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虎丘路
上海虎丘路,南北走向,全长334米。1860年代初,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修筑此路,1865年命名为上圆明园路。1873年,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博物院设在本路,于是在1886年改名博物馆路。1943年改名虎丘路。沿路为仓库、住宅,原有文汇报社。
虎丘路南起北京东路。
北京东路130号原中实大楼,位于虎丘路的北京东路北侧。建于1929年,是折衷主义与新古典主义代表作品。六层的三段式立面有明显的线脚划分,墙身设竖条窗,底层为厚重的石材,有较深的水平条纹,整体造型沉稳端庄,它曾是中国实业银行总部所在地。
中国实业银行,系民国4年(1915年)由北洋政府财政部筹办,至民国8年4月正式成立。主要发起人为前中国银行总裁李士伟、前财政总长周学熙、前国务总理熊希龄、钱能训等人。总行设在天津,民国21年迁至上海。
上海亚洲文会大楼是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于1931年—1932年在上海博物院路(今虎丘路)建造的一幢5层大楼,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
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成立于1857年,是英国侨民在上海建立的一个重要文化机构,主要从事对中国的自然和社会的广泛调查与深入研究。1871年花费3000两白银在上圆明园路建造了会所。1874年2月13日,开设博物馆,陈列从长江流域和华北采集来的动物标本。1886年,该会门前的上圆明园路改名博物院路,即今虎丘路。
1931年,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筹集到16万两白银,拆屋重建,由英资公和洋行设计,到1932年建成五层的新会所大厦,属于艺术装饰主义风格,立面竖向构图明显。顶部、阳台和铁门采用了中国传统图案进行装饰,最特别的是设计了八卦窗。经过陈列布置,到1933年11月15日正式开放。
1952年6月27日,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由于经费来源断绝,被上海市政府接管。现在这里是上海图书馆的一个书库。1990年代,上海图书馆将底层演讲厅出租给青岛证券公司。2005年,上海洛克·外滩源修缮亚洲文会大楼,将其建置为公益性的当代美术馆。
广学会大楼,位于虎丘路128号,原为广学会所有(1887年英国长老会传教士创建同文书会,1892年改名广学会,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出版机构)。广学会大楼坐西朝东。9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装饰艺术派风格。外墙深褐色面砖饰面,以锐角状竖线条作装饰,出女儿墙收头。
西立面的入口处用人造石饰面,第二至八层有巨大的尖拱券实体墙面贯通。整个立面垂直高耸,气势宏伟,行人仰止。两幢楼的一层外墙均以石材贴面,其内部功能布局也基本相似。
1949年以前,该大楼曾进驻过如广学会、福音广播电台、伦敦会、中国征信所、苏格兰圣经会、青年协会书局、中国国民拒毒所等机构,还有一些电影公司和各类商行等。
1933年竣工广学会大楼,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设计师为邬达克,匈牙利人,是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武康大楼、市三女中等建筑的设计师。他设计的项目中,有25处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虎丘路131号虎丘公寓,1919年由国际基督教青年协会集资兴建,1920年竣工,1924年又扩充改建。
虎丘公寓坐西朝东,六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原名为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大楼,简称“青年会协会大楼”。现大楼名改由以路为名,称“虎丘公寓”。公寓建筑原设计一、二层为教会办公用房,三层以上为教友居住之宅用,1949年建国后一、二楼也改为住宅和三楼以上一起继续作公寓用房使用。
建筑造型采用分离派式样,入口立面内凹对称。临街大门置一对古典的塔司杆立柱,配有硬木框方玻璃方格门。门媚上的“虎丘公寓”四个大字是改革开放后镶嵌的。
内部设施当时参照美国普通公寓要求,水泵、水汀、锅炉等设备齐全。
走在虎丘路上,两旁都是老建筑。
外滩美术馆工作室。
虎丘路65号,新式里弄石库门。
虎丘路81弄,虎丘小区。
里弄人家。
虎丘路95号永兴大楼,坐西朝东,三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734平方米。1941年建造。1960年1月起由房管部门管理,现由四川中路小学等单位使用。
虎丘路142号光陆大楼,位于乍浦路桥南堍。坐东朝西,九层钢筋混凝土结构,1925年建造,因光陆大戏院曾位此,故名。这几年大楼好像都在维修中,至今还被脚手架包裹着。对面的颐中大楼坐南朝北,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于1920年。因系美英颐中烟草公司投资建造,故名。现由江苏,新疆,山西.福建、江西、四川、西藏、北京、河南、吉林,青海等省、市、自治区及航天工业部驻沪办事处等单位使用。
虎丘路北至南苏州路结束。
再往北行,过南苏州路有苏州河,河上有桥,叫乍浦路桥,北连乍浦路。乍浦路桥俗称“二摆渡桥”,同治十二年工部局在该处建木桥,1927年拆除重建为水泥桥。乍浦路桥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苏州河上,东起第一座桥梁是外白渡桥,第二座桥梁就是乍浦路桥,两者相隔248米。
乍浦路桥上游是四川路桥,两者相隔195米。
(2018年1月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