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矿山(上)

话说60年前的1957年,一架飞机在空中盘旋,这是第二机械工业部全国铀矿资源航空普查队的飞机,航测员赵树新发现,江西省乐安县公陂乡(今公溪镇)一带辐射异常。经过前苏联专家的考察,肯定了这里是一个有工业开采价值的铀矿床,从此揭开了721矿建设的序幕。

国家对铀矿石的急需,迫使721矿“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1959年底,第一批创业者开始了第一个矿井和露天矿的工程建设。他们没有住房,就上山砍毛竹,盖草棚;饮水困难,就打水井;蔬菜供应不上,就开荒种菜,蓄水养鱼,上山打猎,有时用盐巴和酱油拌饭。以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掀起了大打矿山之仗的建设热潮。

由于交通不便,矿山建设所需的大批物资积压在东乡火车站,运不进去;生产的矿石要运到外地冶炼,运不出去。1963年,中央专委决定,为721矿修建由向塘至矿区江边村的铁路专线——向乐线。经铁道兵两年的施工,铁路于1965年3月建成通车。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矿区已形成一个矿冶生产配套、管理科学、生活设施初具规模、完整的大型铀矿企业。由于核工业的战略转移,从1984年起,国家对721矿实行限产,铀矿产量下降,721矿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选择,这也是721矿新的起点……

好几年前,随同领导视察,去过721矿的一个矿点,浮光掠影,印象不深。日前约了一位曾在矿山工作过的老职工同去看看,他在矿山干了十五六年,1986年离开。三十多年过去,矿山现在是啥模样?

车往山南,一路上人烟稀少,矿点新盖了楼房,但寂静异常。车刚停下,一辆电动车随后跟来,后面还跟着三只狗。

他是这矿点的值班员,见我们上山,便追了上来。得知是老职工回来,他告诉我们,他是“矿二代”,生于斯,长于斯,如今也年过半百了。其父辈多是百里挑一果敢坚毅的优秀军人,他们用忠诚的目光、拼搏的激情、青春的岁月,锻造着让中国人挺直脊梁的亚洲最大核原料基地;他小时候一定是到后山上吸花蜜、摘杨梅,捧来大把满眼春色的映山红,听着多种方言却说着一口挺像样的普通话……

见到我们,话也多了,他主动领着我们到里面参观去。

值班室,有电视监控,进出路口一目了然。

这里有矿山最老的矿井,迄今已有50多年了。

罐笼,矿工由此进出,矿石也由此输出。

绞车房。井深数百米,罐笼靠绞车提升。

绞车房里的操作室——玻璃小屋子,有操作台、监视器和空调,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从监视器上,能看到罐笼出口和井下若干巷道井口的实时影像。

运输矿石的铁轨,埋没在蒿草和野花之中,供电接触网架油漆剥落、锈迹斑斑。

矿点外面,几个大水泥池子,应该是废水处理站。

到另一个矿点,一条直通选矿厂的铁路横跨矿点大门。

大门里面,水泥地面,平坦开阔,山里难得一见的小广场。

又是一个矿井,高高的井架,无声地矗立在寂静的山谷。

走近井口,探头张望,竖井深处黑咕隆咚。

只有在绞车房的监控器上,可以看到罐笼停在117米深处。提升设备的运行,包括电源电压、制动残压、工作和润滑油压,每天都实时纪录。

带有雨篷的接触网下,是生锈的铁轨和一坨坨的大牛粪。

在这个矿点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工区生活区,是老职工当年生活过的地方,据说那里沿山坡建有平房宿舍,共有五级,如梯田一般,并建有商店、食堂、篮球场,30年前住着四五百人。我们找到当年进去的公路,只能看到一个大致的轮廓,再往下走,横着一条水渠,就没路了。问过路的山民,答曰:那地方房子早就没有了,连房屋的地基都很难找到。

远方,苍翠陡峭的山坡,一层层隐约若梯田,那是四五十前的一个露天矿场。

远方,存放着放射性废物,望而生畏。

远方,地质勘探钻井塔架,矗立在山坡上……

(2017年5月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