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少青春,可以去赌创业公司?

印象中曾经写过,职场新人应该去大公司或小公司这个问题。

结合最近的一些感悟,以及身边看到的故事,更新一下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你会选择去大公司当一个螺丝钉,按部就班慢慢升级打怪?或者去创业公司当多面手,获取可能存在的机遇?

圈子与氛围

面试的时候我们是3轮决定要不要一个人,有时候甚至只有一轮。

曾经看过一个数据,面试的准确度实际上不到30%,即使加上专业的面试方法,准确性也不足60%,这也意味着,进入到公司的人,实际上很难保证质量,或对岗位的胜任力。

面试官无法确保他录取的是真正对的人,这个没有把握,因为人很复杂。

因此你会发现,大公司倾向于使用名校背景,或者有较好工作业绩,或名企背景的人,这种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却是比较安全的做法,保证不错偏差太大。

公司很清楚这样的选人标准也就确保了,大公司的人,优秀的概率会比小公司更大一些,公司的专业程度也会更高一些。

所以如果你是非名校的人,去看看你学校校园宣讲会,招聘会来的企业,有没有知名企业就会发现,你学校越好,名企去的越多。假设是不知名的学校,那么去做招聘的企业,大部分你也很难听到。好比乡镇企业,和跨国集团,哪一家会去你学校一样。

好比好的学校,有更多喜欢读书,考研的人更多,英语成绩好的人更多,毕业后进入名企的人更多一样,这是圈子与整体氛围的问题。

和优秀的人为伍,你变优秀的可能性也会更大一些。

而小公司或者创业公司呢?

我记得马云应该说过,当时创办阿里巴巴的时候,他说自己只要是路上能用的人,手脚健全的都会招到公司里来,能干活就行。

现如今很多小公司也是同样的道理,虽然不至于这么夸张,但很显然的道理啊,名校的人,很多都会选择较好的企业,而不是去创业公司冒险,赌注自己的青春。

那为什么创业公司,抢人抢不过名企呢?

关于钱这回事

给钱多的大概率好公司,但给钱少的公司一定不是好公司。

这句话也许可以解释很多创业公司的困境,没钱,又想招到最好的人。

面试的时候我喜欢和人选谈钱,自己去面试的时候也喜欢和面试官谈钱。

最不喜欢的一种人选,就是说钱不重要,当我说,那工作就不给钱了,他们就不吭声了。

工作,千万别羞于谈钱,大家都是为了钱,没什么好觉得害羞的。

创业公司的老板,很多和你谈梦想,理性,未来——画饼。

我身边的朋友,亲戚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也许对于我这种肠胃不好的人来说,最好的回答就是:我肠胃不好,你画的饼太大,我消化不了。

那么创业公司为什么会招不到靠谱或厉害的人?

我们排除老板的格局或眼界来思考,其实人选决定接受一家公司的Offer,可能有两方面原因。

一个是金钱的的因素,一个是企业的背书。

来创业公司,你给的钱足够多,我可以考虑,假如你给的钱是市场平均水平,那么我需要有名企背书,好为我下一次跳槽奠定基础,或者积累经验。

没钱,没名企背书,甚至还没有专业的师傅带,我去创业公司,图什么?

你看一看那些公司介绍写着:创始团队成员来自BAT,或世界500强,就清楚,这是创业公司了。

你见过出了名的公司,会这样介绍自己的企业吗?而创业公司就需要通过名企的背书,来让外人觉得自己公司有点亮点。

创业公司能赚更多?

也许你选择去创业公司的想法是,我可以成为创始团队成员,以后可能有股权或期权,可能走上人生巅峰。

但这里我得打破你的幻想了

首先你的考虑公司的存活时间,之前看到的数据是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是2.7年,这是啥意思?

平均一家公司可能不到3年就倒闭了。

能存活下来的呢?有几家,有几家可以活到上市,给你兑换期权?

那你说,股权呢?假设公司执行AB股,我拿到了分红股,怎么说也会有点钱吧。

这个也许你也单纯了,因为存在这一种情况。

除了合理的引入风投,股权被稀释,还可能存在老板故意清洗创始团队成员,或找借口不分钱的情况。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自己进了一家创业公司,也投了钱,分了10%的股份,也签了股权协议,但两三年过去了 ,谈好的不分红,确实没有分,但老板最近在做一个事情。

准备引入自己的亲戚分股权,把朋友踢出局。

他当时进入公司带来的客户,开拓的市场,转手就变成老板的了,而自己这几年拿钱,并不比打工的时候多。

而且,讲真的,作为职场新人,你有多少价值,多少牛逼的地方,可以让老板愿意让你不出钱的情况下,就占有股权/期权给你?

即使给你承诺说做满几年,做出多少业绩就给股权期权,老板可以说清楚给多少吗?给了以后,锁定期是几年?几年以后可以行权,可以兑现?

可能,很多忙于业务的老板,连这些东西都说不清楚,可能没有精力想清楚,也可能压根就没想过给你,画个饼让你开心罢了。

当然,老板,他们会相信自己是真心的。等时间到了,他们可能就变了。

未来的企业模式

《未来你可能不属于任何一家企业》这是圈圈写过的一篇文章,当时也是蛮多人转发分享的。

很多公司的老板,特别是小公司或者创业公司的老板会存在一个,可以称之为格局的问题。

他们认为员工在工作的8小时以外,也不能做任何和公司无关,或者可能产生收益的事情。

例如开个滴滴,或者做摄影师赚钱这样的事。

但事实上,很多员工8小时外做一些事情,是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顺便赚钱罢了。

即使是想做副业,8小时以外为什么不可以?

这个话题我和一个在一线互联网公司的朋友讨论过,他说大公司很多不会限制员工做什么事情。

也不担心员工去做副业,原因很简单——钱给够了,员工就不会去瞎想,瞎折腾了,想折腾,八成是公司没喂饱,员工没有动力从公司赚钱。

从另一面说,每个人其实都应该有自己的能力特长,能够离开任何一个平台,都有能力赚到钱,因为这才是一个人脱离平台后的真正实力,不怕那天35或40岁被裁员了,以至于被饿死。

这就像圈圈说的:未来企业和员工的关系,应该是合作或联盟关系,而非雇佣关系。

8小时以内,我帮你干活,8小时以外,我的时间是自由的,我有100%的权利支配我的时间。

在我最喜欢的职场类作者Sean文章里引用美世的中国区CEO李兆琦的一段话:

建议企业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接纳斜杠职场人。

“职场人在企业的角色是员工,但在生活中、在家庭里、在网络上,他们绝不会只有XX公司员工这一个身份。一个完整的人,既有生活中的角色,也有职场上的角色.....如果工作岗位上不能实现这些需求,自然而然的,员工就会在私人时间以斜杠青年的方式实现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诉求。

企业担心员工不能为工作百分之百投入,也是情有可原。但如果以强制和反对的方式,并不能扼杀斜杠青年,反而只会将出色的人才挤出企业。企业最好的选择是顺应趋势,拥抱斜杠青年,理解尊重他们的诉求,并将工作内容和员工的兴趣爱好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帮助他们实现物质和精神上的诉求。”

Sean

当然了,职场人还是应该以自己的工作作为主业,重心,这样才不至于被淘汰。业余时间有兴趣才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非本末倒置,最后可能提前失业。

◆  ◆  ◆  ◆  ◆  

身边认识的朋友,公号里比较熟悉的去了创业公司的人,大部分最后都离开了,时间也不长,一两年左右。

有些是清楚原因的,有些原则不是特别清楚。

但很显然的一点,一家企业能走多远,很大程度是创始人的格局与眼光来决定的。

而马云这样的老板愿意给早期员工分股权的只有一个,很多老板则是,给你承诺,等公司做大了,再给你应得的。

但是那个时候,你确定你还在吗?公司能撑到那时候?及时分了,能有多少?

如果这些都不确定,那么你,应该算一个打工的吧?拿工资的?

这样来看,去一个更好的,更大的,薪资福利好一些,有品牌效应的公司先沉淀几年,等有足够的能力了,再去创业公司,或许,成功的几率会更大一些。

至少那时候的你,能看懂一些商业模式,能看懂一些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