有力,虚迟之迟,脉来虚微,以证判之,极度

易明了,无病脉迟,则肾家无气将难久存矣。

数脉乃中虚,虚甚则数甚,数亦为虚热,兼细则阴病,中虚则数,世人所忽,河图之数,五

数居中而统四维。故平人之脉,以医生一呼一吸脉来五至为准。中虚不能统乎四维,故脉来

过乎五至而成数脉。热伤津液,脉来亦数,数而兼细,则中虚而津液亦亏,阴分受伤,为难

治矣。发热而脉沉不数多实,发热脉动数必虚,此脉必中部以下较微少也。如沉而微,其虚

更甚,数极度之脉,中气大虚之脉也,凉药伤中,下咽即危,用甘味补中,中气回复,胆经

相火下降,热即退下而不数,此与热实而脉反迟缓,为对待的理法。数读索,世人却认数脉

为热,杀人不少,经文气虚脉乃数也句,宜注意。

结促动代四脉

结促与代脉,脉来停一至,动脉如豆动,只见关中位,脉动现数象,停止一至为促,外感风

寒,荣卫迫促,促乃表郁之脉,脉不现数象而停一止为结,结乃津液不足,不能流通之脉,

代脉之止有定数,亦津液损之脉也,长夏脉代,有孕脉代,为中气加多之脉,中气能代四维

也,亦有秉赋代者,乃富贵之人也,若病重脉代则危,此代脉无神,乃中断不能连续之脉,

长夏之代有孕之代,多在五至以内,脉神特别充足.五为中气,中气之中,原有四维故也,

详生命宇宙篇河图中,动脉有如豆动,无头无尾,只于关脉见之,气机不舒,主内痛也。

洪伏二脉

洪脉向外掀,中气大虚证,愈洪中愈虚,兼弦乃别论,实脉必向内沉,世谓洪而有力为实,

认错矣。虽有力亦向外之力耳,向外则内虚必矣,必洪而兼弦,乃为实象,弦乃内聚之象,

洪而兼弦,是原有内热,被卫气敛之,热郁则脉洪,热郁被敛不能通达,则洪而兼弦,在外

感宜舒散卫闭,兼清内热,内伤病少洪弦者,有之亦内热为卫气所闭,仍舒卫闭兼清内热,

洪大无力者全属于虚,洪而弦大有力,乃为实象。然实脉不洪,必如胃家实可用下药,乃为

真实,洪而兼弦有力,乃实在腠理,不在胃腑,舒散卫闭,腠理一通,即不实矣。

伏脉气内实,深藏骨际间,热深与痰闭,指下细心探,伏与洪是对待之象,气虽内实,热清

痰豁之后,脉起不伏,即不实矣。

躁驶二脉

躁脉不安定,外因与内因,驶脉上下窜,虚与热之征,有内热而感外寒,热为卫气闭束,动

不能通,则躁急不宁,此因于外感者,宜散卫清热,温病之脉躁急,乃木火离根,此因于内

伤者,宜照温病证治法,驶脉因虚因热,如小寒前后,小儿幼童忽不思食,或咽痛或咳嗽,

迟脉中有一线,上窜入关脉,此肾虚阳动,宜温养肾家,如肝胆有热,肺虚不能收降,关脉

中有一线窜出人寸脉,宜补中敛肺兼降胆经,如尺脉中有如珠的一点,窜入尺下,此肾败也,

最难治,男童早婚有此脉者多死。

平人脉

欲知病人脉,先学平人脉,调匀柔和者,乃是平脉诀,平人脉亦称胃气脉,亦称和缓脉,来

去调匀,不来多去少,不来盛去衰,神气充足,体质柔润,所有以上各病脉,寻找不出一字,

此胃气健旺,和缓无病之平人脉也,内经脉法,以胃气为主,胃气多病脉少者易愈,胃气少

病脉多者病重,病脉太多胃气太少者易死,学平人脉,可常诊视无病而身体健全,元气未泄,

面无浮红,食量极度好,体力甚大,跑步而脉不加快不喘气之人之脉,便可得着胃气脉和缓

的认识,然后可学病脉,胃气脉者,中气脉也。

真脏脉

五行运动圆,见圆不见真,一见五行真,胃气无毫分,心火的真脏脉如钩,如上挂之钩,有

上无下之象,只有浮而不降也;肺金的真脏脉如毛,薄涩之象,将散而不收也;肝木的真脏

脉如弦,如新张弓弦,劲疾如循刀刃,毫无生意之象,欲疏泄而不能也。肾水的真脏脉如石,

如石沉水底,毫无阳和之象,只沉而不升也,此皆中气无存,不能调和四象,四象各现本气

之真也,故称真脏。脾土的真脏脉为缓,有如屋漏,时而一落,迟缓不能连续之象,中气不

能自存也,五行之真已现,中气先亡,故曰死脉也,如钩如弦如石如缓,则各脉皆钩皆毛皆

弦皆石皆缓,一气独胜,诸气败亡,故死也。

指法与脉位

自来诊脉两手分诊,圆运动学的诊脉,必须两手合诊,因整个圆运动的消息,须两手合诊,

则比较上去审察,方能审察得出,又须三指斜下,次指按在寸脉的浮部,中指按在关脉的中

部,名指按在尺脉的沉部,沉部在骨,中部在肉,浮部在皮,斜下者,中指比次指重,名指

比中指重,即难经所谓三菽之重,六菽之重,九菽之重是也,是为三部诊法。若三指不分轻

重,便不合寸关尺三部脉的本位,三部之法之中,又有九候之法,三部九候者,一部三候,

三部九候,寸脉本位在浮部,浮部有浮部的浮中沉,关部本位在中部,中部有中部的浮中沉,

尺脉本位在沉部,沉部有沉部的浮中沉,三部九候的诊法,只须三指斜下,三指同时由轻按

而重按,由重按而中按而轻按,由轻按而再轻按,便将寸关尺三部九候的整个手法得着。

三部九候的指法,是按寸关尺皮肉骨的地位,不是按脉的整个体,是下指诊察的方法,方法

与地们澈底了,然后诊脉,看脉在此地位中的动动恶如何,方能审察出脉的真相。

下指诊脉,不可将指头死按脉上,就如用眼睛看物,却把眼睛珠放在物上,如何能将

批注 [中华文化传承小组261]:迅急

之意。

所看之物看得明白,三部九候的指法无差,便能免却此弊。

诊脉动称为看脉,不如将看字改为听字,能将听字的意义体会有得,则诊脉必有聪明

过人之处,听字比看字静得多,活泼得多,看是我去看他,听是听他来告我,必能听而后得

整个认识也,三部九候的候字,候者等候之意,我的指头,只在九外字的地位上,审察地位,

等候脉来告我,候字听字的意义,大医的妙用,全在于此,先将指头审察九个字地位,以候

脉来,指头与脉见面之后,仍不听脉,仍只审察九个字地位,有意无意之中,听出脉的病点

来,然后继续搜求,由合听而分听,由分听而合听,整个脉体即是整个人身的河图,由合以

求分,便知病之所在,由分以求合,便得处方的结果,总而言之,不可由我去找脉,须候脉

来告我,我去找脉,我便有成见了,就得不着脉的真相了。

诊脉先分别脉的大体

诊脉,须先定六脉的整个大体。切不可先注意关脉怎样,寸脉怎样,尺脉怎样。先诊整

个大体,诊出大体是阳虚是阴虚。阳虚者脉气润,阴虚者脉气枯。润者,无论何病,慎用阴

寒药。枯者,无论何病,忌用阳燥药。又要诊出虚的程度如何,方能决断用药。

处方定药要在指头未离开脉时决断

定药要在指头未离脉时研究清楚。如诊脉放手,再来定药,即不准确。在脉上定方,即

在脉上审察所用的药,与脉的轻重。审察再三,心中安了,放手即提笔写方。写完之后,再

写医案,然后可同别人说话。万不可先写医案,后写药方,写完医案,再写药立方。所写之

药,必不全合所诊之脉矣。

拟方定药,要在指未离脉之时。如认为中气虚寒,拟用理中汤,是必脉未松微,润而不

枯,倘肝胆脉比较细,则干姜伤津,细涩乃津伤之脉,须加少许芍药当归以润肝胆津液,如

脉来松微,证现虚寒,当用理中补虚温寒,而左尺比较短少,左尺属水,是水气不足,当加

熟地麦冬以补左尺水气,理中汤乃不发生燥热伤津之过。

如麦门冬汤治中虚肺燥,其脉必涩。倘涩而兼细,则去半夏。半夏伤津,细涩之脉最忌。

如小建中汤治虚劳,以芍药降胆经收相火为主,须右脉关寸之间,脉气较他脉为盛,乃受得

芍药之苦寒。倘右脉动关寸之间脉气不盛,胆肾之热不足,当减轻芍药。或不减轻芍药,加

冰糖白糖以和芍药之苦,免伤胆胃之阳。

如肾气丸治肾气不足,须看左尺右尺比较之多少,左多右少为火虚,附桂宜稍加重,右

多左少为水虚,附桂即宜轻用。

如当归生姜羊肉汤治肝经虚寒,倘肺脉虚弱,生姜只宜少许,肺主收敛,生姜辛散伤肺

也。

如泻心汤治心火不降,吐血衄血,倘脉来不实,便不可用也。

如诊治伤寒麻黄汤证,问证无差,是麻黄汤证也,当用麻黄多少,当以寸脉尺脉而定,

寸脉弱,尺脉少,只宜轻剂麻黄,便可出汗,寸脉弱,肺家收敛力少,尺脉少,肾家津液不

足也,倘麻黄分量与脉不称,则服后汗多,诸祸作矣。

如诊治桂枝汤证,问证无差,是桂枝汤证也,而脉气虚软,芍药寒中,宜多用炙甘草以

扶中气,以减去脉之虚软,则芍药乃能免寒中之弊。

如诊治普通外感,用薄荷以调卫气,用黄豆以和荣气,薄荷散性甚大,倘脉气无弦紧之

象,不可多用,多则辛散伤肺,更加发热。

如诊肠胃热滞,拟用大黄以消热滞,倘脉象重按不实,便不可用。如其不能不用,必

须用术草以辅之,乃不发生下伤中气之祸。

如诊吐血之虚热证,饮食甚少,阴液又伤,拟用补土养液之药,补土之药必伤阴液,

养液之药,必伤土气,必须详审脉象,脉象润数,术草不可并用,或术草均不可用,则用山

药扁豆以代术,用白糖以代草,细脉最忌辛散,当归不宜,只宜阿胶,虚热吐血,肺脉如细,

更须保肺,橘皮下气,亦能伤肺,半夏更不敢当。

如诊治腹泻,腹泻因于食滞热滞者多,因于阴寒阳败者少,两下诊治错误,关系生死甚

速,认为阴寒,脉必微少无神,泻后气衰,稀粪下注不射,不食,乃可用姜附以温寒回阳。

食滞热滞,脉必紧细有神,泻后气不衰,粪粒兼水射远,能食,乃可用神曲谷芽以消食,栀

子黄芩以清热,脉虽紧细,若右脉较左脉无力,消食预防伤中,清热预防败火,前人有云:

左脉紧伤于寒,右脉紧伤于食,其实伤食不必紧在右脉,伤寒也不必紧在左脉。

如诊阴寒夹暑,其人不食,不大便,不小便,但欲寐不能寐,口渴而苦,舌无苔,六脉

洪大异常,沉按虚空,而关脉洪大中藏有弦细之象。洪大虚空,阴寒之脉,口苦而关脉内藏

弦细,是乃暑脉,方用重剂四逆汤以回阳,兑入冬瓜蒸自然汗以清暑也,无冬瓜汁麦冬二三

钱亦可。

如诊得妇女经停,脉象平和,寻求结果,在左关得看病象,左脉较他脉多些,此木气不

调也,用桂枝汤一剂,左脉多处平了,仅食饭加增,再诊则左尺较他脉少,此备热液少也,

桂枝汤加生地以补左尺,一剂左尺脉起经来如常。

王梦英医案载,一人病外感,寒热身痛,梦英诊之,脉弦细异常,梦英曰:阴虚极度矣,

未可治外感,用重剂熟地当归等补阴之药而愈。外感风寒而用熟地补阴之药,岂不将风寒补

住,不知荣卫乃人身表气之阴阳,表气之阴阳根于里气之阴阳,里气之阴阳偏多偏少,表气

之荣卫即不能调和而成圆运动。外感风寒而荣卫病,乃荣卫因风寒之伤而荣卫自病,并非风

寒入了人身为病。此病脉象弦细异常,阴液偏少,即不外感,荣卫早已失和,再遇外感,失

和更甚。所以熟地等药,补起阴液以兴阳气调归于平,里气这阴阳既调,表气之阴阳亦调,

阴阳调而荣卫和,所以外感愈也,王氏谓未可治外感,正所以治外感也,王氏用此药治此病,

乃由经验而来,于外感风寒,并非风寒为病,乃荣卫自病的原理尚不知道,因王氏亦王叔和

伏寒变温之信徒故也,医家有舍证从脉不通之说,毫无理由。如此案,医家即谓第舍证从脉

的治法,可以见中医不知原理,自古已然。

一七十老人,冬有外感,恶寒重发热轻,脉动不紧而虚微,服肾气丸五钱,半夜寒热

罢而体舒,次早满身微汗而愈。伤寒论,麻黄汤治恶寒脉紧,紧者卫气闭束之象。故麻黄开

卫气之闭束,为治恶寒定法。今外感恶寒脉微,微者阳虚之脉,肾气丸补起肾阳,里气的阴

阳平,荣卫的阴阳自和,所以病愈而行微汗。如不补肾阳而用发散之剂,必脱阳而亡。此两

案在已知圆运动原则的医家,自必认为当然,而不通医家,无不问之而咋舌。学脉不可就脉

猜病,应问病求脉。所问之病是外感,求得之脉乃是内伤,内伤治愈外感自愈。外感病在荣

卫,果是里气不伤之荣卫表病,脉必弦紧,束迫不舒而现躁争之象,不现阴亏之弦细脉,不

现阴亏之微脉,按疏泄收敛之法治之可也。所以学医要学具体的病,乃能治抽象之病也。明

了伤寒论桂枝汤麻黄汤证脉的意义,本书温病乌梅汤三豆饮证脉的意义,自能明了此两案的

意义。桂麻二证与乌梅三豆之意义,本气自病的意义也。

一女科平日阴虚血虚,脉象沉涩,左尺尤弱,平日有病,皆服归芍地黄丸补血而愈,一

日洗澡受寒,身痛怕冷,不能起床,脉象沉涩尤甚,予归芍地黄丸八钱,吞下安卧,并未出

汗而愈。明是外感受寒,全从补血补阴施治而愈者,因脉象沉涩故也。若照外感治法,而用

发汗之品,伤其血入阴分,病必加重,至于不起。所以此病明是外感,病愈汗出,其恶寒自

罢,乃荣卫之和。阴血已虚可作汗故不汗出而病愈也。此病治效,所凭者脉,前人谓此等治

法,为舍证从脉动,其实何曾舍证,正因此证,由于脉象纯系血虚阴虚乃成此证也。证由血

虚阴虚而来,故用补血补阴之药,病自能愈。故用药治病,必以脉为主。

又一男科,自称男病复发,口淡不食,亦不饥,小便黄如柏汁,甚长,大便燥结,身倦

无力,诊其脉全体细弱,右尺较少,予附桂八味丸二钱,茵陈蒿一钱,吞服,一日二服。服

后胃更滞,更不欲食,脉细转和,右尺亦起,因以干姜两片嚼服,辣味少,苦味多,辣味少

者,亦口淡之例,下焦无火也,苦味多者,火虚于下而逆于上也。用原方加干姜少许,同服,

食遂增加,尿黄亦减,脉更调和。一剂之后,去干姜,只用附桂地黄丸四钱,茵陈蒿一钱,

一日分二次服,数日全愈。此病口淡不思食,当然不宜地黄。因脉细阴虚,故仍用之,右尺

火虚,故又用附桂。黄病为湿,尿长非湿,故宜地黄也。无湿而病黄,乃胆经之逆也,胆经

相火逆行于上,故病黄味苦。火逆于上则虚于下,故口淡不食。茵陈清上逆之热,地黄滋阴,

附桂补火,所以病愈。此病此方,亦凭脉耳,若以口苦胃滞之故,不用地黄,脉细难复,病

将坏矣。此病,前数年曾病一次,医用附子理中加黄连,时轻时重,三年始愈,脉细尿长不

知养阴,其不死者,幸也。此案用药,亦全凭脉象之功,数日全愈,理有当然。故学医归结

在用药,用药的根据在脉象,故善于学脉者,乃能立于不败之地也。

一人左肢肿胀疼痛,午前轻。左肿痛为阴虚,午前为阳虚,脉左右皆虚,右尺尤虚,命

脉服附桂地黄丸,每日二钱,午前服下,三日全愈。此病有谓为湿热者,有谓为风湿者,有

谓为气虚者。今凭脉用附桂地黄丸全愈,可见凭脉治病,能免去一切牵缠而得着根本解决也。

国医指南将十二经病证,分虚实寒热,挨次列出,后学称便。然于脉的虚实寒热,无有

认识,即无法辨别证的虚实寒热,只要于脉的虚实寒热,有精细的认识,无论何证的虚实寒

热,不唯能澈底辨别,且能寻出整个治疗之法,不唯辨别医书已载之病证,且能辨别医书所

未载的病证。由脉断病,实有不可言喻之妙。因一经的虚实寒热,必有他经的关系。脉法不

精,必无整个澈底的辩法。而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病不有愈且生他变也。欲认识脉的虚实

寒热,只要有十架病床的中医院,以一年的临床经验,便可成功。总之由脉断病,是由原则

以解决分则,由病断病,是图解决分则,而遗却原则,由脉断病,百无一失,由病断病,失

多得少,甚至全失无得。脉者,审病断病处方用药的根据也。

以上审脉用药之大概分别法也,又有宠统学法,六脉中部为主,凡中部以上脉盛,中部

以下脉虚,无论何病,先补中气,再配合病之药,凡中部以上脉少或无脉,中部以下脉多有

力,无论何病,温药补药忌用,宜用消滞清热养阴药。中部以下主里,中部以上主外。里气

不足,故先补中,里气有余,故忌补药。人身右为阴道,左为阳道,左脉阳虚,则升不上来,

右脉阴虚,则降不下去。升不上来,则左郁而虚大,宜温升之药,降不下去,则右郁而实大,

宜凉降之药。左属水木,右属火土,左脉沉细,水木枯涩,宜滋润水木之药。右脉微少,火

土衰退,宜温补火土之药。左寸属心火,左寸不足,木气足则左寸足,右寸属肺金,右寸不

足,不治右寸,土气足则右足,左尺属肾水,左尺不足宜补水,兼降肺金,右尺属相火,右

尺不足,宜温肾,兼降胆木,此大概宠统学法也。宠统学法中,更有宠统学法。即上文所说

脉的大体柔润布微为阳虚。夫论何病,不可用凉药攻伐药。干枯而弱为阴虚,夫论何病,不

可用燥热药横补药是也。只要指法活泼,大体认清,宠统之中,已得应用地步了。学医归结

在学脉,以上学法,理路明白,初学入门之捷径也。

还有好些省分诊脉,病人伸手就诊,都将掌心向上仰着,更无法诊得明白。万不可掌

心向上,定要虎口向上,而且将掌向心微弯,则脉来流利,医生仍能用指法去细细寻求,李

濒湖候正之四言举要曰:初持脉时,令仰其掌,不可为训。

处方定药要自己立法

诊脉之时,即是定方之时,此时指下心中,只知病人身体整个气机的圆运动如何不圆,

要用如何的方法,以补救其圆满所开药方,却要自己立法,此时切不可有一句古人的书在我

的心里,若是心里有一句古人的书,心就离开指下,忘却病人的整个气体,便不能立出合于

病机的方法来。自己立法者,所用之药,只与脉的病机相合,不迁就书上成方也。书上的成

方,乃教人自己立法之意耳。

诊脉之时,既不可想着病人身体的形质,又不可想着书上的一句话。此时心中,只觉两

手按着一个圆运动的气体,此妙法也,亦捷诀也。想着书想着形质,决不成功,试验便知。

脉的原理

腕上动脉,能诊全身,此扁鹊脉法,非内经脉法,脉者,血中之气也,脉分寸关尺三部,

正对腕后高骨为关脉,关上为寸脉,关下为尺脉,寸脉以诊胸上,尺脉以诊脐下,关脉以诊

胸脐之间,左以诊左,右以诊右,尺主沉,寸主浮,关主中。关者,升降浮沉的关门,运动

的中枢之意。关前至鱼际得一寸,关后至尺泽得一尺。古人一尺,约今之五寸也,鱼际者,

掌下大横纹也。寸关尺三部,为全身气脉总代表之处,两臂下垂,两腕上举,以寸关尺三部,

配合全身上中下三部,左右相对,成为一个圆的运动,右降左升,运动匀和,是为平人。

造化秋金之气,居上而降于西,人身右寸属肺,肺与大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造化

夏火之气,居上而来自春木。左寸属心脉,心与小肠相表里,左寸亦候小肠之气;造化冬水

之气来自秋金,人身左尺属肾脉,肾与膀胱相表里,左尺亦候膀胱之气;造化相火之气,降

于秋金,藏于冬水,人身右尺相火脉,三焦相火与心包相火相表里,右尺亦候心包之气;造

化中土之气,居中而在相火之上,身右关属脾脉,脾与胃相表里,右关亦候胃经之脉。

肝胆脉俱候于左关,却胆经脉亦候于右关,右关乃土气之位,少阳相火附于土气之上也。

胆经循胃口环行,入胃中而下也。大肠经脉候于肺脉,大肠位居下部,亦候于尺脉,小肠位

居中焦,亦候于右关脉,心包相火位于心下,亦候于心脉也。

腕上动脉,名曰太渊,乃肺脉也。人离母腹,通了大气,肺家即起呼吸作用,呼吸作用

起后,循环作用、排泄作用、消化作用,乃随肺家的呼吸作用相继而起。内经曰:肺朝百脉,

言百脉皆朝于肺,唯肺家呼吸作用之命是听也。难经曰: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

手太阴动脉,肺脉也,各脉皆会于肺脉,各脏腑的作用皆起于呼吸作用。此所以中医诊脉,

只诊肺脉,便知全身也,参看生命宇宙篇法医学的证明。

现在要总结一句,读者特别注意,脉法要学得深透,指法要按得活泼,无论何病,应用

何药,但是阴虚之脉,用养阴之药,无论何病,自然病愈。但是阳虚之脉,用养阳之药,无

论何病,自然病愈。但是中虚之脉,或滞积之脉,用养中之药,调滞水消积之药,无论何病,

自然病愈。脉,轻按多重按少为中虚,轻按少重按多,多而虚松,成分不足,亦为中虚。脉

润中虚,补中不兼润药。脉枯中虚,补中加用润药。真寒之脉,指下肤冷。真热之脉,指下

肤热。根本上获着解决之法,再加以本证上应当兼顾的治法,病证虽多,医书虽繁,实际上

都解决于极少极简的脉法之上,看去似乎太不科学,其实由极少的原则,以处理极多的分则。

正是中医学最科学处,因极多的分则,乃发源于极少的原则故也。若谓一个病一个原则,无

是事也。当谓学医甚难,诊脉甚易,病太多,书太多,谈空理,故难也。在脉上寻辨法,有

实在的证据,有原则的现象,故易也。将无书的病,无数的书,归纳于三指之下,以求切实

的解决此学中医的秘决也。

(0)

相关推荐

  • 中医舌诊第一人吕红彬,中医看舌诊辩证,通过不同舌象看身体状况

    中医认为,舌通过经络的循行,能直接或间接地与五脏六腑相通,又与人体的四肢百骸相连.<内经>记载,心.肝.脾.肾等脏及膀胱.三焦.胃等脏腑均通过经脉.经别或经筋与舌直接联系在一起. 辨舌质, ...

  • 2021-01-03

    来源  佳明经方日记 我将<三指弹>与<濒湖脉诀>合一,用三指弹的四纲体系识别脉象,用濒湖脉诀的主病决断. 微脉与细脉是不是阴与阳对立? 一般认为微脉与细脉是一类,这是从虚角度 ...

  • 脉法捷参—8字五行脏腑脉法篇

    中医是治疗疾病非常重要的一门学问,尤其是在外感内伤诸病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效果.其中,给人治病,诊断是第一步,用药是中间过程,疗效是最终目的.如果起步就错了,那用药肯定是没有效果,自然也不会得到患者的 ...

  • 『医宗金鉴』辨脉法篇

    辨脉法篇 辨者,别也.辨脉者,辨别诸脉之名也.法者,诸脉部位至数,形状相类相反,别之各有其法也.脉名者,如浮.沉.迟.数.滑.涩诸脉之名是也.部位者,如浮.中.沉.上.下之部位是也.至数者,如迟三至, ...

  • 脉象的七大要素!(​附​:阴阳脉法篇)

    脉象,是由脉位.脉体.脉力.脉率.脉律.脉幅.脉形七个基本要素所组成.由于这七个要素的变动,因而演变出纷纭繁杂的诸多脉象.若每种脉象,都能从七要素入手,加以分解,并弄清影响这些要素变化的原因.机理,则 ...

  • ​脉法篇

    ​脉法篇 目录 枯润二脉 虚实二脉 微弱二脉 松紧二脉 滑涩二脉 弦缓二脉 濡细二脉 大小二脉 芤革硬软四脉 浮沉迟数四脉 结促动代四脉 洪伏二脉 躁驶二脉 平人脉 真脏脉 指法脉位 诊脉先分辨脉的大 ...

  • 【转】脉象的七大要素!(​附​:阴阳脉法篇)

    脉象,是由脉位.脉体.脉力.脉率.脉律.脉幅.脉形七个基本要素所组成.由于这七个要素的变动,因而演变出纷纭繁杂的诸多脉象.若每种脉象,都能从七要素入手,加以分解,并弄清影响这些要素变化的原因.机理,则 ...

  • 望闻问切系列第7篇:现代科学语言解读脉法的基本原理

    后三期发文预告:病脉所揭示的疾病现象和身体的状态(1).(2).(3). 发文规则:周一.周三.周五更新.点击关注@三甲医院中医袁大夫查看更多文章. 望闻问切系列文章收录于书籍<深入浅出方解伤寒 ...

  • 自学医道捷径:两篇脉法直捷实战篇(最适合自学的脉法)

    第一篇: 清末民间中医手抄本<医道捷径>,是清末民间中医李元贞(河南省襄城县柏宁岗人)著,本书以脉理为刚进行治疗,我从张世化老师那里复印过来,现将其中的一小部分打出来,行家们看看没有实用价 ...

  • 长桑君脉法 | 小儿推拿之腹泻篇

    腹泻是小儿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脾.肾三脏发育不完善,受到内源性或外源性因素的刺激后,极易导致腹泻.若小儿长期慢性腹泻,容易造成营养不良,并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一般来说, ...

  • 长桑君脉法 | 小儿推拿之咳嗽篇

    春寒料峭.乍暖还寒,一不留神就会感冒.咳嗽,尤其是儿童.肺为娇脏,不论是周遭环境变化产生的外邪,还是人体内在机能障碍,都有可能伤害到肺的正常功能,致使肺脏的气机不畅,进而导致咳嗽. 咳嗽实质上是机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