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坚固的太原城碉堡是如何被攻下来的?
昨天晚上,偶然的在电视里看到了红色经典《上甘岭》。
面对以黄继光同志为原型的杨德才堵抢眼的桥段,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解放战争中,那些国民党军的碉堡是如何攻打下来的?现如今的解放军,又是如何对付这些前进路上的拦路虎的?
《上甘岭》剧照
解放战争中的太原战役,解放军面对着阎锡山匪军坚固设防的太原,一座山,一座山的争夺,一座碉堡,一座碉堡的死磕,硬是把红旗插上了太原城头。
回忆回忆这个历史,应当能为我们寻找到答案!
一、解放战争中的太原城碉堡雄冠全国
太原古称“襟四塞要冲”的雄藩重镇。北部舟山的石岭关是太原的北大门;东面的罕山、西面的石千峰是控制太原的两个制高点,军事价值极高;南为平原,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可提供丰富的人力和物力。
民国时期,太原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相当发达,1937年以前,山西的经济建设已由轻工业迈向重工业,有“重工业之都”之称。除沈阳外,全国其他城市无可匹敌。
太原兵工厂和沈阳、汉阳并称为民国三大兵工厂。太原除能生产常规轻武器外,还能生产多种迫击炮和山炮、野炮,日产手榴弹1万颗,月产炮弹10万发。枪炮子弹产量大、储备足,加之城防坚固,受阎锡山思想毒害的守军顽固,受阎反共宣传中毒至深的地主还乡团的强悍,太原的解放战争旷日持久,军民损失巨大。
面对当时(1948年9月底)阎匪军拼凑起的6个军17个师、3个总队和其他直属、配属部队8万4千人,徐向前指挥的解放军只有7万多人马,而且装备处于劣势。
刚经历了临汾攻坚鏖战的徐向前也深知攻城的难度,这场攻坚需要时间,需要付出巨大牺牲,他表明了非常坚定的决心:“就是打到胡子白了也要打下来!”
而解放太原首先面对的就是星罗棋布的碉堡群。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8月30日晚,阎锡山急匆匆从吉县克难坡回到太原。刚一落脚,就想赶紧筑牢巢穴,主张“急则治标”。第二天,就迫不及待召集高级军官举行工事会议,做出在山西各地,尤其在太原附近大修碉堡的决定,为此,专门成立碉堡建设局,由工兵司令程继宗兼任局长,又在太原绥靖公署长官部成立城防工事组,由13集团军副司令刘奉滨兼任组长,在绥署参谋长郭宗汾的督导下全面进行碉堡建设,还搜罗了残留的200多名日本军事技术人员担任设计和指导施工。
太原大规模筑碉从1945年秋季开始。除每年冬季天寒地冻暂停外,直到太原解放,一刻也没有停止。
筑碉分为四个阶段:
1945年秋到1946年夏,建立城防工事;
1946年秋开始建筑郊区工事;
1947年春扩建外围工事;
1948年秋加强核心工事。
第一步,把建立城防工事作为施工重点,即沿城墙四周在城壕外沿每隔200到300米筑上一座砖碉,形成串珠式的碉堡圈,并在城墙上、城壕里修上暗工事。城内主要的十字路口、丁字路口也修筑了巷战碉堡,以此巩固城防。
第二步,在城郊周围依地势建立郊区工事,由内而外择要勘建,首先施工的有所谓“四正四隅”。 四正即以太原城为中心,东为淖马,北为皇后园,西为窒素厂,南为大营盘。四隅是东南双塔寺,东北卧虎山,西北炼钢厂,西南大王村,形成城周八个据点。以后陆续扩建,由点成带,由带成面,各据点间隙处建立封锁碉。还在城南城北两面,东依高地,西靠汾河,各挖外壕一道,配以碉堡火力点作侧防,郊区工事至此连成一片。尔后,在守备方面,概以城角的对角线向外延伸。
第三步,扩建外围工事,同时建立四个前进据点,东为罕山,西为石千峰,南为武宿,北为黄寨,各以若干个碉堡群做为庞大的据点区,除武宿据点为保护飞机场和联系榆次外,其余三个一面保护太原,一面作为向外发展的依据。
第四步,加强核心工事,一是在太原城墙上利用雉堞在城角城门等处筑成便于侧斜射堡垒或暗工事,并由城内筑暗道通向城外据点,将城内城外连成一体。二是修筑环城铁路,运行装甲列车,列车上装配山炮、迫击炮等各种火器,或分散巡逻或集中作战,发挥活动堡垒的效用。三是在城周和郊区重要据点大规模挖壕、劈坡,截断道路,配合侧防工事,为增强杀伤力。
在工事构成上,表现为“寨子式筑城,据点式阵地”。寨子式筑城就是把堡垒用深而宽的外壕劈坡围绕起来,形成深沟高垒;据点式阵地就是按地形和兵力的需要用一个或若干个寨子式筑城互为犄角,互相侧应。在工事配置上,以碉堡为骨干构成据点,由主碉占据重要地形,指挥官在此坐阵,此碉一般得高大坚固,作为主碉。护卫主碉的叫副碉,离主碉一般有三五十米,护卫副碉的叫火点。通常一个主碉四周要建三四个副碉,副碉旁边也要有几个火点。碉与碉、火点与火点之间,以壕沟或暗道相通。在一群碉堡的内部及外部用障碍物围绕或隔开,一点不守不致波及全群,并可以得到群的支援以收复一点。
1937年以前,阎锡山统治下的太原只有城外的十几个据点。日本人侵占太原后,在原据点、工事的基础上,又在工厂、重要设施、交通关隘等要害部位修筑了碉堡及其它防御工事。阎锡山回到太原后,在日本人原建数百座碉堡的基础上又大规模扩建和加固,而且还向城外延伸了30公里左右。北起周家山,南至小店,西迄石千峰,东抵罕山,以碉堡为核心,从外向内筑成了三道环形防线。
第一道距城25到30公里,即周家山、兰村、石千峰、庙前山、小店、武宿、砖井、罕山、风格梁,接周家山,称为百里防御圈;
第二道距城3到5公里,即皇后园、新城、大小王村、大营盘、双塔寺、山头、淖马、小窑头、牛驼寨、卧虎山、丈子头,接皇后园;
第三道就是太原四周的城墙和城内重点部位的综合工事。
这些碉堡依山就势,建在险要的山头、高地、隘口、村庄,在太原及附近已修了5000多座,仅东山就有3400多座,一修一群,一建一片,真是十里一大碉,五里一小碉,而且越接近城里密度越大,可谓星罗棋布,漫山遍野。
碉堡的种类也数以百计,难以准确辨认,以二层圆形碉为最多。
高度上,有火点(地堡、暗堡)、有一层至五层的;规模上,有半班碉、班碉、排碉;火力配置上,有枪碉、炮碉;形状上,有圆形的、方形的、三角形的、六角形的、半月形的、棒棰形的、品字形的、倒品字形的、菱形的、梅花形的、蘑菇形的、子母形的、人字形的、十字形的、房屋形的;功能上,有向四周射击的、有向两侧射击的、有前面不开口倒着射击的(没奈何碉);建筑材料上,有砖碉、砖混碉、片石碉、钢筋水泥碉、钢板碉;声威上,有阎锡山命名的伯川碉、好漢碉、卧虎碉、豪人碉;作用上,山头上的叫守山碉,山坡上的叫护山碉,山沟里的叫伏地碉,城墙上修的叫侧虎碉,还有专门引诱攻击的“诱弹碉”。为防堵外来子弹射入,将射击孔改为球形射口,在射口藏一活动圆球,圆球上开有能容步机枪的射击孔,停止射击时,将圆球旋转使实处向外以行堵塞。
在城内外大筑碉堡的同时,还把太原四周城墙掏成上中下3层,甚至5层,最多达7层火力网,用钢筋水泥加固。
解放太原时的城墙始建于明朝初期,城墙高12米,上宽8米,下宽15米,砖厚2米,实砌砖墙,十分坚固,周长12公里,开8道城门,东面是大东门、小东门,南面是大南门、承恩门、新南门,西面是水西门、旱西门,北面是大北门、小北门。8道城门修建有8座宏伟的城楼和4座角楼。每隔百米就筑有一个突出部位,在突出部分开有可向三周射击的若干洞孔,在城门和四座角楼都修了极坚固的工事。在城墙上修筑了100多个各式碉堡和火力点,组成了坚固的防御网。新南门由三个城门组成,中间是首义门,东是复兴门,西是胜利门,仅三门附近不足300米的地域就有7层工事,各种火力点达150处,城头还有日本人修筑的“铁圪垯”钢板卧虎碉,阎曾自豪地称为是“打不垮,摧不烂”的铜墙铁壁。
高大的城垣外,还有宽10米左右的护城河,水虽不深,水下却有半米深的稀泥,就在这烂泥潭中,还构筑了大量的水泥碉堡,各碉间构成交叉火力网,称为“河中碉”。这些碉堡只能看见顶部和枪眼,根本无门,手榴弹也塞不进去,炸药包没地方搁,它唯一的出口就是水泥石头砌成的暗道通往城墙里面。
太原城内还有多条交通壕、地道与城外的碉堡、工事相通。在东门外挖有十几里掩护全城的地下坑道;在北城、西城修了八九条暗道通向城外碉堡,把城内城外连成一片,可谓固若金汤。太原防御工事修得复杂而诡秘,形成了多层次、大纵深、犬牙交错、高低策应的堡垒地带。阎锡山吹嘘为“堡垒城”“要塞城”“碉堡城”“火海地区”,足抵精兵150万。被美国和国民党吹嘘为“反共模范堡垒”。
阎锡山把修筑碉堡看成了他最后的护身符,以在国际上扩大影响,进行政治诈骗,捞取救命稻草。
阎锡山对修筑碉堡非常重视,碉堡局修建碉堡的位置和碉堡设计形制,都要亲自审定,如果同意,就会在图纸上批上一个大大的“可”字。
阎锡山还亲自指导编写了《碉堡战法》一书。还针对旧式碉堡射口目标太大的问题,亲自参与研究了一种隐藏较好的圆球转动射口。太原的碉堡,无一不是经过精心设计而成,在构筑和武器配置上都有巧妙的构思和实用价值。
阎锡山为什么这么热衷于修建碉堡并迷信于“碉堡战法”呢?
面对解放军来无影去无踪的短促突击,诬蔑为“肉弹冲锋”。他最怕这种冲锋,因此其战术思想就是“先为不可胜,以阵地待敌可胜”。他自己曾解释说:“共产党凭的人多,用的是波浪式冲锋的人海战术,所以到处取胜,谁防不住这一手,谁就要失败。我们一定要凭借碉堡群组成的据点工事,充分发挥火力,以'火海对'人海,以铁弹换肉弹,共产党就没有办法。”阎锡山还说:一个碉堡能打死100个解放军,太原城做1000个,城周和外围做上3000个钢筋水泥碉,解放军不死40万,打不下太原城,这样最少得百万之众,共产党在山西没有这么大力量。
阎锡山对碉堡的仰仗已达到痴迷的程度,每当人们提起太原的碉堡,他就会露出得意的神色,即使是在最沮丧的时候,在黯淡的眼神中顿时会放射出一丝光亮。
为发挥碉堡的最大效能,在大一些的碉堡里面建有存粮、存水和做饭、睡觉的地方,把士兵固定在碉堡里,有的甚至在堡门安有倒锁装置,准备让士兵与碉堡同归于尽。阎锡山对守卫碉堡群的官兵是非常严厉的,除派指导员监督外还有铁军基干督战,作战前强令各部队集体宣誓,立下与阵地共存亡的“军令状”,谁要后退或投降,铁军基干就可当场打死,而且打死什么官就可以做什么官。
为了保住他的老巢,维持他的统治,在大修碉堡的同時,阎锡山使尽了浑身解数,想出了很多惊天奇招,比如,向投降后的日本人提出留日军为己所用的“寄存武力”构想,阎锡山曾对他的亲信官员讲:“我们为了存在,非有一个非常办法不可。现在我们的兵力不够,应付不了共产党。为了充实力量,只得招兵,但招兵又有困难,即使招来10万中国兵,也不如1万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