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是汉族吗——西汉、东汉龙脉揭秘
从小学到大学,直到参加工作,填的表格里面,也基本上都有一个民族栏,很多人填的也是“汉族”。
填的是汉族,你就真的是汉族吗?今天,北斗史地所就为大家揭开其中的秘密。
一、什么是“民族”
1、什么是“民”
民,《说文解字》载:“民,众萌(氓)也。”民,就是众多普通的劳动者。
来看古文字“民”
民,上面是一只眼睛,下面是古代耕种使用的工具“火”(带尖头的木棍),象形手持工具进行田间劳动的人——东南亚如缅甸泰国老挝等地,如今有些地方仍然采取这种“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
民的本意,就是手持农具进行田间工作的普通劳动者。
2、什么是“族”
族,《说文解字》载:“族,矢锋也。“族,和箭有关。
再来看古文字“族”
这个“族”字,由三部分组成。
“族”最左边的一部分,象形古代的兵器三股叉。而在古代有的地方,是用三股叉作为界碑标识的。
“族”右下角的部分,象形的是箭矢。
“族”右上角的部分,象形箭矢所到的边界。
综合以上,族的本意,就是箭矢所到之地围起来的一个地方,是一个区域概念。
再来看古文字“侯”
“侯”字和“族”字的区别,仅在于一个三股叉的界碑,说明”侯“代表的是个人,而”族“代表的是区域和群体。
《礼记》中有“射侯”的记载, 反映了古人通过射箭来决定封地大小的习惯。如《礼记 射义》中记载:“故天子之大射,谓之射侯。射侯者,射为诸侯也。射中则得为诸侯,射不中则不得为诸侯。射中者得与于祭,不中者不得与于祭。不得与于祭者有让,削以地;得与于祭者有庆,益以地,进爵绌地是也。”天子选聘诸侯,诸侯比赛射箭,射中的,封为侯,天子赏赐酒喝,就拥有了封地;射不中的,没有酒喝,封地也被剥夺。
3、民、族,组合在一起,就是一定区域内的普通劳动者,难道不包括那些王侯、官僚、地主、绅士之类?
这种说法,感觉有些怪怪的,不过也可以理解——因为这个词本来就是近代某些学者生拼硬凑起来的,所以解释起来不太通顺。
二、什么是“汉”
说起“汉”,我们都知道历史上有“汉朝”,而汉朝又分为“西汉”、“东汉”。
但是大多数不知道的是,西汉、东汉的龙脉,并非在一个地方,二者的区别,也绝非定都位置不同那么简单。
1、西汉龙脉
西汉是刘邦建立的王朝,其国号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刘邦曾被项羽封做“汉王”,刘邦以此为根据而夺取天下,所以建国后国号为”汉“。
汉,本来就是个地名,“汉王”,就是汉地的王,这个概念,跟民国时阎锡山被称为”山西王“,龙云被称作”云南王“的意思是一样的。
西汉的龙脉,位于今日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南部,因该地地形轮廓颇像古文字“汉”,故名。参考坐标:罗山县山店乡、铁铺镇之间。
古文字“汉”
汉地
2、东汉龙脉
东汉是刘秀建立的王朝,它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称——中汉。
东汉的龙脉,位于湖北省黄冈市境内。
卫星地图上,北到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杨柳湾镇、南到蕲春县株林镇、东到蕲春县大同镇、西到罗田县白莲河乡、期间的地形轮廓,颇像“中汉”两字,故名。
刘秀发家的“中汉”,和刘邦汉王发家的“汉地”,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地方,所以刘秀称帝,是重新开国,而非继承或恢复刘邦之汉。
刘邦、刘秀所开之国,国号都叫“汉”,如何区分呢?地理位置上,刘邦的“汉地”位于西部,所以史称“西汉”;刘秀的“中汉”位于东部,所以史称“东汉”。
前文所讲的“河图”,即是“中汉”的一部分。
三、奇怪的“汉族”
搞清楚了“民族”、“汉”的内涵,我们再来审视一下自己身份证上的“汉族”,是不是感到有些滑稽呢?
族,其本意指某一个区域,是个地理概念。
汉,其本意是一个废弃的地名,也是个地理概念,指今日的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湖北省黄冈市的英山县、蕲春县、浠水县、罗田县等地。
汉族,合在一起,就是信阳市、黄冈市一带的人们。
可是我们的户籍卡上,有籍贯、有家庭住址,很多人和信阳市、黄冈市一点联系都没有呀,这算不算乱戴帽子、乱认祖宗呢?
四、“汉人”、“汉族”的出台背景
“汉”作为一个地名,是一个废弃的地名;作为一个朝代,是过去的朝代。那么,我们的身份上,是如何莫名其妙的被打上“汉族”的烙印呢?
一切,还要从反清革命说起。
某伟人说过:“政治,就是把支持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
从事反清事业的“革命党”,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削弱满清的力量,在舆论造势上采取了三步走的策略:
第一步,提出了“汉人”的概念,以区别和对立于满清;
第二步,把满清大部分区域都划入”汉人“的地盘,把满清本来的地盘说成只有东北一隅,把清灭明说成是以少胜多的“偶然事件”。
第三步,搜集甚至“创造”出满清对“汉人”祖上犯下的种种罪恶,号召大家一起来推翻满清, 实现“汉人”统治天下。
“革命党”的这一策略,清晰的体现在孙中山建立的“同盟会”政治纲领中:
一、驱除鞑虏。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戮亿万。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满洲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洲汉军人等,如悔司来降者,免其罪;敢有抵抗,杀无赦!汉人有为满奴以作汉奸者,亦如之。
二、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敢有为石敬瑭、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
三、创立民国。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四、平均地权。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 上四纳,其措施之次序,则分三期:第一期为军法之治。第二期为约法之治。第三期为宪法之治。俾我国民循序以进,养成自由平等之资格,中华民国之根本,胥于是乎在焉。
不过“革命党”的这一策略,似乎效果并不太好,其一,大多数的老百姓,对于自己是满人还是汉人并不太热衷,只要让我吃上饭就行;其二,这种策略很容易导致”大汉族主义“的盛行,反而造成自己的孤立,所以革命行动多以失败告终。因此,中华民国成立以后,这种策略就被放弃,后来并被共产党批判为”大汉族主义“,国民党在户籍管理制度中也没有民族这一栏目。
”以汉反清“的策略虽然被放弃了,但”汉人“”满人“的概念却在某些人心目中播下了种子。
建国之后,受苏联民族自治模式的影响,中国也开始模仿,进行所谓的民族划分和自治,“汉族“的概念便应运而生,大多数的中国人,被莫名其妙的划为了”汉族“,一直延续到今天。
五、入华为华,入夷为夷
古代的华、夷、蛮、汉、胡、金、蒙古、满等名词,本身只是个地名,相当于今天的北京、上海、河南、河北之类。
在今天的身份证上,姓,代表了祖上来自哪个地方;籍贯,代表父亲(母亲)出生于哪个地方;家庭住址,代表个人目前所在地。
如果再加上“民族”,就是用过去的地名来对今天的人群进行划分,把历史行政区划和现实行政区划混合在一起,不但没有必要,而且会造成很多麻烦。
什么麻烦呢?就是这种脱离现实行政区划对人群进行分类的方法,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引导到人种认同、宗教认同上去,为敌对势力介入国家分裂埋下隐患。今日边疆之患,和建国后的这种民族划分方法,是有很大关系的。
入华为华,入夷为夷,不分肤色、人种、信仰,在上海你就是上海人,在河南你就是河南人,在北京你就是北京人,在广东你就是广东人。
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就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