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44草书笔法01

  前面所讲的草法,是解决草字大圈,剩下的问题就是草书小圈。

  

  草书小圈就是写草书的用笔技法,用笔最要紧是调锋。而调锋产生节点,通常称为小圈。

  毛笔的用笔技法,在一级课程中已经讲过了,而且都有示范。如果你用笔纯熟,又知道草法,马上就可以写草书。

  我这里把几个注意点,给各位讲一下。

  一、线条和点画

  “线条”和“点画”是两个概念,虽然经常混用。“点画”是对于文字而言的,“线条”可以脱离文字。

  你看这个“永”字,有没有点画呢?当然有。我们从小读书写字,老师教我们一点一画写,这叫“书写”,写字要点画正确,现在使用铅笔、圆珠笔这样的书写工具,结线条没什么要求。但这样讲“点画”是文字学意义上的,不是书法艺术的点画。书法所谓写好点画,是把点画写漂亮,如右边这个“永”字。

  

  这个字我们说点画功夫好,其实就是指用笔技法好。

  解决对不对的问题,可以只用简单的线条,而要讲究点画的优美,线条就变得复杂,只有用毛笔才能有这样的变化。但毛笔有一套用笔技巧,掌握毛笔技法要花相当大的功夫。

  这两个字写起来哪一个快呢?当然是左边。所以铅笔、铅笔、圆珠笔发明后,实用场合把毛笔淘汰了。

  写草书,究竟是追求快,还是追求好?我在第四课给大家介绍过,历史上就有这么两派。一是赵壹派,认为草书就应该快速的潦草而书。绝大多数人不懂草法,也不知道点画要用真书方法去写。只要写得快,他们就鼓掌,有没有用笔不重要。

  另一派是张芝派,这是艺术草书。首先要学草法,然后还要有纯熟的用笔技巧。这两关都不好过,结果艺术草书难学、难记、难写。这就是主什么张芝派人数远远少于赵壹派的原因。

  赵壹派的观念是“草本易而速”,这是实用的草写。张芝派“今反难而迟”,这是艺术的草书。讲究草法和用笔,赵壹派认为是多余的,或者他们根本不知道有这两点。这两派必然互相看不惯,冰炭不可同炉。从历史上看,赵壹派人数多,声音大,至今还是。

  你看这两个“成”字,一个怀素写的,一个智永写的。怀素早年草书就是追求快,《自叙帖》收了很多时人称赞他的诗:“驰毫骤墨列奔驷,满座失声看不及”。总起来就是一个字:“快”,看都看不及。但在张芝派看来,怀素这个字是有线条,无点画功夫。草书应该像智永这样写,这才是有使转、有用笔。

  

  第二课,我解释过孙过庭论草书的话,他这样讲:“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他说真草虽然书体不同,但都是由使转和点画组成的。真书的外形是点画,草书的外形是使转。这里所说的“点画”是有用笔的艺术点画,不是单纯的一根线。

  

  颜真卿当时是书坛领袖,怀素请颜真卿给《自叙帖》写序言,颜真卿提醒他,张旭的草书建基于真书,“模楷法详,特为真正”,怀素好像没有听懂。当你草法过关后,用笔要学智永这种。不要因为赵壹派人数多,声音大,掌声响而改学怀素。清代王铎以草书闻名,评者说他像怀素,王铎以为侮辱。现在说谁像怀素,那人就眉开眼笑。其实你看看这两个字,就应该知道学那一家。【个见:草书不只怀素和智永两家。张芝和张旭都称草圣,为何不学?草书以线条为主,点画次之;真书以点画为主,线条次之。怀素草书线条细长但老辣;智永之字点画分明但臃肿。不妨看看张芝的《冠军帖》,我们当以此为准。】

  

  二、草字中的笔势

  草书外形是使转造成的,使转是用笔动作。使转的结果形成笔势,或者是笔势是使转的定式。最后裹束笔势成字,所以笔势是草字的基本单位。写草书首先要把笔势写好,这道理很明白。

  2.1草书中的笔势变化

  二级课程讲笔势,偏向于真书的笔势。这些笔势在草书中会有一些变化,平时可以做些笔记。譬如驼头势,基本形式是狮口中加四点,真书中用得最多。数里也讲了可以简化为三点、一横等情况,真书用得较少;还有一点或一圈的,这就是草书常见的形式了。

  

  真书点画分明,重点在“分”,草书点画连写,重点在“连”。这当然会影响到笔势的形态,你可以把以前的笔势表加多一栏。看见草书中的笔势变化就赶写进去,慢慢就有一张真草笔势表。

  又如三点水,真书有散水势,草书也用。真书、草书都可以用隔水势。但草书还可以用流水势,真书通常不用。此外草书还用倚人势表示三点水。《十七帖》王羲之还有用斫钩势的例子,一竖一钩。斫钩势这个钩必须是实笔。如果这个钩写成虚笔,那这三点水就只有一竖。三点水用一竖不常见,因为可能是言字旁、或者单人旁,只有在不会误解时方能使用,要谨慎。

  

  28课讲到舞鹤势。舞鹤势在真书中只有一种。皇象章草写法跟真书一样,但草书中多了两种化势,最后这种写法用得相当普遍。其实还有一种,陆机《平复帖》中“初”字写法,不过这是孤例,没见其他人用过,所以先不要采纳。

  

  

  【另:王宠、祝枝山、韩道亨《草诀百韵歌》、沈粲《千字文》和张旭《千字文》残石中,也有些许变化。】

  2.2用笔的基本技法

  用笔的基本技法,一级课程都讲了,这里不重复。但很多人临场会忘记一些基本原则。临场不糊涂,时时保持头脑清醒,这件事其实挺难的,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同感?。

  (1)一枝毛笔两个锋

  

  写草书有三种情况:一是纯用尖锋线,这是骨线。二是纯有侧锋线,这是肉线。这两个都是极端,处于中间的是骨肉相济,有骨有肉。

  你赞成哪一种?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选中间这一种。其实骨肉相济还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骨多于肉,另一种是肉多于骨。王羲之是前一种,智永是后一种。

  

  怀素《自叙帖》大多数是用尖锋线写成的。这样写字,你需要一枝短毫硬笔。日本正仓院有十几枝唐笔,笔心用层层纸缠住,确保不会散开,有尖锋可用。这种笔现在市面上没有买,你用长锋散卓笔做不了怀素。

  

  宋代吴说的游丝草,可谓是只用尖锋的极端例子。放大点看,草法对不对呢?对。有没有使转呢?有,大圈很清晰。有没有用笔呢?只有一招,用尖锋顶着纸面写。这样的草书,就是只有线条,没有转化为点画。现在你拿枝铅笔或圆珠笔,写出来就是这样子。不过吴说只是娱乐一下,他其他书法作品相当出色。不是用这方法写字的,而是正宗晋唐写法。

  我推荐王羲之墨迹本,智永《真草千字文》和孙过庭《书谱》。这些都是骨肉相济的,从尖锋、一分笔、二分笔到三分笔,有四种宽度。拿到字帖,先不要急着临写,应该先读帖。以智永《真草千字文》为例,先把整个帖看一遍。这时要找出一分笔和三分笔写的字,即最细和最粗的侧锋线。

  

  处于二者之间就是二分笔,这样对作者侧锋用法心中有数。

  注意一、二、三分,都是指一个范围,粗细不固定。如一分笔,就是从笔尖到二分开始的地方,最细的一分笔,差不多等于尖锋线。但尖锋线是由笔尖顶端那一个圆点组成的,它只有一个宽度。而侧锋一分笔可粗可细,最粗就是用一分和二分笔的交界处写,这是一分侧锋线极限。上面一排字就是一分笔写的。同样道理,三分笔最粗的地方,就是笔锋和笔腰的交界处。你要写出智永这字帖中最粗的侧锋线宽度,你的毛笔三分笔的宽度,要等于或大于字帖上三分笔宽度。

  

  选对了毛笔,你临写整本字帖就没有问题了。实际临帖时,要尽量写到字帖上的用笔分数。这样写出来才有差不多的效果。临帖要放弃自我,创作是表现自我,二都不要颠倒。

  我以前听老先生说“用笔要狠”,听不懂。后来才知道指作者尖锋到一分、二分、三分全用到了。不但敢于蹲下去,耐用还能轻松收起来,这就是“狠”。上海话说“这个人狠”,就是厉害的意思。(2)用笔的繁简

  用笔九种,称为“九用”。学过一级课程都知道了。但实际运用起来,还有繁简问题。我解释一下。

  比如说鸡头势,这是三个点依三角形排列一个笔势。《古诗四帖》鸡头势三个点,就是用笔简单的写法。怀素《圣母帖》有这样一个“下”字,鸡头势。这可能是拓本的问题,学书法最好用墨迹本。但就这个拓本而言,这三点就是三次驭锋,很简单。

  

  鸡头势三点之间,写出牵带关系,用笔动作就多了。王羲之《行穰帖》、智永《真草千字文》的“下”字,只有左下点出带笔,这不是比较简单的用笔。《行穰帖》是一张便条,现在美国。这摹本是选摹,只摹原这十五字。

  

  两点牵引的,如孙过庭《书谱》“下”字。他的习惯是第一点独立,下面两点牵引。写法时时不同,《书谱》有五个“下”字,都不一样。

  主要靠用笔变换,技法非常熟练。怀素《自叙帖》也有一个,这个字写得不错。他下面两点用转,一次写成,我们说各是一节。而孙过庭的左下点有两节的,笔锋多一次来回;中间这个用笔简单,跟怀素差不多;只不过两点连写了,左折右转,一次完成。

  

  三点牵带,如《古诗四帖》这样写,这是简单用笔。经典作品如王羲之《远宦帖》,有四个“下”字,鸡头势。除了箭头所指的两点,其他每一点形态都不同。一点结束有带笔指向第二点起笔,往往用合点。合笔本质上是两个点画的重叠,二级课程讲过。所以用笔比较复杂,而王羲之的合点形态多变,更为复杂。你把王羲之四个鸡头势跟《古诗四帖》比一比,《古诗四帖》这个用笔简单,看上去单薄。而王羲之这几个运用复杂的用笔,生动、姿态多变,而效果雄厚。希望你课后好好临写,先写出中线,画出笔锋道路;然后把整个字写出来。恐怕要写很多次才能接近原作。一下子是做不到的。但至少知道什么叫用真书用笔方法写草书点画。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