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

出处:鲁迅所作的《剥崔颢黄鹤楼诗吊大学生》一诗。

剥崔颢黄鹤楼诗吊大学生

(1933年 鲁迅)

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

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

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

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

注解

此诗出自鲁迅杂文集《伪自由书》中《崇实》。鲁迅的这首诗深刻揭示了反动当局盗运文物,放弃古城,实行不抵抗政策,痛骂大学生,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维护他们的利益和腐朽没落的生活。原诗为崔颢的七言律诗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932年秋,已侵占东北的日寇,又进逼关内,华北处在危急之中。国民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在放弃东北之后,又准备撤出华北,并筹划把北平的古文物运往南方。10月,江瀚、刘复、徐炳昶、马衡等三十多位北平文教界人士,上书国民政府,以北平在政治上、军事上均无重要性为由,建议从北平撤出军备,使其成为一个不设防的文化区域。

他们在上书中指出:"因为北平有种种文化设备,所以全国各种学问的专门学者,大多荟萃在北平……一旦把北平所有种种文化设备都挪开,这些学者当然不免要随着星散。"他们认为,北平的许多珍贵文物,"是国家命脉,国民精神寄托之所在","是断断不可以牺牲的"。因此要求政府"明定北平为文化城,将一切军事设备,挪往保定"。

1933年1月3日,日军占领山海关。1月7日,国民党中常会决定,将故宫博物院、史语所等机构所藏部分古文物,分批运送至南京、上海。

然而,大敌当前,国民政府紧锣密鼓地实施古物搬迁,却不准北平的大学生逃难。1月28日,国民政府教育部电令北平各大学云:"据各报载榆关告紧之际,北平各大学中颇有逃考及提前放假等情……查大学生为国民中坚分子,讵容妄自惊扰,败坏校规;学校当局迄无呈报,迹近宽纵,亦属非是。"

对于这种"重物"不"重人"的做法,以及反对大学生逃难的说法,鲁迅连续发表《逃的辩护》、《崇实》、《论"赴难"和"逃难"》、《学生与玉佛》,给予有力的驳斥和辛辣的嘲讽。

针对指责大学生"即使不能赴难,最低最低的限度也应不逃难"的观点,鲁迅明确地主张:"倘不能赴难,就应该逃难",声称自己是"属于'逃难党'的"。他一针见血地质问道:"现在中国的兵警尚且不抵抗,大学生能抵抗么?"并说:"孔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我并不全拜服孔老夫子,不过觉得这话是对的。"

鲁迅尖锐地抨击了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指出:如果说要保存古物,那么北平"比一切现存的古物还要古","为什么倒撇下不管,单搬古物呢?"说穿了,并非由于古物的"古",而是因为"可以随身带着,随时卖出铜钱来"。大学生虽然是"国民中坚分子","然而没有市价",且又"多而新"。

于是,在《崇实》里,鲁迅剥唐人崔颢《黄鹤楼》诗以吊之。

第一联:阔人,指国民党官僚。他们运走文物,美其名曰"保护文化",所以鲁迅说他们"已骑文化去"。这个"骑"字,耐人寻味。文化城,是出自当时一些文人之口。1932年19月11日,在北平的刘复等教授三十多人联名向政府呈文,说北平由许多珍贵文物,又是各种专家的集中地,因此应撤除一切军事设防,宣布北平为不设防的文化城。鲁迅在这里顺便予以讽刺。既然文化已被"保护"而"骑走",那么,这"文化城"也就空余其名了。

第二联:是说文物被运走,一去不复返了,千年的古城就被冷落地遗弃在那里。这里面也有着深刻的讽刺意义。鲁迅在《崇实》中写道:"倘说,因为古物古得很,有一无二,所以是宝贝,应该赶快搬走的罢,这诚然也说得通的。但我们也没有两个北平,而且那地方也比一切现存的古物还要古。禹是一条虫,那时的话我们且不谈罢,至于商周时代,这地方却确是已经有了的。为什么到撇下不管,单搬古物呢?说一句老实话,那就是并非因为古物的'古',倒是为了它在失掉北平以后,还可以随身带着,随时卖出铜钱来。"这就一针见血地揭穿了反动当局弃城运古物的卑鄙目的.

第三联:是说运古物的专车,一队一队地排列在当时的北平前门火车站,何等威风!对比之下,大学生去抗日吧,"爱国有罪";走散回家吧,则又挨骂,真是晦气重重。

第四联:日,日本侵略者。薄,同迫。榆关,山海关。烟花,旧时指妓女;烟花场,妓院等场所。是说日本帝国主义已进迫山海关。但哪里看到一点抵抗呢?他们在妓院、舞厅里忙着哪!对于日本人的侵略,他们毫不吃惊,而依然过着荒淫无耻、花天酒地的生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