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疸

谷疸

编辑整理   解英

原文: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讲解:

师生同看一黄疸病人,诊他的脉是浮而缓。浮脉通常在表,主风的,当然有时也主虚;缓脉主脾胃虚弱营卫不利。那么现在黄疸病人出现了这种“浮而缓”的脉,又怎能与这病攀上点关系呢?

老师沉默犹豫好一会才开口道:这里的缓脉主气血运行不畅,浮脉主表不错,但它不主风,浮缓碰到一起,这里就主表郁已久、内停湿生蕴热,四肢烦热难奈,脾的颜色外露,所以就看到了病人的黄疸。就这么牵强附会的蹩脚的一通解释,竟然也能流传二千年,而我们现在却丝毫无疑。若有怀疑是学术不精,若有异议,将成为众矢之的。

只所以能保持至今,是因为:

1、黄疸病出现浮缓脉,是真实客观的存在,是一个实际存在的病案。

2、按照这种脉博理论,以后所产生的治法及方药,是行之有效的。

原文: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讲解:

这一段当是古人论述黄疸病的脉与证、病理病机的一段。

黄疸的症候群大致是:除一身尽黄外,特能吃,也愿吃,可吃后胃脘部异常饱胀,头晕重,小便不利等。“趺阳脉紧而数”且“尺脉浮”,那么这种黄疸与之相应出现的脉是怎样一个关系呢?古人特重视这个说理,围绕这个话题,古人展开了说理。

趺阳脉紧而数,数就主热、主风,有热有风,则就能吃,当消谷善饥。可他同时并存有趺阳脉紧,紧主寒,寒又不能食了、不能腐谷了,脉紧又数碰到一起,寒热相抟结,造成的结果就是:能吃,但食则饱胀撑满,胃中嘈杂,恶心欲呕,头晕,小便不利,更重要的是一身尽黄,古人把这种食则饱晕,身尽黄病,叫谷疸。以它的食谷失常身染黄,故得此病名。

值得注意是:现代医学早已揭开了,黄疸是由胆汁郁堵造成的病因病理了。古人理论却粗糙,劣质,瞎牵强附会。但按这理论所产生治则与方药,现在人们还在有效使用,无法代替。成了理论虽粗,疗效确实有效。


安医生讲金匮要略目录

安医生讲金匮要略卷上 目录

第一讲《金匮要略》开篇的话

第二讲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得失

第三讲《金匮要略》的来历

第四讲 痉病的分类

第五讲 痉病的成因

第六讲 痉病的治疗

第七讲 小汗法治疗风湿

第八讲 小汗法方剂举例

第九讲 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和甘草附子汤

第十讲  太阳中暍

第十一讲 百合病者,百脉一宗

第十二讲 滑石代赭汤

第十三讲 百合滑石散

第十四讲 甘草泻心汤

第十五讲 赤小豆当归散

第十六讲 阴气孤绝与阳气独发

第十七讲 柴胡桂枝干姜汤

第十八讲 防己地黄汤

第十九讲 桂枝芍药知母汤

第二十讲  乌头汤

第二十一讲 古今录验续命汤

第二十二讲 越婢加术汤

第二十三讲 黄芪桂枝五物汤

第二十四讲 小建中汤

第二十五讲 黄芪建中汤

第二十六讲 暮蓣丸

第二十七讲 炙甘草汤

第二十八讲 甘草干姜汤

第二十九讲 射干麻黄汤

第三十讲  厚朴麻黄汤和泽漆汤

第三十一讲 麦门冬汤

第三十二讲 葶苈大枣泻肺汤

第三十三讲 桔梗汤

第三十四讲 皂荚丸

第三十五讲 生姜甘草汤

第三十六讲 奔豚汤

第三十七讲 桂枝加桂汤

第三十八讲 栝楼薤白白酒汤

第三十九讲 枳实薤白桂枝汤

第四十讲  桂枝生姜枳实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