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波《唐诗十八讲》0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上)

全套《春江花月夜》,美到心窝,听到心醉!

春江花月夜 赵聪 - 龙源之声

春江花月夜 付娜 - 付娜古筝(2)

春江花月夜 袁莎 - 袁莎·国家舞台

春江花月夜 周子雷 -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项斯华 - 中国古筝金曲 (33首)

春江花月夜 湖北编钟乐团 - 千古绝响 曾侯乙编钟之声

春江花月夜(民乐合奏) 中国广播民族乐团 - 百年经典11: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Live) 于魁智;李胜素 - 歌曲合辑

林如春江花月夜 我歌月徘徊 - 微信公众平台发布

赵忠祥春江花月夜片段 我歌月徘徊 - 微信公众平台发布

雅坤春江花月夜 我歌月徘徊 - 微信公众平台发布

虹云、刘纪宏春江花月夜 我歌月徘徊 - 微信公众平台发布

海霞春江花月夜 我歌月徘徊 - 微信公众平台发布

曹雷春江花月夜 我歌月徘徊 - 微信公众平台发布

今天我们分享 “孤篇盖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诗云: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样的《春江花月夜》,真是读来琳琅满口!甚至齿舌生香,让人不禁陶醉!可是这样美的《春江花月夜》,也曾经在历史中被埋没过很长一段时间,这也是有关这首名作我个人认为非常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据江南四大国学导师之一,程千帆先生考证,今存的唐人所选的唐诗选本,包括唐人的杂记小说,甚至一直到宋代的,比如说《文苑英华》、《唐文粹》、《唐百家诗选》、《唐诗纪事》,乃至到元代的《唐音》等,各种唐诗选本,都没有选过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甚至不仅是唐诗选本,从唐代到元代的,包括到明初的二十多种这个诗话中,也就是诗歌艺术理论批评著作,也都没有提及过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
最早收录《春江花月夜》的,是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但是郭茂倩的这个《乐府诗集》,在它的卷四十七其实共收《春江花月夜》同题诗,共5 7首,五个作者的七首作品,看来郭茂倩也是因为这个《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而这个选本又主要是选乐府诗,所以才把它收录其中。也就是说郭茂倩,当时其实也没有对《春江花月夜》另眼相待。一直到明嘉靖年间,也就是前后七子复古运动兴盛开始之后,各种唐诗选本才开始纷纷收录这首《春江花月夜》。
而明清两朝对这首《春江花月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尤其是从晚清到民国,再到闻一多先生,从“孤篇横绝,竟成大家”,“孤篇压倒全唐”之说,到“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这一首《春江花月夜》的地位才备受世人重视。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这首诗如此经典,如今已成公认的唐诗的巅峰之作,用世人经常做的老套的比喻,也就是在中国这个诗歌的国度里,唐诗应该是皇冠,而《春江花月夜》则应该是皇冠上的那颗明珠。那么这颗明珠的光辉,为什么从唐到明,在长达八九百年的时间里,却不被世人所重视,却不能绽放它的光华呢?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它是唐诗皇冠上的明珠,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还是先从文本入手,来看看它的唯美与深刻。《春江花月夜》的这个诗题呢,是《乐府·吴声曲》,所以郭茂倩会把它收入《乐府诗集》。相传是南北朝的时候,南朝陈后主所作,《旧唐书·音乐志》里记载说,“《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这也就是说不仅《春江花月夜》,包括那个陈后主著名的“隔江犹唱后庭花”、他的《玉树后庭花》,都是那个荒淫的陈叔宝,在穷奢极欲的奢靡生活中,根据齐梁颓靡之风的典型特点,所做的艳丽之曲。所以《春江花月夜》这个诗题呀,原来其实是齐梁艳丽诗风的一个典型代表。
其实在张若虚作《春江花月夜》之前,那个著名的隋炀帝,他呆在繁华的扬州,不愿回京,以至于丢了天下,可见他对扬州的喜爱。事实上,隋炀帝的文才是非常不错的,他也作有两首春江花月夜,当然都是简短的五言体。其一云:“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其二云:“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晖。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二妃”。这两首短小精致的《春江花月夜》,真让我们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杨广,一个在历史印象中不一样的隋炀帝。杨广的两首《春江花月夜》,是五言短章,短小精致。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七言歌行,所谓境界廓大无边。只从形式上看,便将诗题中的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写得淋漓尽致。
开篇云“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春江潮水连海平”,是说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几乎与大海连成一片。这当然是诗人的想象。张若虚是扬州人,他和贺知章、张旭、包融并成为“吴中四士”。
他的这首《春江花月夜》就写于扬州的长江之边。当然具体在什么位置,后代学者也有争议,有的观点是说,是在扬州南郊的曲江边;也有人认为是作于瓜洲古渡旁边;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这首诗描写的场景,应该在今天扬州江都区大桥镇的扬子江畔。不论怎样,都应该是在扬州的这一段的长江边——扬子江边。
这里的长江虽然非常开阔,但离入海还远,但诗人展开雄奇瑰丽的想象,说“春江潮水连海平”。是说春天的时候,江潮已然浩荡,用诗人那俯瞰寰宇的眼睛,就可以看到长江与大海之间,因为春潮始生而相连成片。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广陵潮曾经和钱塘潮一样有名,汉赋大家枚乘的《七发》写的就是广陵潮。而魏文帝曹丕见到广陵潮时曾惊叹:“嗟乎,天所以限南北也!”所以这一段扬子江面的广陵春潮,虽不像钱塘潮那样奔腾汹涌,但浩大连绵,所以浸润了诗人的想象,才让张若虚脱口而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请注意这个“共潮生”的“生”字,后来张九龄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他们为什么都是“生命”的“生”,而不是那个“升起来”的“升”呢?我们说“半个月亮爬上来”,“月亮升起来”,一般说的都是“升国旗”的 “升”、“上升”的“升”,而诗人们为什么都喜欢写“生命”的“生”呢?包括著名的“池塘生春草”,还有“白云生处有人家”,当然也有“白云深处有人家”的版本,但是据考最早的版本、最主要的版本,还应该是“白云生处有人家”。其实,这“生”字的运用很有讲究。“上升”的“升”,表现的是一种状态,而且它也只是一个状态,虽然它是动态的状态,但“生命”的“生”,表现的却是一种情境——有情感、有境界。“生”是孕育、是生长,是有生命,是有灵魂的。
所以一句“海上明月共潮生”,首联开篇,在不经意之间就赋予了最重要的那个意象——“明月”以一种拟人化的生命与灵魂。正是这样的明月才可以与人类的精神、与人类的灵魂、与人类的生命面对面,使之成为这首《春江花月夜》中,当然后来也成为中国诗词文学,乃至整个古典文学中最丰富、最经典的意象。从“海上明月共潮生”,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明月”在诗词中的地位,几乎无可匹敌。虽然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之前,对明月的描写诗词中不乏其例,但从整个诗歌史的角度上来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对“明月”在诗词文学中成为最最经典的意象,毫无疑问是有着里程碑式的奠基之功的。
事实上,这首《春江花月夜》虽然写了很多意象,但是它的意象线索就是以“明月”的生浮沉落为主线的。所以开篇四句说的就是“月生”:“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当江海浩荡,明月初升,月光与水波千万里澄澈相映,正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何处春江无月明”啊!故而在这种感叹中,我们忽然生出一种感觉,这时江海孕育而生的明月,又岂止是明月?而月华初临,水光滟滟,眼中所见又岂止是光亮呢?
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定是一轮有生命的对象,所以面对她,诗人才可以打开思想与情感的宝藏,从而借此,借用面对明月来面对宇宙、面对苍生、面对人生、面对生命本身。这就是为什么每每我们面对“海上明月共潮生”,面对“海上生明月”,内心会不由自主地感动、激动,甚至感动到一时间泪水也要像明月般与潮共生的感觉。
我个人就住在广陵对面的长江南岸,也常去扬州的曲江、瓜洲、扬子江畔,每每于明月之夜江畔独步,看着春江潮水,看着明月共潮而生,内心的感动、感怀便如潮似水无声袭来。若在口中不自觉地吟诵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便觉时空逆转、银河倒流,仿佛无声无息便穿越了千年的时光,回到了若虚所立的春江。这样的明月啊,这样的春水呀,这样的春江花月夜,怎不让人为之感怀,为之流连忘返、一唱三叹?
那么明月孕育初生之后,又将怎样引发诗人的灵感,江与月、月与夜,乃至人与月之间,又该有怎样的对话与关联?当然还有那个终极之问:这样经典唯美的《春江花月夜》,为什么会在沉寂千年之后才大放异彩?所有的这些,我们留待下回分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