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人物画写生方法步骤(老人画法范例)
写生是写意人物画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习研究中国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进入主客观结合、艺术升华的阶段。从教学角度讲,写意人物画写生过程可分为如下步骤:
一、观察
观察是写生的幵始,是动笔前的准备。观察一般运用动静结合的方式进行。所谓动,即主动与模特交流,使其进入然状态,以便准确地把握人物神情;其次吋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以便选择最佳的写生角度与位置;所谓静,即是通过深入细致地观察、研究、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体貌特征,以便准确地描绘出人物的精神风貌。观察的同时也是打腹稿的过程,是将客观的人物经过一番艺术处理,使其变成一种心象、一种艺术元素和一种艺术语言的过程。这便是观察的目的,同时也是观察的任务。
二、起稿
起稿是观察的深入,是心象转化为绘画的初级图像。作为教学,特别是写生之初级阶段,起稿是必需的,同时也是必要的,其H的是深化观察,研究造型,为落墨做好充分的准备。起稿的任务:第一是经营位置(构图),合理、艺术地将人物安排在画面之上;第二是以形写神(造型),准确、生动地将人物描绘在画面上。起稿的方法:写意人物画一般采用易于修改的工具(如木炭条)起稿,其用笔用线尽可能接近毛笔,勾、皴、擦、点尽管为示意,却为落墨用笔提供了方便,如图一所示。
三、勾勒
勾勒是写生落墨的开始,是以中国画特有的艺术语言对写生对象的艺术表达。它的成败关乎全局,其重要性则不言自明。因此在落墨之前,要求学生对其作品的完整效果有所设计,选择适当的笔墨程序,以便决定勾勒时选择最佳的用线效果。在勾勒的过程中,笔墨的运用皆围绕人物的形神展开,线的粗细、浓淡、方圆、干湿、快慢的选择,以最能表达人物精神风貌、个性特点为原则。如图二所示:画面描绘的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其用笔用线则选择了粗、方、干、重的笔墨方式,借以表达人物之老态、岁月之沧桑。
四、皴擦
皴擦是勾勒的延伸,是以另一种用笔方式(侧笔)对前一种用笔方式(中锋)的补充。其作用在于丰富面,表达质感,强化节奏,协调统一。其方法是:一般采用枯笔侧锋,长短相兼的用笔方式,长皴随线随形而动,表达体积,表达质感;短皴因结构而定,强调转折,区分层次。擦的用笔常伴短皴,使用笔根,化实为虚,其作用常常用来表现画面之虚实。如图三所示,画面之皴分为两类:一类为身躯的纯墨之皴擦;一类为面部及手的色墨皴擦。
五、泼墨
泼墨是写意人物画中常常使用的方法,其作用是:协调关系,增加厚度,拈实为虚,调整节奏。其特点是:笔酣墨畅,大笔概括,随形写意,墨韵传情。其方法可分两类,一为表现体积关系,用笔以表现外观形体凹凸之泼墨;二为表现结构关系,用笔以表现内在与外表总体关系之泼墨。前者接近于西洋画之明暗表现方法,而后者则注重于传统写意对总体关系的表达。其用墨可分为两类:一为泼淡墨,保留勾皴之效果;二为泼浓墨,重构画面之笔墨关系。二者的选用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图四所示,画面泼墨以淡墨为之,一方面表现客观之深浅,另一方面表现主观追求沧桑的心象。
六、着色
中国画着色的基本原则是“随类敷彩”。写意画也不例外,但在着色的审美趋向上区别于工笔画,清淡为美,以少胜多为其表达方法。因此写意人物画之着色,一般重点放在面部与手部以及个别的衣着色彩的处理上。着色在写生过程中并不单独设立步骤,而是分布在每个阶段与整体画面同时进行。如图三所示,在皴擦的同时,面部及手已开始以皴擦的方式着色;如图四所示,在泼墨的同时,面部及手以湿笔点染的方式着色;如图五所示,在整理完成画面时,也同时完成了着色。
七、整理
写生接近尾声,在画面上进行的协调工作称之为整理。整理的任务有三:第一,完成面部的刻闸和手部的描绘;第二,丰富衣着与身体的用笔用墨;第三,协调头与手、头与身体的主次关系。整理的方法一般可分为强调与削弱:强调主要部位,如面部、手部和画面主要的结构部位;削弱次要部位,如衣服的次要皱纹和一些不表达结构的部位。整理的目的在于调整整个画面的主次关系,笔墨关系,虚实关系等,使每一种关系进入协调、有序、互为依存的艺术状态(如图五所示),共同服务于“传神写照”这一写生之终极目标。
八、题款盖印
题款盖印是中国画之传统,也是一种具有中华文化特征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一幅中国画作品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提款一般分为两类,一类为“长款”,内容丰富,字数众多;一类为“穷款”,内容单一,只提姓名。提款之长短和位置,一般根据作品需要而定,特别是位置,它与画面的构图紧密相连。一切必须符合画面起、承、转、合的大原则。如图五所示,提款的位置正是画面形成稳定的三角构图的一个点。盖印标志着作画的结束,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其印之大小,印之形式(“朱文”与“白文”),印之内容(“名章”与“闲章”),印之位置的选定,与提款同理,一切围绕画面的需要而定。
写意人物画写生是一个复杂的教学过程,它是造型能力、笔墨的操控能力、审美能力和情感的表达能力等的综合练习,仅仅了解了方法与步骤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科学的方法指导下大量实践,在实践之中学习、在实践之中进步、在实践之中完善、在实践之中升华,实践是成功最大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