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内”还是“分内”“倍”和“备”的辨析等语言文字应用的常见问题

“倍”和“备”如何辨析

问:当稿件中出现“倍”或“备”当副词用时我常犯糊涂,这两个字究竟如何辨析?

——山东曲阜 商哲   

答:“备”和“倍”确实常让人头痛,做副词用时,俩字常易混淆。

“备”的本义是“完、齐”,如“完备、齐备、求全责备”等。做副词用时,表示“完全”,侧重范围上的加大。

“倍”的本义是“照原数相加”,如“倍增”“事半功倍”“倍道兼程”“倍数”“倍率”等等。做副词用时,表示“深”,侧重程度上的加深。

是“艰苦备尝”而不是“艰苦倍尝”,是“关怀备至”而不是“关怀倍至”。“艰苦备尝”强调,尝到的是各种艰苦而不是一种艰苦。“关怀备至”强调,对人的关怀是各方面的而不是单方面的。量的增加,都是“范围”上的,而不是“程度”上的。

是“倍感亲切”而不是“备感亲切”,是“每逢佳节倍思亲”而不是“每逢佳节备思亲”。“倍感亲切”是更加感受到亲切、格外感受到亲切,“倍思亲”是更加思念亲友、格外思念亲友。量的增加,都是“程度”上的,而不是“范围”上的。

必须留意的是,汉语中既有“备受”也有“倍受”,既有“加”也有“倍加”,意思不一样。“备受”的意思是“受尽”,强调“范围”上的加大;“倍受”意思是“更加受到”,强调“程度”上的加深。如“备受煎熬”,意思是各种煎熬都经受了,着眼点在“范围”上;“倍受青睐”,意思是更加受到青睐、格外受到青睐,着眼点在“程度”上。“备加”的意思是“全方面给予”,强调“范围”上的加大;“倍加”的意思是“更加、加倍”,强调“程度”上的加深。如“备加呵护”,意思是全方位呵护,着眼于“范围”;“倍加思念”,意思是更加思念、加倍思念,着眼于“程度”。

“编辑”的“辑”为什么是“车”字偏旁

问:我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去一家杂志社应聘,笔试环节中一不留神把“编辑”写成了“编缉”,闹了个笑话。“编辑”的“编”是绞丝旁,为什么“辑”是车字旁,道理在哪?

——四川成都 彭华  

答: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道理并不复杂,把“辑”“缉”俩字字义稍作梳理便会清楚。

辑,本义是“车”,但不是一般的车。《六书故·工事三》说:“合材为车,相得谓之辑。”什么意思呢?车由各种部件集合而成,各部件都要制作得很精准,车辆运行时各部件才能协调一致,达到这种标准的车才称“辑”。《说文·车部》:“车和,辑也。”其中的“和”即“和谐”“协调”。“辑”后来引申出“和谐”“收敛”“聚集”之义。“编辑”指收集资料或现成作品整理、加工成文章或书籍,“辑”原是“聚集”之义。如《国语·晋语八》:“及为成师,居太傅,端刑法,辑训典,国无奸民。”

缉,本义是把麻搓捻成线,引申指搓捻、缝、继续、搜捕等义。但这些意思均与“编辑”无关。虽然“缉”后来也引申出“聚集”之义,但这已经是南北朝时候的事儿了,而早在先秦时人们已经用“辑”表示编辑、辑录了。可见,“编辑”的“编”虽然是绞丝旁,“辑”却是车字旁,不能想当然噢。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15年第10期。我刊邮发代号4-641,欢迎至各地邮局订阅。也可拨打我社邮购部电话021-64370935订购。或在淘宝网搜索“咬文嚼字”选购。)


“份内”还是“分内”?

问:前两天在一张报纸的一篇文章中见到这样一句话:“这是我份内之事,不必客气。”直觉告诉我,句中的“份内”写成“分内”比较好,但道理在哪讲不清楚。到底是“份内”还是“分内”,原因在哪?

——上海中山北路 张春玲   

答:推荐使用“分内”。

“分”和“份”是汉语运用中的“拦路虎”,让人十分头疼。

最早只有“分”。“分”读fēn,从八(象分别相背之形,义为“别”),从刀,本义是分开、分割。“分”的引申能力很强,义项众多,《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都收有30多个。这显然会给理解、使用带来负担。为了便于区分,“分”在运用中出现了分化,部分义项另立门户,读成了fèn。这个分化,无疑给使用带来了一定的方便;但问题并未完全解决,因为“分”分化为两个读音以后,各自的义项还是很多,理解、运用的负担还是很重。后来,“分”读fèn时又出现了分化,部分义项加单人旁写成了“份”。不过,读fēn时并未出现这种分化。所以,凡是读fēn,都写成“分”,不加单人旁。

那么,“分”的哪些义项分离出来写成了“份”呢?情况很复杂,甚至很“混乱”,时而“分”时而“份”,此人“分”彼人“份”,混用非常严重,并且产生了一批既用“分”也用“份”的异形词。不过,考察语用实际,不难发现一个大致的“分离”眉目。下列义项倾向用“份”。

第一,整体里的一部分,如股份、等份、份额、份饭、份钱。第二,用在省、县、年、月等后面,表示划分的单位,如省份、县份、年份、月份。第三,表示程度,如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第四,作量词,分两种用法:用于搭配成组的东西,如一份饭、一份礼物、把蛋糕分成三份;用于报刊、文件等,如一份《人民日报》、合同一式两份。这些义项在意义上其实有关联,后几个义项都是从第一个义项引申或虚化而来。

除此以外,其他义项倾向用“分”。

第一,表示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相应的职责、权利等的限度,如“分内”“分外”“本分”“过分”“恰如其分”“非分之想”等。第二,表示情谊、机缘、资质等因素,如“情分”“缘分”“天分”“看在老师的分上”等。第三,表示成分,如“养分”“盐分”“水分”等

可见,张女士所提到的那句话中用“分内”比较妥当。

还想指出的是,“身份”的“份”义同“分内”“分外”等词语中的“分”,按道理应该是“身分”而不是“身份”。这是历史造成的。1949年香港人开始使用“身份证”,现在香港已经回归祖国,但使用的还是“身份证”。可能受香港影响,1984年内陆颁发的也是“身份证”,30年过去了,“身份”沿用至今。社会上一直有争议,认为按学理应用“身分”才对。但把“身份证”改成“身分证”绝非易事,也不现实,只好承认现实,“将错就错”,维护“身份”的合法地位。工具书过去都一边倒地只收“身分”或以“身分”为首选词形,现在大都首选“身份”,如《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等。

为何叫“右翼”

问:经常看国际新闻,发现媒体常用“右翼”称呼日本的反动鹰派势力。什么是“右翼”?为何称之“右”?

——北京大前门路 李建波  

答:政党或阶级、集团中在政治、思想上属于保守、落后乃至反动的一部分,称“右翼”。而其中进步、革命的一部分,则称“左翼”。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右翼”又称“右派”,“左翼”又称“左派”。

为什么“保守、落后乃至反动的”称“右”,而“进步的、革命的”称“左”呢?

右,原指右边;左,原指左边。我国古代崇右,所以以右为上、为贵、为高。与此相对,则以左为下、为贱、为卑。字义引申,右可指权贵、豪族,左可指不正、偏邪。我们知道,在民主革命时期,权贵、豪族在政治思想上多属于“保守、落后乃至反动的”,而他们眼中的“不正”“偏邪”则往往代表“进步、革命的”。所以,“保守、落后乃至反动的”称“右”,而“进步的、革命的”称“左”。

与此相关的还有“右倾”“左倾”两词。右倾,指思想保守的、向落后或反动势力妥协投降的;左倾,则指思想进步、革命的。革命队伍中,超越现实条件、脱离客观实际、在革命斗争中表现出的急躁盲动倾向,也称左倾,不过,这个左常加引号,称“'左’倾”。如毛泽东《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事物在时间中运动,到那个时候该办了,就要办,你不准办,就叫右倾;还没有到时候,你要勉强办,就叫'左’倾。”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15年第7期。我刊邮发代号4-641,欢迎至各地邮局订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