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滑县》之千年老城一

概述

滑县老城坐落在县境西北隅。西周初期成王执政康叔辅政时,周公旦次八子伯爵受封于此,称为滑伯,建滑国。据说是周公旦为测日影筑测影台,史称滑台。春秋时卫灵公为拒敌倚滑台重筑滑台城。后古城历经州、郡、县治所,先为土墙,明朝嘉靖、崇祯时期分别由知县张佳胤和罗壁修葺五门并将城墙加砖筑固,使古城逐步成为功用完善、设施齐全、建制完整、街市繁华的古城。滑县古城的整体形状为南狭北宽的倒梯形。五个城门分别称为:东门长春、西门嘉禾、南门南薰、北门拱极、西南有便门称清源(俗称水门)。古时候四门之上俱建城楼,城楼气势雄伟,巍峨壮观,东城楼为最。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墨客曾登城楼写诗做赋留下名篇。

滑县老城底蕴厚重,城内诸多遗迹古建,如周朝滑伯墓遗址、唐朝明福寺塔、明朝为纪念欧阳修而建的欧阳书院、清朝农民起义军李文成攻城遗址、明朝魏阁老府遗址、奎峰塔等;繁华名胜云集城外,如滑台“十二景”中的双潭秋月、龙门夜雨、狗脊云封、天台表胜、白云茅屋、画舫澄波和浮图瑞霭等,见证古城千百年来的历史变迁。

老城商业繁华,功能齐全。特产及名吃有“清源刘”纸扇、北关牛肉、油酥烧饼、高庄馒头等;赵氏膏药、口疮药等秘方传承至今。

老城在传统文化滋养下,名人辈出,灿若繁星。卢怀慎一家三代为相;耿随朝、耿随卿、耿随龙三兄弟一门三进士;祁伯裕四世一品;神会滑台大云寺辩法;魏照乘一世清白为官……

滑县人自古尚武忠义。隋末翟让率领瓦岗军席卷全国,清嘉庆年间,滑县农民李文成领导的天理教起义战清军于老城。30年代初,聂真在家中建立中共滑县第一个党支部,聂真任支部书记。此后,革命的星星之火迅速燃遍全县。历史长河中,滑县古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历经战火,饱受烧杀屠戮和蹂躏,直至新中国成立,滑县老城才得以重焕新生。

滑台遗址

滑台遗址,位于老城西北角,今城关街道西北角安阳市第二实验中学(原滑县师范)院内,有滑伯墓、祠遗址、碑等,是滑县悠久文明的象征,也是历史上滑国建都于此的见证。

瓠子堤宣房宫

瓠子堤,当地又称“龙虎堤”,是古代秦堤和金堤的一部分。金堤自卫辉发韧,延袤百里后经滑境入濮阳。堤上有滑台十二景之“金堤浮翠”“白云茅屋”“天台表胜”等。瓠子堤北段森林公园内苗固村有宣房宫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通志》记载:“宣房宫在滑县北苗固堤上,汉武帝塞瓠子堤,筑宫。名曰宣房”。

历代州府县衙遗址

滑县旧县衙遗址,位于老城西北隅的安阳市第二实验中学(滑县师范)院内。西周初期,周公次八子伯爵受封于此。县衙旧址最早为滑州的治所。据县志记载,唐开元年间,滑州刺史李邕建公府大厅。宋天禧年间,重修大厅,创东西二阁,厅左右别开二室。元至正丙申(1356),重修州治。增设左右宾幕吏舍。重门洞达,规模宏敞。明洪武七年降州为县,知县诸弘道就州署改为县署,又创建大厅、大堂,增设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建仪门、县大门。明万历时,仪门外建仪馆,县署西建澹如亭。大堂后为宅门,宅门内之东书房为忠节斋。县署东北隅有主簿署,县署东有县丞署,仪门外东偏有典史署;至县署西之滑伯庙、墓。清顺治十年重建大堂,名曰亲民堂。康熙时,重建二堂,规模宏邃,名曰思补堂。乾隆时,创建架阁库及东库楼。同治五年重修三堂,名曰三复堂。康熙时裁主簿,改其署为看监仓,乾隆时裁县丞,改其署为收粮房。民国裁典史,改其署为看守望所。民国十七年,改建新式县大门,题曰滑县政府;改建大堂,题曰中山俱乐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旧县衙变成了莘莘学子求学读书之所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