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则讨之,服则舍之。读古句155.讨之舍之
叛则讨之,服则舍之
【臣光曰之二十五读文】
原文:王者之于戎狄,叛则讨之,服则舍之。今楼兰王既服其罪,又从而诛之,后有叛者,不可得而怀矣。必以为有罪而讨之,则宣陈师鞠旅,明致其罚。今乃遣使者诱以金币而杀之,后有奉使诸国者,复可信乎!且以大汉之强而为盗贼之谋于蛮夷,不亦可羞哉!论者或美介子以为奇功,过矣!(《资治通鉴》第23卷)
译文:圣明的君王,对待戎狄外族的态度,应当是:如果背叛,就发兵征讨;如果臣服,就不再追究。如今楼兰王既已服罪,却又加以诛杀,则以后再有背叛者,就不能使他们归附了。如果认为楼兰王有罪,一定要征讨,也应堂堂地派遣军队,公开地施行惩罚。而今竟派使臣用金宝财物进行引导,然后乘在机将其杀死,以后再有奉命出使各国的使者,还能再让人信任吗?况且大汉朝的强盛,竟然用盗贼的诡计来对付蛮夷外族,实在令人羞耻!有人评论此事,赞美傅介子立了一次奇功,未免太过分了!
摘句:“叛则讨之,服则舍之”,意思是:如果背叛,就发兵征讨;如果臣服,就不再追究。
【读后随笔】
“叛则讨之,服则舍之”,本是很直白的道理,可是大汉皇帝不讲这个道理,令傅介子杀死了已经臣服的楼兰王,还表彰傅介子立了奇功。司马光批评说:“美介子以为奇功,过矣!”赞美傅介子立了一次奇功,未免太过分了。傅介子是何人,他做了什么事,引起司马光如此不满,以至于严厉的抨击。
傅介子,西汉著名的外交活动家,是古丝绸之路的捍卫者。他是西汉北地(今甘肃庆阳西北)人。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汉昭帝令傅介子前去刺杀楼兰王。傅介子率领卫士,携带金银财物,宣称要赏赐楼兰王。实际上,傅介子是以金银财物为诱饵,拉近与楼兰王的关系,借共坐饮酒之机,利用早已部署好的两名壮士,刺死楼兰王。然后,割下楼兰王的头,送到长安,悬于未央宫北门之外。傅介子由此而得到朝臣赞美和奖赏,说他立了奇功;被皇上封为义阳侯,食邑七百户。
司马光认为,刺杀楼兰王,不是明智的做法。理由有三:其一,楼兰王既已服罪,却又加诛杀,则以后难以使叛逆者重新归附了;其二,如果认为楼兰王有罪,可以派军队去征讨,公开其罪行,名正言顺地惩罚;其三,使臣用钱物作引诱,乘机杀人,以后再有出使,难以令人信任。所以,司马光气愤地说:强盛的大汉王朝,竟用盗贼的诡计来对付蛮夷外族,实在令人羞耻!
“叛则讨之,服则舍之”,是普遍的有区别的策略举措,没有区别就没有政策。“讨之”,该讨的不讨,是大错;“舍之”,该舍的不舍,也是大错。傅介子执行这个错误,固然不应该,但毕竟是执行,不必把罪责统统归结到介子身上,那样归罪也是不公平的。当然,不必讨者却讨之,不必舍者却舍之,也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错误。
另有记载,楼兰王安归向汉朝表示服罪后,暗中又勾结匈奴,“数遮杀汉使”,严重威胁到丝绸之路的安全。如果是这样的话,汉帝下刺杀令另当别论;傅介子听令杀死楼兰王当然值得赞扬。总之,不论怎么说,傅介子终归是一位对汉有功劳的活动家,他出生入死的传奇经历为后人所敬佩。东汉史学家班固褒扬傅介子的举动,以百人入虏廷,取番王首级如拾芥,立了奇功。唐代大诗人李白作《塞下曲》赞颂说:“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清乾隆帝作诗曰:“昔有傅介子,手头楼兰头。”还有清代诗人黄鷟来《咏史》:“介子一书生,楼兰立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