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说说散文的“智”和“趣”

说说散文的“智”和“趣”

张达富||江苏

散文是文学的轻骑兵,是一种轻松活泼的文体,没有哪种文学样式像散文如此普及,拥有广泛的读者。茶余饭后,出行途中都能看到人们低头阅读,我猜想大多是阅读散文吧!手机的普及,电子阅读成了人们的主要阅读方式。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新鲜事,几乎都能通过散文表现出来,正因为散文短平快,来得便捷,所以更要讲求“智”和“趣”。

所谓“智”即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的智慧表达,所谓“趣”,即是散文中蕴含的人格魅力。正如余光中先生说的那样:散文写作是“最平实、最透明的言谈,不像诗可以破空而来,绝尘而去,也不像小说可以戴上人物的假面具,事件的隐身衣。散文家理当维持与读者对话的形态,所以其人品尽在文中,伪装不得。”

冬歌文苑聚集了一大批作者,拥有近500人的作者群,每天八篇推送,五天一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从中读到很多部队或者有过部队经历的作家写的散文,充满着人生智慧,反映出新的时代不同领域奋斗者的精神风貌,传递着现行社会的正能量,读了让人感奋,收益良多。

一篇谈到散文的文章说:“无智和无趣是中国当下文化两个最主要的特征。这种观点同样契合当下的散文写作。无智,就是指文章按照别人的思路来写作,没有自己的精神发现;无趣,就是指文字没有温度,文章里面很难生长出令人心生暖意和美的东西。”当然作者这样表述是为了引出对散文创作的观点,文中列举了五四以来的散文创作,特别是学者散文,充满着人生智慧,诸如鲁迅、钱钟书、朱自清等等。

那么散文如何做到“有智”和“有趣”呢,就我的阅读经历和理解,我认为:

首先,要能传递给读者知识,告诉读者你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很早以前读过秦牧的散文,谈到汉语的趣味,他是这样记述的:一位老太过生日,一宾客赞颂道:这个女人不是人,众亲友愕然,接着说,九天仙女下凡尘,众皆喜欢,又说,儿孙个个都是贼,众儿孙不悦,待听到下一句,偷得蟠桃奉至亲,大家都欢呼雀跃。这就是汉语的魅力,不知多少年过去了仍能清楚地记得。同样是秦牧的散文记述了一位母亲为救被狼叼走的孩子,硬是骑上狼的背,死死揪住狼的耳朵,最终将狼的耳朵生生地揪下来了。岂止是过目不忘,简直是终身难忘。

其次,散文要给读者传递一种情感,用真情感染读者。郁达夫《故都的秋》写道:“这故都的秋要是留得住的话,我愿将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照应开头对故都的秋的向往之情。朱自清的散文写景抒情,景中寓情。且看他的《荷塘月色》中的描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写荷香,似乎没有一句抒情,可是字字含情,真正应了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三,散文还要表达出一种文化意蕴,将文章推向更高的境界。好的散文大多是表现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理解,不是简单的一段经历回忆,而是要通过作者的见闻反映一种文化,因此散文不能没有联想,不能没有引用,否则只是一己之见,视野便小了。余秋雨的散文,有人归结为文化散文,他的每一篇散文似乎都在诠释一种文化。《苏东坡突围》结尾写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我们都知道苏轼三次被贬谪,黄州成就了苏轼,苏轼也成就了黄州,江山皆因文人著,类似这样的例子太多了,韩愈、柳宗元莫不是如此,因此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里表达的就不是一个苏东坡,而是整个封建社会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共同命运,这当然是一种文化现象。如果说以上三点是散文的“有智”的表现的话,那么散文的“有趣”也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去理解。

一、散文的“智趣”表现在作者的智慧表达。在众多回忆鲁迅的文章中,唐弢的《琐忆》算得上上乘之作,全篇充满智趣的表达,使鲁迅形象和伟大人格在读者心中耸立起来。文章开头:“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是统领全文的纲,接着从两个方面回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文章过渡段:“如果把这段话看作是他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解释,那么,‘横眉冷对千夫指’呢?鲁迅先生对待敌人,对待变坏了的青年,是决不宽恕,也决不妥协的,也许这就是有些人觉得他不易接近的缘故吧。”很自然过渡到下面内容的叙写。最后作者写道:“他的深刻的思想时时散发出犀利的光彩。说话时态度镇静,亲切而又从容,使听的人心情舒畅,真个有‘如坐春风’的感觉。‘如坐春风’,唔,让人开怀令人奋发的春风呵!每当这种时候,我总是一面仔细地吟味着每句话的含义,一面默默地抑制着自己的感情。不然的话,我大概会呼喊起来。真的,站在鲁迅先生面前,我有好几次都想呼喊,我想大声呼喊:我爱生活!我爱一切正义和真理!”这三处文字奠定了这篇文章的地位,提升了文章的高度,可见散文的“智趣”表达在写作中多么重要!

二、散文的“理趣”。散文的理趣大多表现在学者散文里,因为散文不像政论文那样阐述道理,而是通过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表达作者的见解,以情感人,带有文学性,形象化的表达某种哲理。龙应台的《目送》,在叙写了目送儿子从小学到大学的几次经历,再联想到父亲送我到大学报到,最后我目送父亲到火葬场的炉门前,“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作者由此感悟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不必追”三个字道出了人生代代轮回,不可逆转的普遍道理。

三、散文的“情趣”。“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意溢于海。”写母亲的文字很多,我以为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写母亲的文字最富有情趣。作者回忆母亲理解母亲,在母亲去世后设想因为自己的残疾给母亲造成了怎样的难题,有一段描写情趣盎然。“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虽然写的沉痛,但写出了多年以后我对母亲的理解,也体现了当年母亲对我的理解,照应了开头那一句,“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沉痛的文字,透出的是浓浓的母子亲情,富有情趣。

要写出散文的智和趣,必须要有联想,由此及彼,由实到虚,由眼前景想到某种哲理。冰心在她的散文《霞》中这样表述:“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的时侯,就给你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由自然景象悟出人生道理,经受过挫折的生命才有价值,经历过痛苦的快乐才更显美丽。

有志于写出散文的”“智”和“趣”的作者,应该也必须在为人和为文方面,加强修炼,以期达到散文的“有智”和“有趣”,用智慧的甘露去浇灌读者的心田。

插图/网络

作家简介

张达富,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高中语文特级教师。在《中国教师报》《教师报》《江苏教育报》等报刊发表散文二百多篇。作品大多抒写亲情、人生感悟,为学生示范作文,形成了亲和、平实的文风。散文《教书的日子》(团结出版社出版)《不是为了告别的追忆》(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0)

相关推荐

  • 孙东霞必修二2《故都的秋》

    孙东霞必修二2《故都的秋》

  • 一周一书|跟着太阳走一年

    撰稿:赵雨 纵横天文地理,历览光阴人情,一节一立意,一图一境界.韩光智先生的文字,既有浪漫之意气,又有现实之沉吟,不失节气之主线,尽显书生之本色.风云激荡,大气磅礴,散得开,收得拢,乃真散文也. -- ...

  • 散文的文眼解读法

    散文的文眼最能显示作者情感的,"文眼"出现的位置可能是篇首,可能是篇末,也有可能是篇中.出现在篇首的可能性最大.<荷塘月色>作者在开头就强调"心里颇不宁静&q ...

  • 谈艺录|林斤澜:一部大书

    "读书与出版"专刊推荐书的栏目里,起初都是十本,凑足整数.后来随便起来,不论本头.再后来以谈读书感想为主,好像也可以了. 我想我只能随便谈谈,开不了书目,因为我没有系统地读过书.近 ...

  • 朗读者:这篇写给母亲的散文,让我看一次哭一次!

    朗读者:这篇写给母亲的散文,让我看一次哭一次!

  • 向度・一周一书|刘军:《豆绿与美人霁》:一涧清溪入梦来

    <豆绿与美人霁>:   一涧清溪入梦来  如果推举表征古典中国文化精神最充分.最结实的符号型人物,根据李敖的句式,我会在心里将那个他默念三遍,"苏轼,苏轼,然后还是苏轼!&quo ...

  • 最霸道的散文:《故都的秋》

    编者按:大抵写景抒情的散文,从作者写作的出发点来看,都是先入为主的,有的甚至还很霸道.他高兴时,"看山山欢笑,看水水起舞",他悲伤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 读者回响:《抓不住的秋》赏析

    <抓不住的秋>赏析 作者:陈永俊 时代变迁,岁月更迭,"秋"在人们心境也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发在写手梦平台上,<抓不住的秋>(点击我可看)这篇散文,作者仍不乏 ...

  • 随笔||电影散文初相识

    电影散文初相识 近期,<冬歌文苑>推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电影散文,一经推出,平台里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热议如潮.在文学世界里,百花齐放从来就是一个兴盛的信号,也是文学发展的需要.对于&qu ...

  • 秦振浩||【散文】梅花撷趣

    梅花撷趣                        文/秦振浩 喜爱梅花,是我繁杂生活中花絮,也是我人生中很难丢舍的感情寄托.俗话说的好"三句话不离本行,贩骡马不说猪羊:爱玉器总聊珍珠, ...

  • 散文欣赏|“牙”之趣论

    ["牙"之趣论] 文/逸群 打小起,就听小伙伴郑重教你: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命.那个年代一家一月才供应2斤肉,肥肉得炸点油,瘦肉切薄剁碎:逢年过节方有糖果解馋,尤其是上海大白兔奶糖 ...

  • 【随笔】拾石击水之趣

    [推荐语]我的外家在山阳县,这是一个位于陕西东南部的山区县城.因县域北有流岭.中有鹃岭.南有郧岭,遂有"三山夹两川"之称.去年的时候,在屈兄军生的介绍下,我结识了山阳县的蔺莹老师, ...

  • 乡土散文:童年拾趣

    童年是一首动听的歌谣,曲调深处充满欢快的节奏:童年是一篇简洁的诗文,字里行间饱含无忧的情愫:童年是一幅有趣的漫画,白描线条镌刻人们深深的记忆. 我出生于七十年代的一个农村家庭.现已步入不惑之年的我,对 ...

  • 散文||鼓岭拾趣

    鼓岭拾趣 周末里,先生偶得休息,提议去省会福州市的鼓岭避暑山庄逛逛. "有这地方吗?"被他戏称为"小家碧玉"的我,疑问着. "走吧,去了便知!&quo ...

  • 随笔||关于散文的思考

    关于散文的思考   --文学主题讨论发言 王树宾||海南 各位文友晚上好: 今天讨论的题目是:如何避免散文作品的平淡乏味?感谢大家参与这次主题讨论.作为主持人,我围绕议题谈点个人体会,以抛砖引玉,欢迎 ...

  • 散文||书之闲趣(三)

    书之闲趣(三) 书太多,经常为无处存放而烦恼.家里书房早满,粗略算一下,再有这么大的四个书房差不多能装下我所有的书,当然还不算那些源源不断继续来的.想放在地下室,怕返潮:想放在老家,怕虫咬,想租处房子 ...

  • 散文||书之闲趣(二)

    书之闲趣(二) 朋友问我有多少藏书,我不直言,非得给人家发一篇散文,让其在文章里找答案.估计朋友就是随口问问,结果招来个费工夫的事,想要知道答案,还要读文章.读呢还是读呢?自然是读,硬着头皮读呗,不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