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举头望明月

中秋之夜,天涯共此时。仰望头顶一轮明月,要想写出一点别人没有写过的东西,委实很难。古今来的写月的作品可谓卷帙浩繁,尤以唐宋人为盛。每到中秋,以月为文为诗,总想跳进古人设计的模式但又无从着手,或是极力摆脱却又无能为力。

张若虚的一篇《春江花月夜》,可谓“孤篇压倒全唐”,风流潇洒如李白更是以“床前明月光”一句横亘古今,千载以降,不也是今天的孩子呀呀学语的必备功课;沉郁顿挫如老杜的一句“月是故乡明”,让无论身在何处的中国人都想在今天嚷嚷要回家,其实自已从来就未离开过家;而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更是勾起多少人的相思之情。就连今天的人,不也有发思古之幽情,叹人心之不古吗?

政府将中秋纳入国定节假日。既是假期,可由你任意支配,但若只是把它作为一个休息日来度过,那就太煞风景了,不但辜负了良辰美景,同时也丢失了一个发现心灵的机会。此时你可能披星戴月的劳作者,可能是壮志未酬的醉者,可能是月下漫步的行者。但我们都各有有各自的举头望明月的方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可是曾经抚慰过李白,抚慰过杜甫,抚慰过苏轼的那轮月呀!任世事沧桑巨变,它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总是默默地关注世间生灵。凭你是皇帝老儿,还是要饭乞儿,凭你是才子佳人,还是乡村野叟。他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地照着。

在照明系统发达、交通通讯工具如此便利的今天,即便是李白在世,估计也写不出深入人心的作品,因为月影照常地的思念是孤独而无奈的,见不着的思念才是牵肠挂肚的,珍贵的东西永远是稀缺的,当一切都能瞬间实现时,人们只能有一种触就到的快感了,此时那里有什么诗意了,有的只是狂欢了。所以田园时代的“举头望明月”的方式,在今天也许有了另外一种形式了。

但我还是喜欢在月下漫步,可以随便地走,随便地停,随便地坐,又随便地不停地问自己:谁在我之前与我有过同样的经历?他/她在哪里?是天涯海角?还是近在咫尺?谁在这条路走了就没回来?谁在这条路来回地走?一年前、十年前、百年前或者更长?以后还会有谁继续走?他们也许面对同样的问题抑或有不同的烦恼,但他们有同样的感受吗?

我的答案是:头顶上的一轮明月,周围的万家灯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