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益阳首届进士杨友仁郭子和

洪武十八年乙丑科,益阳县人益阳杨友仁和郭子和同科金榜题名,所谓“礼闱同捷,风气开先”。二人为明代益阳科举开了一个好头。

杨友仁远祖辂公家庐陵,至十五世家齐公,生三子:宗远、宗兴、宗旺。宗远远徙资阳,为该族始迁祖。宗远生道岳,道岳生友仁。

友仁家益阳三吾村啄子山(现益阳市寨子仑),复迁谢林港。原配赵氏,生子四,德文、德行、德忠、德信。继配马氏。三配刘氏。又衍文、行、忠、信四房。清嘉庆间建友仁公祠于益邑城南。

关于杨友仁的身世,还有一种说法。民国益阳县志记载因避朱元璋对头陈友谅近似姓名之嫌,改姓参加科举,从母姓杨。看来这一说法与杨氏家谱记载不符。本人较为认可益阳杨氏家谱记载的说法,因其世袭源流非常清楚。

益阳郭氏 始迁祖宣义公,为郭子仪二十二世孙。原居江西安福县澄塘社小岭头,宋季挟赀游楚,卜居益阳,传四世子和。

益阳贡生赵裴哲于邑志纪事又杨氏族谱序:“杨友仁与榜眼练子宁和探花黄子澄同为西江人,同直西清掌南台,赫赫有声。其建树殆子和未逮也。益自有明迄今礼闱同捷,风气开先,不独杨氏祖之,亦我邑科目之鼻祖也。名宦乡贤俎豆不祧宜哉,杨郭二家庙相距仅数十武(步),不堵太学碑几不知有先正典型也。”

县志记载,杨友仁“官监察御史,居台省十七年,也方刚励节,建文去国之际,急流勇退,隐逸以终。”为什么急流勇退?为什么子孙也没有享受到特别的待遇?

郭子和的政绩连家谱也没有什么较多的记载,英年成进士,忤权贵,谪庐陵县尹,抗志不就,未几卒,亦无传。”

益阳明代首届两位进士有点虎头蛇尾,这是为什么?

从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开始,朱元璋大肆屠杀官员,并认为当时的官员大多有问题,于是就把希望寄托在清洗换班上,所以仅洪武十八年一科,就取士472名,创明朝历科取士数量之最。本来希望这一批人尽快成为国家有用之才,但这一科进士太令人失望。

先是一大帮进士被朱元璋定罪。这一科进士上任不久,就为为朱元璋大失所望。有的身犯人命,有的因为贪赃枉法,或者兼而有之,而且人数特别多,多到超出想象。从《御制大诰三编》来看,有一百多位进士包括三十三名监察御史被定罪。朱元璋怒气冲天。三犯进士罗师贡身为监察御史,两次受赃,一次“故出邀截实封李典史死罪”。皇帝亲自下令进士罗师贡处死。好在益阳的杨友仁和郭子和榜上无名。

益阳的后来科举人才有不少是监察官员,如进士曹罗安、刘宪、贡举易伦、周舟、陈友悌等。这些官职类似于今天纪委监察干部。史志记载,这些官员大多执法明敏、廉洁奉公、独立敢言、屡忤权贵。

或许这是杨友仁和郭子和给益阳科举人留下的珍贵遗产,由此益阳有一句谶语:潭底无污泥,益阳出绣衣”。看来此谶

不管清水潭到底有无污泥,但“益阳出绣衣”可以说确有其事。是不是说法

潭底无污泥,益阳出绣衣

之后,这一科进士题名碑又被朱棣扑倒。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要下令毁坏《洪武十八年榜进士题名碑》呢?

明人俞宪在嘉靖二十七年刊刻《皇明进士登科考》中猜测说:“上(指皇上,即明太祖朱元璋)命立题名碑于国子监。革除间,子宁、子澄皆柄用,侵削藩王,靖难师起,以奸党戮之,仆碑削籍,故部本不传。”

就是说,练子宁、黄子澄是洪武十八年榜的榜眼和探花郎,他们为建文帝削藩出谋划策,朱棣上位后,把练子宁、黄子澄等乙丑科进士视为奸党戮之,并恨屋及乌,命毁坏该榜进士题名碑,予以“仆碑削籍”惩处。

前面提到赵裴哲在国子监看到杨郭二人的太学碑,确有疑问。因为《洪武十八年榜进士题名碑》早就被明被成祖朱棣毁坏。

看来这一科进士真的是邪了门。这一科进士的后代还能有什么待遇?或许这就是益阳明代首届两位进士有点虎头蛇尾的原因。

当然,之后益阳科举人才还是得益于两位进士的遗产。

成化十四年,罗安、刘宪又一次同科金榜题名。这是明代益阳科举人才又一次盛况出现。

罗安,成化进士,以清廉干练著称。历江西按察使。迁山东佥事,转四川副使,皆有善政。历江西按察使,仕终贵州参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代益阳进士刘宪。刘宪,字廷式,号鹿山,成化十四年进士,先后任南京刑部右侍郎、广西道监察御史、任浙江道御史、山东道御史等职,因为任职期间铁面无私,被皇帝称为“铁面御史”。正德二年(1507),被阉党刘瑾诬陷打入大狱,刘瑾多次威逼利诱,刘宪始终没有屈服,最后死于狱中。刘宪冤死狱中的消息,在当时朝堂引起很大震动。刘宪归葬益阳时,知县吴廷璧为营葬事卜兆横岭,但最后卜于邑南杏山。正德五年,刘瑾伏诛,此时刘宪离世已有三年,在满朝文武的奏议下,刘宪得以沉冤昭雪,皇帝赐谥号忠节,以褒奖他一生尽忠朝廷,坚守气节的忠贞品质。刘宪可以说是明代益阳“绣衣”的典型代表。

郭子和虽然没有什么突出的政绩记载,但子和后裔在明代成化年间就名声在外,郭氏算得上明代益阳最早的望族。之后郭氏人文蔚起,明末诗人、进士郭都贤就是典型代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