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好的教育在路上

明日开始梳理第二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和我一起共读!

“最好的教育在大自然,最好的题材是儿童的生活”,池老师作为一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从小与大山的伟岸、包容和雄伟融为一体。

春天观察人迹罕至的开放在悬崖边的野百合,去挖笋采茶,夏天小溪边钓鱼摸螃蟹,秋天采摘各种的野果,让肚子装满野果的味道,冬天和弟弟把长长的冰柱扛回家,当做雪人的利器。当然还有抓蚂蚱、观察蚂蚁生活,和爷爷一起去种地,和弟弟在在20米的悬崖边上摘南瓜。特别是摘南瓜的那段描述,我是打心眼里喜欢,那段文字仿佛在平面的纸张的开出了立体的花:南瓜长在悬崖边的坎上,弟弟站在悬崖上,用柴刀砍南瓜柄,我拿着篮子站在下面接,南瓜很重,我一屁股坐在地上,南瓜直接滚落到山崖底下,我们去寻找,那南瓜已经四分五裂,变成一块一块,回到家里我们告诉爷爷这些南瓜片儿的由来,爷爷听了哈哈大笑。这是一段多少自由、松散、无虑,却又有着孩童的天真、思考的文字,文中的爷爷和现实中的爷爷是多么的不同,他让孩子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兴的成长,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不在乎孩子收回的南瓜是完好无损还是南瓜片儿。孩提时代在山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还有和爷爷相处的和谐、舒展的生活,让我对大自然有着极强的敏感、欢喜与热爱。

正是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他才一直保持着对大自然探索的状态,也对大自然有着非常的敬畏之心。比如之后提到的拉萨、可可西里、丽江的远行,虽然历经了磨难、困苦,但还是能够克服种种困难与不适坚持了下来。

反观我们现在的孩子,大雪纷飞的天气和炎热夏季的高温天气,宝贝安全第一的主导思想让孩子们都呆在温室里,手里拿着手机、眼里看着电视、心里想着游戏,可是这些变态的社会状况,如果敢于让孩子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明明是可以改善的。如果在大雪天和孩子一起去堆雪人、去踏雪、去观赏腊梅花;炎热的夏日和孩子一起在小溪边玩耍、在树林里游戏,又该是怎样一副丰富多彩的立体画面。

我们的孩子和大自然几乎是隔绝的状态,被大人高举在空中,不知道泥土的芳香,感受不到大地的美好,不知道落叶与泥土的关系,感受不到季节交替的美好,过分的相信科学、迷恋那些电子产品,对大自然无所畏惧。还记得我小的时候,父母不让我下河游泳,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那个时候确实如此,看着那些会游泳的、胆大的人在河里嬉戏,心中的羡慕不是一丁半点。可是现在的情况发生了不可思议的改变,现在的农村孩子根本找不到水坑、河沟在哪里,但是每年都会发生溺水身亡的事件。一个从小看不到河流的孩子,一个没有一点游泳技巧的孩子,被淹没在为数不多的河流里,这恐怕源于孩子对大自然的挑衅,对大自然没有敬畏之心,大自然会以它残酷的方式回报你。

池老师三进西藏、攀登珠峰、登顶哈巴,征服可可西里,在每一座圣山脚下驻足,感叹雪山的神奇与深邃,激发他征服的欲望;在一路跋涉中,和队友克服风雪、冰雨,见惯了怀揣梦想却再也回不去的浸润与洗礼;平安抵达目的地之后,再次仰望屹立在大自然中的山脉,回归了安宁与平静、缓慢与温暖。

我们的教育,应该是播种梦想的过程,让每一位师者和学生都带着梦想上路,哪怕前路漫漫,也心怀敬畏。可是教师的梦想如何去挖掘,学生的梦想如何正确的引导,这是我们教育应该思考的问题。

我们的绝大多数老师都在怨天尤人,每天过着“30岁已死80岁才埋”的生活,教育读书人的人,已经浮躁的拿不起书籍,数几十年如一日的读一本教参书,甚至也没能读透。暑期在张齐华老师的班里,张老师经常会做一件事情,就是备课的时候,不但拿捏好同一版本不同年级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更是对比人教版、北师大版和苏教版三种不同版本的教材,找出教材背后的设计理念,挖出它们本质的不同,选择最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案例。

教师的素质为何令人堪忧?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里,百变的社会人不断的刷新社会道德底线、挑战我们麻木的神经,他们又为整个教育做了什么?

我想起一个个初中与高中的弑师案,依旧觉得教师的悲哀、悲凉、乃至教育的无力感,整个社会的病态让教师这个曾经高处在神坛上的职业群体塌式的沦为社会底层。“尊敬”一词已经失去它本来的色彩,家长遇事之后诸多个无理的理由,在权力的维护和不知真情的舆论面前都变得合情合理,于是家长和学生的形象在教师面前,不断膨胀、越来越高大。

师者,已经由原来想尽千方百计的传道授业解惑演变为“自保”第一,为了别人家的孩子,倾尽所有的情感、智慧,那些语重心长的谈心、苦口婆心的教诲、父恩母爱的用心,到头来感动的仅仅只是自己,当然还是在学生不发生危险的情况下。

教师的待遇,空调了一次又一次,在这样经济条件困窘的条件下,全国频频出现教师罢课上访的情况,不允许补课、不允许兼职,靠几个工资吃饭的老夫子,无奈的走上街头,讨要饭钱。

于是,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离开体制,越来越多的中青年教师开始心灰意冷,越来越多的高中生不愿意报考师范院校,即使报考了师范类院校,毕业也不从事教育职业。这样的问题如何解决?我们的相关部门想出了看似能够解决问题,实则加快教师素质下滑的办法,培养全科型教师,降低师范类院校的录取分数。

不知道数年之后,当你班学习最差的那个同学,当着你孩子的语数英老师,你心里是何感想?不知道全科型教师是否真的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课课通透?

在教育氛围如此囧逼的大环境下,如何让教师拥有梦想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一个没有梦想的老师,绝对不会培养出一个拥有梦想的孩子。这不仅需要用职业的责任感来要求教师,更要挖掘教师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换言之就是把人性的善良无限制的放大,激发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让教师发自内心的喜欢孩子,爱孩子,只要心中有爱,便会充满希翼、心甘情愿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换取职业的幸福感。

“为梦想活着,也许因为梦想而永远留在路上,但是梦想依然会招呼我们上路”,愿越来越多的教师拥有梦想,因为获取职业的幸福感,或许是一名教师最舒服的存在方式,虽然有些自欺欺人。

如果可以,邀请你和我一起共读。
--3度--

一个钟爱QQ联系的老人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