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产能出清背景下,中小企业如何突围?


特约作者:蔡菁,高级新能源分析师


导读

中国动力电池行业进入“赢者通吃、产业过剩”阶段。在CATL和比亚迪两个巨头辗压下,中小企业该如何突围?作者凭借多年产业经验,判断国外储能业务增长业绩拐点出现,中小企业可以在新能源并网、电力辅助服务、延缓输配电投资、工商业用户侧、通信及应急电源领域探索商业化模式,进而为国内中小企业指出了一个消化产能、实现产业突围新赛道。
点评:风氢扬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行业随之迎来野蛮式增长。数据显示:2018年1-9月,动力电池累计装机量28.78GWh,CATL和比亚迪两家的市场份额近65%,排名前十的企业装机量合计为25.2GWh,市场占比超87%。整体呈现“赢者通吃、加速扩张、产能过剩”的局面。

动力电池产业的市场化竞争日趋激烈,产业整合正在向深层次推进,新一轮的“洗牌”正在加剧,“淘汰赛”下中小企业如何突围?储能,作为电池应用的另一大场景,在新能源并网、电力辅助服务、延缓输配电投资、工商业用户侧、通信及应急电源领域正在逐步摸索商业化的应用模式,大规模储能应用即将迈入发展的黄金时期,正是国内中小企业切入该领域的绝佳时机。

根据美国咨询机构预测,全球储能电池市场总体规模有望从2018年的19.8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85.4亿美元,复合增长率高达33.9%。当前,美国、澳大利亚、韩国、中国、日本、德国以及英国等诸多国家均已推出储能发展规划,并已投入大量资源支持储能建设。其中以韩国政府的储能激励最为激进,自2015年起,已经实施一系列的储能激励:1)允许大于10MW的储能装置接入电力系统;2)加装储能装置的风光电站给予额外的REC(Renewable Energy Certificate);3)储能可替代备用柴油发电机组;4)韩国电力公司KEPCO为减少尖峰电力需求,给予工商业配套储能一定的优惠政策;5)对于电力需求超过1MW的新建建筑,强制安装储能。这种典型的“胡萝卜加大棒”方式将刺激储能行业高速发展。

从储能电池行业龙头Samsung SDI、LGC的业务发展和布局,我们同样可以看出储能行业开始爆发的端倪。SDI和LGC均是从2010年开始进军储能行业,经过前面几年的探索期,业务于2017年正式进入快车道。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4月,SDI储能业务已经遍布全球30多个国家,累计装机量超过5.1GWh,业务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韩国、美国等地(如Fig. 1)。而LGC到今年7月为止,储能装机规模已超过4GWh,主要集中在韩国、美国、德国、英国以及澳大利亚等地(如Fig. 2),预计2018年全年储能系统出货量将超过2GWh。

图1 SDI-储能项目区域分布by功率

图2 LGC-电网级项目分布by电量

储能业务的业绩拐点,同样预示着行业机会的到来。如下图所示,2017年开始SDI储能业务销售额节节攀升,毛利从第二季度开始扭亏转盈。2017年SDI储能销售额3690亿韩元,毛利润140亿韩元,折合人民币销售额和毛利分别为22.8亿元和0.87亿元。2018年上半年,SDI储能销售规模约6700亿韩元,毛利润822亿韩元,折合人民币分别为41.5亿元和5.1亿元,毛利率水平持续提升。在SDI动力电池业务连年亏损的情况下,其储能业务却实现了盈利。

图3 SDI储能业务销售额变化

图4 SDI储能业务季度毛利润变化

经过多年的深耕,SDI和LGC储能产品线和渠道建设已相对完善。目前,两家公司的储能产品已经全面覆盖电网级、家用、工商业、通信基站以及UPS领域的应用。根据储能业务发展需要,两者已在业务核心区域组建销售公司,重点布局在韩国、德国、美国、中国以及日本等国家。全球范围内的项目开发经验,使得SDI和LGC掌握储能电池配合电力系统运行的技术,加深对市场和顾客需求的理解。

储能电池行业潜藏着巨大的市场机会,即将迎来爆发式增长。面临海外如此强大的竞争对手,国内中小企业如何才能分一杯羹呢?不论哪个行业,企业都是紧跟市场需求创造出自己的商业模式,解决痛点就是市场机遇。基于储能电池当前发展状况,我们认为行业尚有三大痛点有待解决:产品需求多样化、储能业务全球化和商业模式创新化。

1) 产品需求多样化:储能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生产和使用电力的方式,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发、输、配、用四个环节可实现不同的应用价值,造成产品需求的多样化。如下图所示,储能在发电侧主要可用于调峰和新能源整合,在输配电侧可提供辅助服务、延缓输配电设备投资,在用电侧可实现自发自用、减少电费支出并提高供电可靠性。因此,产品在尺寸、功率、备电时间、电压范围等参数设计上存在差异。

当前国际上主流储能电池企业为了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将储能业务线仅作为动力电池行业的补充,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资源投入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储能电池行业产品定制化的需求。中小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船小好调头”,可以将企业优势资源聚焦在某一特定的细分市场。

图5 储能业务链

2) 储能业务全球化:储能业务在全球范围都存在巨大的市场机会,但其发展进程和侧重点受到国家的资源禀赋、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电价机制以及环保意识等综合情况的影响,当前只在少数国家率先爆发。例如,澳大利亚的电力基础设施老化,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偏远地区新建电力基础设施成本高昂,但其光照资源和风电资源十分丰富,新能源发电成本相对较低,以“新能源+储能”成为供电的主要来源之一。日本则是一个化石能源非常匮乏的国家,一直倡导发展分布式光伏,同时因地震灾害频发,造成应急电源需求旺盛,家用储能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韩国、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及英国等地的储能市场机会比较集中,项目总体规模较大且持续性较好,受到国际主流储能电池企业一致青睐。对于市场机会相对分散的国家,因持续性差难以达到连续生产的条件,成为储能电池企业眼中的“鸡肋”。这正好是中小企业寻找新市场机会的窗口,深入挖掘每一个项目背后的核心驱动要素,确定是否可以规模化复制,以按图索骥的方式去开拓新市场。

3) 商业模式创新化:储能产业链的上下游及其话语权,直接决定了游戏规则,而不同的应用场景有不同的玩法。在进入一个新兴领域之前,熟悉和掌握市场现有的商业模式是必要的,在后发劣势明显的情况下,以商业模式的创新进行弯道超车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相较于其他产品,储能能够同时实现多种价值的特点加大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可能。例如,作为储能领域的后起之秀的Tesla,其与南澳大利亚政府建立的“世界上最大的虚拟电厂”成为储能新模式的典范,通过集中调度分散式的储能装置,在家庭减少电费支出的同时获得多种辅助服务收益。

储能市场是一片待开发的蓝海,但是能否取得通关密钥,还需国内各位厂商练好“基本功”。只有全面提升自己对各国产业政策、市场发展趋势、竞争格局、顾客需求以及商业模式的理解,才能真正明白企业自身在产业链中的价值,从而创造出让顾客满意的产品,使得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中更加游刃有余。

玖牛研究院  汽车团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