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唐诗解读——李白之《秋浦歌十七首》(其四)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注:

飒:衰弱的样子。

解读:

读这首诗,我们似乎感觉眼前站着一个羸弱不堪、形容枯槁、白发纷飞的无助老者,这其实是诗人的自画像——“我”来到秋浦之后,一腔忧愁让我很快两鬓染霜。且秋浦两岸猿声凄惨,更是让“我”这白发平添纷乱。

李白一生以鲁仲连、吕尚、张良、谢安等历史人物自比,提出平交诸侯、长揖万乘、不屈己、不干人的思想,虽说这些大志有为国家做一些事业的抱负,但也掺杂着他追求功名富贵之私心。然而现实却无情地一次又一次地打击,使得从此大鹏折翅、天马坠地,从理想的高空跌进了现实的世界。

在这首诗里,诗人的“愁”委实有些“剪不断,理不乱”的心态。他忽而为锦驼鸟开心,转而为猿声所感。眼看自己盛年已过,功业无成,还是流浪江湖,愁闷又涌上心头。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