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岚书评】为何不能杀死一只知更鸟
【环保书评】
为何不能杀死一只知更鸟
文/李志青
(1)
《杀死一只知更鸟》的作者仙逝了,这是一本伟大的小说,作者哈珀李也是伟大的作家。在小说中,黑人青年罗宾逊就如一只知更鸟(一种大部分人未曾见过的鸟)和一条大街上的疯狗一样,在莫须有的罪名下,被白人陪审团和法官抛弃,最终受冤屈死。这样的场景在年仅6岁的小说主人公眼里叙说出来,又是如何的悲惨,荒凉和不堪。
(2)
小说写于20世纪60年代,而故事则发生于30年之前的20世纪30年代,作者(或者是小说的编辑)显然是用心良苦,非常敏锐地抓住了当时美国社会关于黑人人权保护这一敏感神经,先于黑人人权运动的兴起而用文学,尤其是用儿童文学来鞭挞了种族歧视主义,从而博得了世人的眼泪及赞赏。
不过,正如历史的演进没有偶然一样,小说的写作也不会有偶然性。回过头来看看,美国社会经济在20世纪的30年代和60年代都发生了些什么其他重要而值得关注的事情呢?这些事情又与这部小说有什么关联?
(3)
对于30年代的美国,所发生的最重要事情莫过于经济大萧条,经济危机给美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是,从华尔街的金融部门开始往外蔓延,各个经济部门都备受打击,并最终摧毁了此前所建立的整个社会经济体系,其中包括高度失衡的贫富分化,在大萧条中,底层人民的生活的确更加困苦,但也有大量的有钱阶层失去财富,进入失业救济大军。在此背景下,作为工作在社会最底层的黑人群体,既受制于长期的种族歧视主义,同时又无法幸免于经济大萧条,即便是在此后的罗斯福新政中,也因为类似的原因而被排除在外。即,既然以白人为中心的经济和福利自身还远远没有饱和(包括就业和教育等),那绝不可能会先去照顾黑人及其福利。正是在此背景下,发生于美国南方小镇的这个故事就顺理成章了。某种意义上,小镇居民对受屈黑人青年的冷漠,所折射的不仅仅只是文化习俗、道德,其中也有看起来非常理性和客观的考虑,就如那可有可无的知更鸟一样,就如小说中在大街上被无辜击毙的“疯狗”一样,这个黑人青年的存在与否对白人世界没有影响,相反还可能是一种潜在的“风险”,既然可以找到这么一个将其铲除的借口,那么,他的结局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这是30年代的情况,那么,60年代呢?
二战后,一直到60年代,美国经济可谓如日中天,尤其是战后的10年,美国在内外都春风得意,是经济发展历史上难得的黄金时期,经济发展也逐渐显现出对黑人群体的影响,一是经济普惠下,黑人群体也受惠于经济增长,种族的自觉自醒意识大幅提高,二是随着经济的增长,黑人群体与经济的融合度也有所提高,体现为经济中黑人就业比例和收入的提高,这意味着,以白人为中心的经济开始出现饱和,接下来有必要挖掘黑人群体的发展潜力(有点类似于刺激需求),而要解放黑人群体的生产力和消费力,首当其冲的就是黑人群体的地位。在这两方面因素的作用下,美国社会调整其种族歧视的意识和诉求逐渐高涨,不过,因为惯性的缘故,这样的诉求必然会遭遇强烈的抵制(如3K党),60年代初刚好就是这样一个黑人人权运动兴起,但又仍受强烈抵制的时机,在此时机下,任何一个有关的话题、事件和作品都会刺激社会的神经,进而赢得眼球。接下来的问题只剩下,究竟采用什么话题和什么由头了。所以,也就有了《杀死一只知更鸟》这部小说。
(4)
说穿了,整部小说之所以吸引人,其实是在儿童文学的帽子下写了一个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相处之道,那就是相互尊重,互为依赖,这样的道理既适用于黑人与白人,同样也适用于人类与环境。在白人世界里,黑人没有话语权,甚至没有生命权。而在人类的世界里,生态环境更像是一个哑巴,没有任何的话语能力和话语权。
如果说,从工具理性的角度我们可以理解为何不能随便杀死一只知更鸟,那出于同样的理由,人类也应该善待生态环境,人类的发展实则离不开生态环境。而在童真的眼里,那绿水青山,那蓝天白云,那美人鱼,又岂可缺席于这个世界?
(李志青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