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官渡之战”,袁绍表现得并没有想象中那样“蠢”
咏史诗·官渡(胡曾)本初屈指定中华,官渡相持勒虎牙。若使许攸财用足,山河争得属曹家。
大图模式“官渡之战”是三国“三大战役”中的第一战,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官渡之战”后,袁绍的势力虽然没有被一举扫除,但已经不复战前的强势与侵略性。袁绍病死后,曹操陆续消灭剩余的袁氏势力,最后平定了北方。“官渡之战”虽然不能说是曹操与袁绍之间的决战,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北方的霸主,其规模、覆盖范围、参与的人物数量都是很可观的。事实上“官渡之战”只是一个大的战役,其中还包含好几个战役,下面小编就来和大家聊一聊这场“官渡之战”的过程。
大图模式“官渡之战”的历史背景:北方两个庞然大物的碰撞事实上,早在“官渡之战”之前,曹操与袁绍之间就出现了摩擦,双方也清楚地知道,与对方必有一战。但是袁绍面临北方公孙瓒的威胁,曹操有徐州吕布的掣肘,所以两个人都心照不宣地对付其他的军阀,将决战留在最后。后来公孙瓒、吕布、袁术分别被消灭,刘备势力一度被剪除。通过吞并这些势力之后,北方产生两个庞然大物,就是曹操集团和袁绍集团。
大图模式当时袁绍拥有青州、并州、冀州、幽州四州的势力(不过不是全境);曹操拥有兖州、豫州、司州、徐州,另外还有一部分青州,一部分荆州,一部分扬州。虽然曹操和袁绍都有四州之地,但是曹操对袁绍要处于明显的弱势。抛开经济、人口这些数据不谈(因为东汉末年各州郡肯定受过不同程度的战乱的影响,《后汉书》中各郡人口不一定准确,小编才疏学浅,实在无法确定“官渡之战”发生时双方人口的情况),光从地缘上来讲,曹操就要明显吃亏。因为袁绍的地盘在北方,曹操的地盘在中部,他不仅要对抗袁绍,还要防备异军突起的孙策、据守荆州的刘表。关西各军阀虽然在名义上归附曹操,但是拥有相当的独立性,也不得不防。另外在兵器装备上,曹操是明显不如袁绍的。所以“官渡之战”中双方的基本盘相当,但可以视为以弱胜强之战。《太平御览·兵部》:“魏武《军策令》曰:袁本初铠万领,吾大铠二十领;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
大图模式“官渡之战”的具体过程小编暂且将“官渡之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袁绍大兵压境,曹操退守官渡袁绍刚起兵的时候,就定下争夺天下的战略:统一河北,联合少数民族的力量,然后吞并南方。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在消灭公孙瓒后,袁绍坐拥四州之境,调拨十万步兵,一万骑兵(这个兵力有一定争议,另有一说为五万步兵,八千骑兵,但为史学家所不取),进军到魏郡黎阳,拉开了“官渡之战”的序幕。《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三国志·魏书·袁绍传》:“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世语》:“绍步卒五万,骑八千。”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二月,袁绍派郭图、淳于琼、颜良等人渡水攻打黎阳附近的白马,为袁绍大军渡水建议桥头堡。东郡太守刘延坚守白马。曹操本意是扑救白马,但是荀攸劝说曹操用“声东击西”之计(其实应该是“声西击东”),先率军到白马以西的延津,做出渡水进攻袁绍后方的态势,然后再轻兵突袭白马。袁绍果然中计,分兵抢攻延津,曹操立刻东进支援白马,张辽和关羽(此时在曹操麾下)作为先锋,打了颜良一个措手不及。就是在这一战,关羽万军从中取颜良首级。
大图模式《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绍闻兵渡,即分兵西应之。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馀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三国志·蜀书·关羽传》:“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颜良军溃败,但曹操情知白马无论如何是守不住的,于是迁徙白马的人口,沿河向西而行。袁绍这个时候追击曹操,双方相遇在延津南。这时曹操又使用一条“骄兵之计”,令将士解鞍放马,将从白马带来的辎重丢在道路上。袁绍派刘备(刘备此时依附袁绍)和文丑进攻延津,袁兵看到曹操的骑兵没有上马,产生轻敌心理;又看到地上的辎重,于是疯狂地抢夺辎重。这个时候曹操下令上马突袭袁兵,袁兵大败,文丑战死。虽然在白马和延津都打了漂亮仗,杀了河北名将颜良、文丑,但实际上曹操无法阻挡袁绍的进攻,只能向后退守到官渡。同时袁绍继续南下到官渡以北的阳武,双方进入到“官渡之战”的第二阶段。《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公还军官渡。绍进保阳武。”除了白马、延津两次战斗,在第一个阶段还有一些其他的战场。小编在下面贴一些史料。《三国志·魏书·于禁传》:“复与乐进等将步骑五千,击绍别营,从延津西南缘河至汲、获嘉二县,焚烧保聚三十馀屯,斩首获生各数千,降绍将何茂、王摩等二十馀人。太祖复使禁别将屯原武,击绍别营於杜氏津,破之。”《三国志·魏书·乐进传》:“渡河攻获嘉,还。”获嘉、汲县、原武都在阳武以北,虽然这些史料的记载中是曹操取得的局部的胜利,但是后来袁绍进驻阳武,这些地方显然都丢失了。曹操救援白马是在四月份,双方相拒的阶段最迟不超过八月。在四个月的时间里,这些县城被袁绍一一拔除。第二阶段:官渡相拒,互拉盟友曹操的势力在前期一路败退,但是在官渡顶住袁绍的进攻。双方在这里也是进行了一段时间不短的对峙阶段。袁绍利用兵力上的优势,结成东西几十里的连营一步步压迫曹操;曹操也分营抵挡袁绍的连营,但是兵力上处于劣势,因此战事不利。袁绍进逼到官渡,筑起土上向曹营中射箭,曹操的士兵行动时只能用盾牌遮盖身体,士气变得极其低落,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曹操也在营中堆筑土山,由于禁督促完成;另外曹操建造投石机,将袁绍土山上的楼台一一摧毁。袁绍又挖地道,但是被曹操及时发现并破坏。
大图模式在相持阶段,曹操面临一个重大的问题,那就是缺粮。曹操甚至想放弃官渡,继续往后退,来缩短自己的粮道。但是在荀彧的力谏下,曹操放弃了这个想法。同时曹操也分兵袭击袁绍的粮车,弥补双方在后勤上的差距。《三国志》当中记载了一次袭扰粮道的战斗。在荀攸的建议下,曹操派徐晃、史涣、曹仁击破袁绍一方负责运粮的韩猛(有争议),烧掉几千辆车的粮草。但即便如此,曹操一方在后勤上仍然落后于袁绍。《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袁绍运谷车数千乘至,公用荀攸计,遣徐晃、史涣邀击,大破之,尽烧其车。”汝南战场除了正面的官渡战场,袁绍还开辟出位于许昌以南的汝南战场。袁绍派刘备到汝南联合汝南豪强刘辟、祝臂,骚扰曹操的后方。曹操派曹仁、曹洪、徐晃击败刘备等人,刘备回到袁绍军中。曹仁平定汝南后,迅速北上返回主战场,曾经在官渡以西击破分兵威胁曹操左翼的韩猛(有争议),又参与断粮的战斗。《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绍遣先主将兵与辟等略许下。”《三国志·魏书·曹仁传》:“太祖善其言,遂使将骑击备,破走之,仁尽复收诸叛县而还。绍遣别将韩荀钞断西道,仁击荀於鸡洛山,大破之。”
大图模式刘备虽然战败,但是又得到袁绍的支持,重新回到汝南,联合豪强龚都。曹操曾派遣蔡阳进攻刘备,反而被刘备所杀。《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绍遣先主将本兵复至汝南,与贼龚都等合,众数千人。曹公遣蔡阳击之,为先主所杀。”其余势力虽然“官渡之战”中唱主角的是曹操和袁绍,但其中也有其他势力的影子。小编分列在下面。关西军阀:曹操为了保证西方无虞,令司隶校尉钟繇安抚关西诸军阀,在“官渡之战”中,关西军阀站在曹操一边,起码没有反对曹操。《三国志·魏书·钟繇传》:“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钟繇)之勋也。”荆州刘表:刘表的态度是坐山观虎斗,名义上支持袁绍,实际上并不出兵。但是刘表还是参与了“官渡之战”,派人策反阳安(从汝南划分出来)都尉李通,结果没有成功。《三国志·魏书·李通传》:“绍遣使拜通征南将军,刘表亦阴招之,通皆拒焉。”江东孙策:按《三国志》记载,孙策打算奔袭许昌。这个是值得商榷的事情,不过孙策确实有北上的想法,但被刺杀。《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孙策)闻太祖与袁绍相持於官渡,将渡江北袭许。”“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幽州鲜于辅:鲜于辅参与消灭公孙瓒,成为幽州的一股势力。在田豫的劝说下,鲜于辅在袁绍、曹操对峙时选择归附曹操,成为曹操的臂助。《三国志·魏书·公孙瓒传》:“而辅身诣太祖,拜左度辽将军,封亭侯,遣还镇抚本州。”南阳张绣:袁绍拉拢南阳郡的张绣,张绣本来想支持袁绍,但在贾诩的劝说下最终还是选择了曹操。张绣的投降不仅增强了曹操的实力,更是减轻了曹操防守南方的压力。《三国志·魏书·张绣传》:“太祖拒袁绍於官渡,绣从贾诩计,复以众降。”
大图模式第三阶段:反攻袁绍,火烧乌巢虽然按照《三国志》中的记载,曹操一方好像是胜仗不断,捷报连连,但有一个问题难以解决,就是粮草问题。而且曹操内部也是一团糟,不少人选择反叛曹操支持袁绍。袁绍一方似乎胜利在握,但他的内部也出现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二五仔许攸。许攸向袁绍献策,让袁绍趁曹操疲于守卫官渡的时候轻兵奔袭许昌,但袁绍觉得太过悬危,于是不用;许攸的家人犯了法,被审配收入狱中。外加许攸有些贪财,在袁绍这里总得不到满足。种种“打击”之下,许攸选择背叛袁绍,投奔曹操。当时袁绍刚好有一万多辆的粮车运往乌巢屯粮处,由淳于琼负责。由于当初韩猛分兵被曹仁所破,袁绍就不敢继续分兵,拒绝沮授分兵防卫断粮的建议。许攸是知道这些情况的,于是向曹操建议奔袭乌巢烧毁袁绍军粮,得到曹操的同意。
大图模式曹操留曹洪守家,自己率五千人做“最后决战”,用袁绍的旗号,从夜间蒙混到乌巢。袁绍得知乌巢有难后,一部分兵力救援乌巢,另外派张郃、高览袭击曹操官渡本营。曹操此时不成功便成仁,不分兵阻挡袁绍的援军,而是一心向前,最后成功斩杀淳于琼,烧掉了乌巢的军粮。而张郃与高览得知乌巢丢失,直接投降曹操。至此袁绍已经是大势已去,丢弃大军逃回河北,此战曹操坑杀八万降卒,取得“官渡之战”的最终胜利。
大图模式小结“官渡之战”其实是一场很精彩的战役,袁绍也没有人们印象中的那么“蠢”,拉拢、破坏,曹操的后方;分兵威胁曹操侧翼;在乌巢有失的时候选择偷家,种种战术都使用了。但是曹操的应对也非常精彩,从“声东击西”解白马之围、示敌以弱斩杀文丑;再到分别处理刘备等人和袭击袁绍粮草,都是有利于己方的行动。而后自己奔袭乌巢的破釜沉舟之举更是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虽然“官渡之战”的胜利其实是有一些运气(许攸投降)的,但更重要的还是曹操的军事能力和正确决断,只能说是一种带有偶然性的必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