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化瘀有五法:化痰、解毒、散结、搜剔、扶正。

传承岐黄薪火,一个有质地有温度的公众号

艾御享堂

来源/华医世界

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钱伯文(1917年-2015年)

《说文解字》说“瘀,积血也。”,在中医里,很多疾病都导致瘀这个病理现象。或寒生、或气虚或热结等等。那么我们在临床“化瘀”的时候要同时兼顾一些什么?不同情况下,我们化瘀用的药物又有什么不同呢?今天小师妹分享的是上海市名中医钱伯文老先生临床化瘀五法,供临床优秀中医师参考学习。

No.1

化瘀化痰法

瘀为血滞所成,痰为津液所化。

津血同源,故津血为病,则有可能痰瘀并结。

尤其病有症块、病久不愈、痼疾顽症,多有痰瘀并结情况。

《灵枢·百病始生》云:“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

《景岳全书》亦云:“块乃有形之物,痰与食积死血而成。”说明了积块的形成是痰瘀并结的结果。

张仲景治症瘕积聚之证也以痰瘀同治立方,其所用大黄蛰虫丸等为治痰化瘀之剂。

钱师受前人启发,凡瘀血日久,或肉瘿、石瘿,或疼痛持续兼有痰证者,均用化瘀化痰之法治之。

有块者,用《外科正宗》海藻玉壶汤合《宣明论方》三棱汤(三棱、白术、莪术、当归、槟榔、木香)合方化裁。

无块之久瘀顽痰者,用涤痰汤合活络效灵丹合方化裁。

常用的化瘀药有三棱、莪术、石见穿、、乳香、没药、当归、川芎、赤芍等。

其中三棱、莪术、石见穿多用于有块者;

石见穿、乳香、没药等多用于久痛者。

化痰药常用海藻、昆布、茯苓、半夏、胆星、贝母、苡仁、土茯苓之类。

其中茯苓、土茯苓、海藻、昆布、苡仁等须用24~30克以上。

No.2

化瘀解毒法

瘀可致毒。

《温热逢源》曾指出:“留瘀化火”,瘀血凝结于经络,久则血毒由生,此其一。

“热毒内壅,络气阻遏”(陈平伯),血脉不利则成瘀,此其二。

又有伏火煎血致瘀者,正如何廉臣所云:“清火兼通瘀者,因伏火郁蒸血液,血液煎熬成瘀”,此其三也。

证之临床,留瘀化火,火毒致瘀,多见于中医心、肝、肺、胃、胆等藏瘀证及温病瘀证。

钱师对此类瘀毒相兼病证,均采用化瘀解毒法,但有偏重不同。

对留瘀致毒者,以化瘀为主,解毒为辅,佐以通下。

其通下法的运用,源于何廉臣“血瘀化火宜通下”之论,常用桃仁、瓜蒌仁、当归、麻仁润下、缓下。

若大便干结,用天花粉、制川军配伍运用。

对火毒致瘀者,以泻火解毒为主,化瘀为辅,佐以养阴。

其化瘀药多用丹皮、赤芍、丹参、桃仁、红花等,其中丹皮、赤芍须用24克以上,丹参须用30克以上。

解毒药常以二丁汤(蒲公英、紫花地丁)化裁加味。

若肺部瘀热者,加石韦、七叶一枝花等;

若肝经瘀热者,加白花蛇舌草、地骨皮等;

若胃肠瘀热者,加龙葵、土茯苓等。

No.3

化瘀散结法

此法有二:

一为调气化瘀散结;

一为软坚化瘀散结。

后者多与前者伍用。

钱师认为瘀血形成的基本机理是气失调达。

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郁者,血之贼也”(陈修园)。“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寿世保元>)。

故血瘀证尽管病因兼证各有差异,但气滞实为各种瘀血证的病变基础,而肝气的调达与否又起重要作用。

因肝主疏泄,调情志,主一身之气机通畅。

故钱师主张化瘀须兼疏肝调气,亦须选用一些引入肝经的药。

其在化瘀时,常选枳壳、木香、佛手、枸橘李、川楝子、郁金、八月札、青陈皮等药加入。

其中枸橘李、八月札、佛手片三味尤多伍用,

钱师曾云,此三味尤为调气良品。

枸橘李行气之功较强,与化瘀药配伍,当为首选。

查《本经逢原》记载:“枸橘,辛温无毒。……破气散热之力过之,……治胃脘结痛。”

钱师师古而不泥古,凡一切结痛瘀证,均以化瘀药配伍运用,临床观察效果较好。

钱师在临床上,凡遇瘀结成块者,尤其是胸腹结块,如纵隔瘤、肝硬化等疾病,均以化瘀消症药与软坚药配伍运用。

化瘀药常用石见穿、石打穿、炮山甲、莪术等,一般用量均为24~30克以上。

软坚药常用夏枯草、牡蛎、苡仁等。

其中牡蛎与化瘀药配伍,对胸膜病变而致胸水日久不愈,肝大腹水者,有比较好的软坚通络行水之效。

夏枯草须用30克以上才有效,常用于甲状腺肿大、肝肿大、四肢结块者。

苡仁有补肾运湿软坚之效,与化瘀药配伍,可用于一切瘀结块症。

钱师曾以石见穿、苡仁、夏枯草为主治愈一例手部瘤块者。

软坚化瘀散结与化瘀化痰的主要区别:前者着眼于瘀结,后者着眼于痰瘀。

如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配以化瘀药,共奏软坚化瘀散结之功。

二陈汤加花蕊石、当归,则具化瘀化痰之效。

痰留日久,可以结积,故两者又有相通之处。如海藻、昆布,既能消痰,又能软坚散结,其软坚散结的功效,又与其消痰的作用分不开,故海藻、昆布在两法中均可采用。

No.4

化瘀搜剔法

在临床瘀血证的治疗中,吾师善于将化瘀药与虫类药相配伍,以搜剔脏腑经脉络道之瘀。其所用化瘀搜剔法,源于清代名医叶天士。

叶氏谓“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缓攻”,对宿邪所致之病,当用虫类搜剔络道之瘀,其原理是取“虫蚁迅速飞走之灵”,“伸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所以“搜剔经络之风湿痰瘀莫如虫类”。

吾师对此论十分赞赏,他不但对四肢经络瘀证用虫类,而且对人体内脏腑瘀证亦用虫类。

其常用者有天龙、僵蚕、蜈蚣、地龙等,尤其天龙(守宫)用得特多,凡脑部瘀证,胸腹瘀证,包括肝胆、胃肠、盆腔等瘀证均可用之,少则2条,多则4条,一般从小剂量开始,只要是久瘀顽症,临床未见不良反应。

对于脑部瘀证多用僵蚕配川芎;

对四肢之瘀证多用蜈蚣配赤芍;

对有精神症状之瘀证多用地龙配桃仁。

No.5

化瘀扶正法

首先,气不足则血不行,血不行则瘀难化故对气虚血瘀患者,当遵“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的治疗原则,给予补气化瘀。

其次,由于化瘀之品大多是耗气之峻剂,故对血瘀患者,即使无明显气虚,也应在化瘀的同时,佐以补气。

再则,补气与化瘀同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正如张锡纯所云:“参、芪能补气,得三棱、莪术以流通之,则补而不滞,而元气愈旺。元气既旺,愈能鼓舞三棱、莪术之力以消症瘕,此其所以效也。”

故钱师力主化瘀补气并进,以扶正祛邪。

他善用补阳还五汤、当归补血汤、胃风汤(人参、白茯苓、川芎、肉桂、当归、白芍药、白术)等方化裁,在化瘀药中,每每加入人参或党参、黄芪之品。

钱师在临床中还常用化瘀补气法开胃增食。

胃纳欠佳,脾化失常,世人常以消导、补益、运湿、调气、攻下等法治之,而以化瘀补气法治之,似不多见。

查《医学衷中参西录》云:“三棱气味俱淡,微有辛意,莪术味微苦,气微香,亦微有辛意,性皆微温,为化瘀之要药。……若与参、术、芪诸药并用,大能开胃进食,调血和血。”

钱师对此十分欣赏,凡久病入络,瘀伤胃气,纳化失司,证见纳差,消瘦,面暗,脘腹疼痛或按之则痛,扪之有块等症状者,均用黄芪、白术、生熟苡仁,合莪术、三棱、丹参、八月札、山楂等药治之,常常获效。

其中山楂,“若以甘药佐之,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其性尤和平也”(张锡纯)。

钱师喜用此药,每每加入方中,与白术同用。

血属阴,阴伤则血损,血少质粘,滞而为瘀。《读医随笔》曾指出:“夫人身之血,……可淖者也,其淖者,液为之合和也,津液为火灼竭,则血行愈滞。”

吾师根据阴伤血滞为瘀的理论,对阴虚有瘀者,采用养阴化瘀法,以通幽汤(生地黄、熟地黄、桃仁、红花、当归、甘草、升麻)合复元活血汤化裁,重用桃仁、红花、当归、大生地、天花粉、沙参,用量均为15~30克。

以此为基本方,偏胃阴不足者加石斛、麦冬等;

偏肺阴不足者,加丹参、五味子等;

偏肾阴不足者,加六味地黄丸。

血瘀证阴损及阳者,基本方加附桂八味丸。

钱伯文老先生作为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专家,与肿瘤打了半个世纪的交道。老先生常求古训,发现新知,运用于临床的同时灵活发挥,值得我们学习

仅供临床参考,非专业人员请勿
试针试药
ID:hnbfdycx

艾御享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