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过年依然需要「仪式感」吗?「仪式感」有哪些心理意义

【管理情绪做倔强的小草】明天就是小年了,想必很多家庭已经开始准备灶糖打算祭灶了,这其实就是生活中的仪式感。年前这段时间接下来往后去还有很多,我们等会再说,先来说一下仪式感到底是什么。

仪式感用一句话来解释就是将日常行为仪式化以赋予其意义的行为。说起这个日常行为就很有必要说一说曾国藩对日常行为的理解了,他就是一个极其重视生活仪式感的人。

"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是曾国藩治家的八字要诀,被后人称为八宝饭,当然这和我们腊八吃的八宝饭不同。这八个字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曾国藩整个大家庭生活仪式感的缩影。

书就是读书,蔬,鱼,猪是当时农家种植和养殖,当时人们的生活早以自给自足为主,种菜,喂猪,养鱼就是平时的工作。早就是早上起床要早,扫就是打扫卫生,宝就是祭祀祖先,和邻里兄弟之间和睦相处。

这八个字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但是在《曾国藩日课十二条》中被列为主敬的第一条的主要内容就涵盖了这些。曾国藩当时已经做官,以他的实力完全不需要让自己家里人依然保持那种清贫的生活方式。

他认为这些都是生活的仪式感,每个人都要参与,当然全家也都是那样做的。在这种仪式感中能够让人的心里产生一种敬畏。而这种敬畏日积月累就能形成一定的定力,有了定力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就有了执行力。

第一条主敬就这样写:“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这句话就是曾国藩认为的仪式感在生活中所起到的积极意义,他认为这是一个人精气神凝练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可能现在我们已经远离了自给自足的时代,更多的是通过金钱的方式去换取所需的物品。虽然最终得到的物品是一样的,可是过程已经失去了,更多的是像是一种机器,甚至对生活已经麻木。

没有了亲身参与其中的经历,就很难体会到其中的乐趣,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有现在什么都不缺但就是生活不幸福的感受,也显示出了参与的重要意义。

谈点高兴的,说到过年这个话题,记得小的时候最期待的就是过年这几天了,女的要花,男的要炮是最真实的写照。

从吃过腊八粥开始就数着手指头盼望着过年,特别是过了农历23小年之后,当天要祭灶,还有很多讲究,结束后最想吃的就是那一根根酥脆香甜粘牙的灶糖,上边沾满了芝麻,咬一口下去,满是香甜。

就有这样一首经典版的儿歌展现了过年之前那充满仪式感的每一天: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仪式感,更是忙碌了一年对过去时光的总结,以及对新年的希望。我们用了一个特别贴切的词叫作:辞旧迎新来形容。

通过这个词就能够感受到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是非常乐观又充满期待的。对待过去我们像对待老朋友要离开一样心里充满了不舍,双手抱拳告辞彼此珍重。

在面对自己生活的未来,采用了迎的态度,积攒起全部的精气神欢迎新年的到来,对未来充满了乐观,充满了期待。而这一切都在过年期间的每一天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如果过年就是春节那一天好像我们还不能感到特别激动,而且过完年之后大家也会发现往后比较集中的大型的富有生活仪式感的日子也不是特别多,大多就集中在了春节前这一段准备的时间里。

这一段时间才是年味含苞待放最美好的时刻,有人说花的美在于未盛开时,过年的年味也在这段准备的时间里。因此这段日子也格外需要有仪式感。

很多人抱怨过年越来越没有味道,承认会有这样的感受,但如果能够按照像儿歌所唱的那样亲身参与每个日子里特殊的含义,你就会发现过年真的是一件很让人期待的事儿。

过年需要仪式感,可能因为工作的原因,或者其它种种原因不能及时参与进去,回到家时一切都已经是准备好的,那么请注意父母脸上在刚到自己回来的那一刻是不是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还有为什么你会千里迢迢回到家里过年,我想不只是过年没地方去吧。那种心急如焚归心似箭的感受不正是有一些期待在里边吗?

回家过年也是一种仪式感的体现,不信你问问那些因为特殊原因不能回家的游子们,如果有一个机会可以回家,他们会做什么样的决定。

仪式感会给我们带来极高的情绪价值体验,同时也会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因为自己身在其中,自己付出了,收获到的果实有自己付出的一部分,那种收获的自豪和快乐能让一个人的心理得到极大地满足。

关于仪式感还有很多很多,今天就先写到这里,明天就是小年了,心中的期待也越来越近。希望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孙都能参与其中,让生活充满仪式感,当你拥抱生活的时候,生活也在向你张开双臂。

情源于生活,感发自内心。希望是生活的领跑者,敬畏生活,拥抱生活从有仪式感开始,让我们每一个人追逐着希望,在充满仪式感的日子奔向心中的远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