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智慧——源起:天人合一(7)
“天人合一”重新崛起
今天,科技将人类带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类享受着舒适的生活,探索着广袤的宇宙。也因此,科学思想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思想、核心思想、“正确”思想。但也是在今天,科学思想的弊端似乎已经隐约可见:
一是零散性。科学思想虽然严谨精细,但它并非大自然原生态的产物,而是来自于人类的片段式抽象思维,自带零散化、碎片化特征,即精于一点而忽略全局。比如理论科学的发展。如今应用科学大步前进,让人类社会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但与之相较,理论科学的发展却是磕磕绊绊、踟蹰不前,在研究微观量子、宏观宇宙时的核心理论尚还停留在几十上百年之前,譬如麦克斯韦提出电磁理论是在1873年,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是在1915年,海森堡揭示量子运动的不确定性是在1927年,等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以前理论科学的关注焦点是周遭世界,科学的零散性自然而然地被直观感知整合和掩盖。但随着人类的好奇心向深层宇宙延伸,理论科学探索的要么是遥远的宇宙空间,要么是微观的量子世界,这些世界都无法被直接感知,难以建立起彼此联系的感知整体,自身整合力不足的科学仿佛从白日行走转入到夜里摸索,探索效率必然大幅降低。
二是持久性。十四世纪文艺复兴之后,现代科学思想开始启蒙,十八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历经了三次革命,得以脱胎换骨。到今天,科学仅仅用了几百年时间就将人类带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所取得的物质成果超过了之前数千年的历史积累总和。科学的发展速度不禁让人欣喜,但早在两千多年前,大智者老子就已经开始担忧人与自然之间的有序度势差过大,而在科学的引领下,如今这一势差呈数倍增长,这不由得让人忧虑如此繁荣景象还能持续多久。正如运动员无氧冲刺长不过百米,雄性射精久不过数秒,科学强大的爆发力背后也意味着它难以持久。如今人类已经隐隐感到科技之剑的寒凉锋芒,似乎人类的力量正在渐渐失去对这柄利剑的驾驭能力。正所谓剑有双刃,没有人知道在下一个百年,科学将会把人类置于何地。
毫无疑问,以象形思维为内核的“天人合一”思想自身也具有明显缺陷,这也是它几乎被时代所遗忘的原因。其缺陷主要体现在:其一,逻辑不清、混沌不明,深入其中极易迷失方向,进而落入胡思乱想、封建迷信的窠臼;其二,习惯向后望,而非向前看,从而造成墨守成规、缺乏创造,进而导致不思进取、裹足不前;其三,既然人与宇宙是一脉相连的,因此弄懂了人心,也就通晓了自然。这导致思想的关注焦点集中于人和社会,而忽略了对大自然的探索和研究。但是,今日人类已然在高速发展,“科学快车”的零散性、持久性等问题逐渐暴露,而“天人合一”的整体性及延续性正好弥补其缺陷,因此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为人类指明正确的前行方向。再不济,假以时日待人类进入激情之后的贤者模式,亦能幡然领悟到它的可贵之处。总之,古老的“天人合一”思想必将在未来重新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