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五本书核心概念汇总,考生必备!

必修一 细胞的分子组成
1. 水作为溶剂溶有多种生物必需的溶质;水是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介质;水是生化反应的原料;水分子间的氢键使水具有缓和温度变化的作用。
2. 无机盐在生物体内含量不高,多以离子形式存在,它们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无机盐还是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
3. 蛋白质的差别在于组成它们的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以及每种蛋白质独特的空间结构。蛋白质分子在结构上的多样性决定了它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如催化、运输、免疫等。正确的三维结构是蛋白质表现其特有的生物学活性所必需的。由各种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蛋白质分子形状的改变,都会导致蛋白质分子生物活性的改变。
细胞的结构
4. 所有的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细胞是所有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所有细胞必定由已存在的细胞产生。
5. 生物体的长大,不是由于细胞体积增大,而是数量增多。细胞通过其表面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发生信息交流,如果体积比表面积比值太大,则不利于各项生命活动完成,所以细胞体积总是这么小。
6. 原核细胞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比真核细胞小,结构也比较简单。由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主要是各种细菌。
7. 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功能特性)和一定流动性(结构特性)。目前被普遍接受的膜结构模型是流动镶嵌模型。流动镶嵌模型中最基本的部分是脂双层,蛋白质分子贯穿、镶嵌、覆盖(露)于脂双层。
8. 细胞膜与细胞的物质交换、细胞识别、免疫有密切关系。其中,脂双层是膜结构基础,使得许多分子和离子不能随意出入细胞;膜蛋白则控制分子、离子出入,起生物催化剂的作用,或起细胞标志物的作用。可以认为质膜在细胞控制(控制物质交换)和细胞通讯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9. 水、离子、其他分子极易通过纤维之间的空隙,所以细胞壁与细胞的选择透性无关。细胞壁的作用是保护细胞、支撑植物体。植物、藻类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组成,真菌、细菌的细胞壁成分也各不相同。
10. 内质网分为粗面内质网和光面内质网,粗面内质网可以(加工蛋白质)把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运送到高尔基体及细胞的其他部位。光面内质网上有氧化酒精、合成磷脂的酶等。
11. 细胞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膜系统。
12. 高尔基体的作用就是把集中在高尔基体中的蛋白质进行分拣,并分别运送到细胞内或细胞外的目的地。(在植物细胞中,高尔基体能参与细胞壁的形成。)
13. 溶酶体是高尔基体断裂后形成的,其功能是消化细胞从外界吞入的颗粒和细胞自身产生的碎渣。溶酶体的存在,说明细胞中的一些分解反应局限在某种由膜包被的结构中进行,这对保证细胞中其他结构的完整性具有完整意义。
14. 线粒体由内外两层膜构成,外膜平整、内膜向内折叠而形成嵴,两层膜之间以及嵴的周围都是液态的基质。内膜折叠使它的表面积加大,有利于生化反应的进行。线粒体中还有少量的DNA、RNA和核糖体,能合成一部分自身需要的蛋白质。
15. 线粒体是细胞呼吸和能量代谢的中心。
16. 叶绿体外面有双层膜,内部是液态的基质,浸在液态基质中的是一个复杂的膜系统(由许多类囊体叠在一起),叶绿体中的色素都分布在这些膜中。(叶绿体中还有少量的DNA、RNA和核糖体,能合成一部分自身需要的蛋白质。)
17. 细胞在成熟过程中几个小液泡发展为一个大液泡,含有细胞液。
18. 细胞骨架决定细胞形状。微丝起支持作用,与细胞的运动、胞质环流有关。微管有助于细胞器的移动。
19. 细胞溶胶中有多种酶,是多种代谢活动的场所。
20.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细胞核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细胞核由核膜、染色质、核仁、核基质组成。核膜外侧与粗面内质网相连;核膜上有核孔,是蛋白质、RNA等大分子进出通道。核仁与核糖体形成有关。
21. 真核细胞有细胞核和由膜包被的各种细胞器,原核细胞没有这两类结构,但有核糖体。原核细胞虽然没有细胞核,但有拟核,DNA就存在于该区域,DNA与周围核糖体直接接触,并通过RNA传递信息,由核糖体合成所需要的多肽。
22. 原核细胞虽然没有线粒体,但还要进行细胞呼吸,质膜(和细胞溶胶)就是原核细胞进行呼吸的场所。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蓝细菌,其质膜向内折叠成好几层,并且质膜中含有光合色素,这些膜就是蓝细菌的光合膜。
细胞的代谢
23. ATP是放能反应和吸能反应的纽带。ATP是细胞中普遍使用的能量载体,所含能量不多,是能量通货。
24. 有些小分子或离子,由于在脂双层中不溶或是体积太大,不能穿过质膜,需要借助载体蛋白进出细胞,转运方向是将物质从浓度高的一侧转运到浓度低的一侧,不需要消耗能量(即:不需要ATP供能),称为易化扩散,扩散的速率要大得多
25. 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需要来自ATP的能量,必须要载体蛋白参与。(载体蛋白与被转运的物质结合需要形变,这种变化是需要能量的。)
26. 大部分酶是蛋白质,极少数是RNA。
27. 酶的催化活性高,酶有专一性,酶的作用受多种因素影响。
28. 生命体进行生命活动需要能量,这些能量全部来自于细胞呼吸。细胞呼吸就是细胞内将糖类等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或小分子有机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29. 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细胞利用厌氧呼吸快速利用葡萄糖产生ATP,在短时间内维持生命。
30. 细胞呼吸的过程(P72-74)
31. 细胞呼吸是细胞代谢的中心。(细胞内有机物的合成和有机物的分解都以细胞呼吸为中心。)
32. 光合作用的过程(P85-93)
33. 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转变为糖,是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
34. 叶绿体主要色素是叶绿素,它们都是含Mg的有机分子,这种色素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而几乎不吸收绿光。(类胡萝卜素吸收蓝紫光)
35. 光合速率受环境因素影响,主要是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三者的影响是综合性的。一般温带植物的最适温度常在25℃左右。
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36. 细胞数目的增多是细胞增殖的结果,而细胞类型的变化则是细胞分化造成的。
37. 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增殖体细胞的主要方式,减数分裂则与真核生物产生生殖细胞有关。
38. 分裂间期是分裂的准备阶段,细胞内发生活跃的代谢变化,包括DNA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分裂间期时间长于分裂期。
39. 有丝分裂的意义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后,精确地平分到两个子细胞,在亲代细胞和子代细胞之间保证了遗传物质的稳定传递。
40. 生物的个体发育是通过细胞分化来实现的。正常情况下,细胞分化是不可逆的,一旦沿着一定方向分化,便不会脱分化到原来的状态。正常发育的细胞在通过有丝分裂后,即有秩序的发生分化,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
41. 癌细胞的特点有无限增殖,体内转移(表面缺少黏连蛋白)。致癌因素包括射线、无机或有机化合物、病毒等。
42.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即全能性。动物体细胞不表现全能性,原因是受到了细胞内物质的限制,但细胞核中有该物种全套基因。
43. 不同干细胞分化潜能不同。干细胞显著特点是不对称分裂。
44. 细胞衰老时酶活性降低、呼吸变慢,线粒体减少,体积增大,核膜内折。
45. 细胞凋亡是细胞发育的必然步骤,是由某种基因引发的,不可避免的。 凋亡又叫编程性死亡。
必修二
孟德尔定律
1. 孟德尔实验所用实验材料豌豆的优点:①严格的自花授粉植物、闭花授粉,授粉时无外来花粉的干扰,便于形成纯种,确保杂交试验结果的可靠性;②豆粒留在豆荚中,便于观察和计数; ③豌豆具有多个稳定的可区分的性状。
2. 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不同的基因各自独立,互不混杂,在F1形成配子即生殖细胞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每个配子只含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
3. 测交时的隐性亲本只产生一种只含有隐性基因的配子,这种配子不会遮盖F1产生的配子的基因。所以,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可反映F1所产生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
4. 分离定律的验证:间接证据(测交后代紫花:白花=1:1),直观证据(非糯性品系与糯性品系进行杂交后得到的子一代花粉滴加碘液,一半为红褐色,一半为蓝黑色)
5. 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6. 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在F1形成配子时,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每对(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7. 孟德尔成功的原因:
①选取了合适的实验材料;②采用严密的实验分析方法(用统计学分析数据);③从简单到复杂、先易后难(先研究一对性状、在分析两对或多对性状); ④成功应用了“假设-演绎”的方法。
8. 遗传的实质是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从亲代到子代的传递过程。
9. 个体水平上对遗传的认识:基因是在适当环境下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的一个功能单位。

染色体与遗传
10. 染色体是分裂期时细胞核内的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的小体,是核内遗传信息的载体。
11. 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指在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在形态和结构所表现出的一系列有规律的变化。

12. 减数分裂各时期的染色体行为
间期:DNA复制,相关蛋白质合成
减一
①减一前: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叉互换
②减一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 ③减一后:同源染色体分离,着丝粒不断裂

减二
①减二中: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 ②减二后:着丝粒断裂,染色单体分离
13. 原始生殖细胞经多次有丝分裂后,细胞开始长大,染色体复制,分别成为初级生殖母细胞。
14. 减数分裂的意义:
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可以保持生物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使生物在不同世代间保持染色体数目和遗传性状的稳定;
②减数分裂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有利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进化。
15.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主要内容: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可能是基因的载体。
16.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的依据:基因的行为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有着平行关系:①基因在杂交试验中始终保持其独立性和完整性,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各期中保持着一定的形态特征。②基因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一个来自母方,一个来自父方,染色体成对存在,一条来自母方,一条来自父方。③形成配子时,基因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的两条染色体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④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地进入配子,非同源染色体随机地进入配子。
17. 染色体组型:将某种生物体细胞内的全部染色体,按大小和形态特征进行配对分组和排列所构成的图像。

18. 孟德尔定律的细胞学解释:
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分离,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也发生分离;
②控制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19. 确定染色体组型的步骤:对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进行显微摄影,然后对显微照片上的染色体进行测量,根据染色体的大小、形状和着丝粒的位置等特征,通过剪贴,将它们配对、分组和排队,最后形成染色体组型的图像。
20. 染色体组型的应用:判断生物的亲缘关系,遗传病的诊断。
21. 摩尔根对果蝇伴性遗传的研究,使人类第一次将一个特定基因定位在一条特定的染色体上,发展了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22. 伴X隐遗传病:①例子:血友病,色盲。②特点:发病率男>女,交叉遗传(男性的致病基因来自于母亲、只能传给女儿)。
23. 伴X显遗传病:①例子:抗维生素D佝偻病。②特点:发病率女>男,代代相传。
24. 伴Y遗传病:外耳道多毛症,父传子子传孙。
25. 细胞水平上对基因的认识:基因以一定的次序排列在染色体上。

遗传的分子基础
26. 肺炎双球菌活体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有能把某些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物质(即:转化因子)。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证明DNA是引起R型菌转化为S型菌转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证明在只有RNA没有DNA的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27.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有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28. 分子水平上对基因的认识:基因是一段有功能的核酸,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在大多数生物中是一段DNA,在RNA病毒中是一段RNA。
29. DNA分子由两条长链组成,这两条单链按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每条链上的一个核苷酸以脱氧核糖与另一个核苷酸上的磷酸基团结合形成主链的基本骨架,并排列在主链的外侧,碱基位于主链内侧。
30. DNA复制以一条DNA链作为模板,合成另一条具有互补碱基的新链,这种复制方式被称作半保留复制。
31. DNA复制是亲代向子代传递遗传信息的基础。
32. mRNA是行使传达DNA上遗传功能的;tRNA是把氨基酸运送到核糖体上,形成蛋白质;rRNA和蛋白质形成核糖体。
33. 真核生物中,核内mRNA经过加工后才能成为成熟的mRNA。
34. 基因形成RNA产物及mRNA被翻译成为蛋白质的过程被称为基因表达。其中,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叫转录,以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叫翻译。
35. DNA具有携带、传递、表达遗传信息的功能。

36.蛋白质是生物体性状的体现者。
37. 中心法则:DNA的复制及遗传信息由DNA传向RNA,然后由RNA决定蛋白质的特异性;中心法则的修改是增加了RNA的复制及逆转录过程。

生物的变异
38. 基因重组的两种情况:①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导致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因此产生多种类型的配子; ②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染色体片段的交换,也使染色体上的基因产生重组,因此产生多种类型的配子。除了上述两种情况外,广义的基因重组还包括DNA重组,例如细菌转化、转基因技术中的不同DNA分子连接。
39. 基因重组的结果是导致生物性状的多样性,为动植物育种和生物进化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40.基因突变是变异的根本来源,对生物进化和选育新品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1. 基因突变的特点:普遍性、不定向性、低频性、随机性、有害性。
42. 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有物理因素(X射线、紫外线等的照射、温度剧变等)、化学因素(各种能改变DNA分子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化合物。) 和生物因素。
43. 染色体结构变异使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也发生改变。大多数的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是不利的,甚至会导致生物体的死亡。
44. 染色体数目变异在生物界较为普遍(主要是植物界)。45.植物界中的单倍体和多倍体都多见。雄蜂也为单倍体,由未受精的卵发育而来。
46. 杂交育种可以有目的地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组合在一起,培育出更优良的新品种。一般可以通过杂交、选择、纯合化等手段培养出新品种,迄今为止仍然是培育新品种的有效手段。
47. 诱发突变可明显提高基因的突变率和染色体畸变率,通过诱发突变和人工选择的方法已培育出许多生产上需要的新品种。例子:高产的青霉菌株(诱发基因突变);蚕常染色体上卵色基因易位到W染色体(诱发染色体结构变异)。
48. 利用单倍体作为中间环节产生具有优良性状的可育纯合子的育种方法称为单倍体育种,这种育种方法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2年)。操作程序是:①先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各种基因型的单倍体幼苗,②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使其染色体加倍,最后根据性状对获得的各种纯合子植株进行选择。
49. 多倍体的细胞通常比二倍体细胞大,细胞内的有机物含量高、营养器官大,在生产上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
50. 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幼苗可以使它们的染色体加倍。因为秋水仙素能抑制细胞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因此染色体虽已复制,但不能分离(到两个细胞中),最终导致(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
51. 转基因技术育种的针对性更高、经济效益更明显。(基因工程可以定向改变生物性状)

生物的进化
52. 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否存在生殖隔离为区分物种的标志。
53. 生物界中的各种生物,在生物体、细胞或生物大分子等层次上,总会在一个或几个层次的结构与功能上存在统一的模式,生物包括人类在内的全部生物共用一套密码子。
54. 达尔文进化论对生物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解释:彼此不同而又相似的物种由一个祖先物种发展而来,遗传的力量使它们保持某种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模式;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被选择保留了不同的适应特征。
55. 自然选择学说核心内容:在一个自然种群中,只要个体之间存在着变异,而且某些变异性状影响了个体的存活和繁殖,从而使具有不同性状的个体之间在存活率和繁殖率上出现了差异,自然选择就发生作用。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

56.自然选择是适应进化的唯一因素。
57.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可遗传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④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⑤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
58. 异地物种形成是指由于长期地理隔离所形成的生殖隔离;同地物种形成是指由于染色体数目加倍而在一代形成的新物种,例如植物多倍体的形成。
59. 奇数染色体不能在减数分裂时正常进行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分离,不能产生正常配子,所以三倍体植物不育。相对于二倍体亲本,四倍体植物已是一个新的物种。

遗传与人类健康
60. 优生的主要措施中,可以在孕前采取的措施有:婚前检查、遗传咨询、适龄生育、禁止近亲结婚;可以在孕后采取的措施有:产前诊断、妊娠早期避免致畸剂。61. 羊膜腔穿刺和绒毛细胞检查是进行产前诊断时常用的两种取样方法。羊膜腔穿刺吸出的羊水可以用来进行液体成分分析,也可以用来进行细胞培养并进行胎儿染色体组型分析和基因诊断。绒毛细胞经培养后也可以进行细胞学检查。62. 近亲结婚可导致基因纯合化,使得不良的隐性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得以表现,使得遗传病的发病率增加。
必修三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 达尔文实验证明苗尖端与植物向光性有关、尖端是感光部位,推测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传递到下面。波森詹森实验证明的确有一种化学物质由苗尖端向下传递。温特实验证明苗尖中确实存在一种能够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
2.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一种小分子有机物—吲哚乙酸。
3. 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的某一部位产生,然后运输到另一部位起作用。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信息的化学载体,起着信息传递的作用。(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的特定部分产生,再被运输到作用部位,对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4. 每种植物激素的作用决定于植物的种类、激素的作用部位、激素的浓度。
5. 生长素对于根和茎的生长,都是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两重性)
6. 植物的不同部位对同样浓度的生长素有不一样的反应。(敏感度不同)
7. 多种激素的平衡协调作用(它们的相对浓度)控制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8. 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则抑制种子萌发,两者的作用是互相拮抗的。
9. 乙烯是由成熟的果实和植物的其他部分产生的激素,乙烯在花、叶和果实的脱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0. 天然的植物激素和人工合成的类似化学物质合称为植物生长物质或植物生长调节剂。
11. 植物激素在生产上的应用: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生长素引起无籽番茄的形成、赤霉素引起无籽葡萄的形成、乙烯用于果实的催熟,细胞分裂素用于收获后农产品的储藏保鲜。
12. 2,4-D用于种植禾谷类的田间,以杀除双子叶植物类杂草。
13.植物的生命活动受到植物激素的调节和环境信号的影响。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4. 动物要维持生存,必须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作出适当的反应,动物的这些反应都是依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来实现的。
15.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
16. 通过(负反馈)调节反应形成的动物机体内部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稳态并不意味着固定不变,而是指一种可变的确有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是靠完善的调节机制来维持的。
17. 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更迅速,更准确,而体液调节往往是在神经系统的影响下进行的。
18. 神经元是一种可兴奋细胞,可兴奋细胞的特性就是在受到刺激后能迅速发生反应。神经元的基本特性是受到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并沿轴突传送出去。神经冲动就是动作电位,神经冲动的传导就是动作电位的传播。神经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各不相同,在静息时对钾离子通透性大,对钠离子通透性小。各神经纤维元间具有绝缘性。第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在第二个神经元的胞体、树突或轴突处组成突触。

19. 反射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形式。
20. 反射是在一定的神经结构中进行的,这种结构就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1. 在二元反射弧中,神经中枢是传入神经元与传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
22. 数量庞大的神经元以及它们之间的极为复杂的联系是神经系统高级功能的物质基础。
23.白洛嘉区(S区)受损不能说完整句子,韦尼克区(H区)受损不能理解语言。
24. 中央前回是运动区,中央后回是体觉区。
25. 激素是由无管腺(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在一定的刺激下分泌到细胞外液中的。 下丘脑也可分泌激素,但不是内分泌腺。
26. 垂体是人和脊椎动物的主要内分泌腺,因为它不仅有重要的独立作用,而且还分泌几种激素分别支配性腺、肾上腺皮质和甲状腺的活动。
27. 下丘脑通过对垂体活动的调节来影响其它内分泌腺的活动。下丘脑与垂体的功能上的联系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联系的重要环节。
28. 促激素是它们所作用的靶腺体的形态发育和维持正常功能所必需的,而且还刺激这些腺体的激素形成和分泌。
29. 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促进水在肾集合管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30. 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促进物质代谢与能量转换,促进生长发育,是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发育不可缺少的。
31. 胰岛素的作用:促进肝细胞、肌肉细胞、脂肪细胞摄取、贮存和利用葡萄糖;抑制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抑制肝糖原水解成葡萄糖。
32.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促进肝糖元的分解,使血糖升高;促使脂肪转化成葡萄糖。
33. 肾上腺素的作用:加速肝和肌肉中糖元的分解,提高代谢率。

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
34.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过程。
35. 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叫做抗原。
36. 细胞免疫直接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癌细胞,此外也对抗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
37. 活化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效应T细胞)识别带有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已被感染的体细胞或癌细胞)并消灭之。
38.所有的抗体分子都是蛋白质,但每一种抗体分子的结合位点只能与一种抗原匹配。
39. 效应B细胞(又称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的抗体分子,分布到血液和体液中。
40. 抗体免疫的主要目标是细胞外的病原体和毒素。
41. 抗体与细胞外的病原体和毒素结合,致使病毒一类的抗原失去进入寄主细胞的能力,使一些细菌产生的毒素被中和而失效,还可使一些抗原(如可溶的蛋白质)凝聚而被巨噬细胞吞噬。
42.免疫接种或预防接种是以诱发机体免疫应答为目的,预防某种传染性疾病的方法。
43. 现有的疫苗有三种类型:灭活的微生物;分离的微生物成分或其产物;减毒的微生物。
44. HIV是一种逆转录酶病毒。HIV侵入人体,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使人体免疫功能严重衰退。

种群
45. 通常一个物种包含很多种群,(相同物种的)不同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种群是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46. 种群的很多特征是种群个体特征的统计值,如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而密度和分布型则是种群所特有的。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特征。
47.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48. 年龄结构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
49. 种群分布型是指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包括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均匀分布是种内斗争的结果。
50. 在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种群会呈指数增长。“S” 形增长是在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方式。
51. K值就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叫环境容纳量。

群落
52. 群落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种类构成和一定的种间相互关系,并在环境条件相似的地段可以重复出现。组成群落的物种不是一种随意组合,而是通过长期发展和自然选择保存下来的。实际上,群落就是各个物种相互适应过程的产物。
53.测定物种丰度的最简单办法:识别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并列出它们的名录,实名记录法。
54. 优势种能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具有高度的生态适应性,常常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群落内部的环境条件,因而对其他种类的生存和生长有很大影响。优势种的主要识别特征是个体数量多,通常都会占有竞争优势,并能通过竞争来取得资源的优先占有地位。
55.一般来说,群落的层次性越明显,分层越多,群落中的动物种类也越多。(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56.生态位表示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不仅决定于它生活在什么地方,而且决定于它与食物,天敌和其他生物的关系。生态位重叠本身并不一定伴随着竞争,只有当资源短缺时才会发生竞争。
57.群落中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直到出现一个稳定的群落才会终止。群落的这种依次取代现象就叫演替。
58.次生演替的基质和环境条件比较好,因为原有群落毁灭后总会留下大量有机质和有生存能力的孢子和种子等。次生演替经历的时间比较短。
59.顶极群落主要是由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所决定的。

生态系统
60.生态系统通常由非生物环境(无机物、有机物、气候、能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生物群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重要功能。
61.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62. 食物链不仅是能量流动和物质移动的通道,而且也是杀虫剂和各种有害物质移动和浓缩的通道,叫富集作用或生物放大。
63.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64. 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的全部生物的总和。
65. 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不可逆的,在流动过程中每传递一次损失一大半,最终都以热能的形式耗散到周围空间,所以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从从外界输入能量才能维持其正常功能。
66.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的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正常功能。
67. 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常常趋向于稳态,是系统内部的所有成分彼此相互协调,保持稳定。这种稳态是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来实现的,尤其是负反馈调节机制。
68.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会受到损害,生态系统稳态被破坏。 (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
69. 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人类与环境
70. 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又叫基因的多样性)。

选修一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用微生物均当作致病菌处理,使用过的培养物必须进行高压蒸汽灭菌(121℃ 15min)后再作处理。
2. 若有细菌培养物泼洒出来,不能随意擦拭。应先用纸巾盖起,再用漂白粉溶液(5%NaClO)使纸巾浸湿,放置15-20min,然后用适当的方法清除。
3. 有割伤擦伤或身体外部有溃疡时,不能进行用微生物做的实验。

生物技术概述
4. 生物技术是应用生物学与工程学原理,以微生物动物植物作为反应器,将物料加工,以提供产品为社会服务的技术。(注:不只包含现代生物技术,传统的也是)
5. 生物工程主要包括:细胞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酶工程与基因工程。各种生物工程的实施上大多离不开基因工程手段。现代生物技术主要是基因工程。

6. 细胞工程。
植物细胞工程:植物花粉培养、组织培养、原生质体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等。这些技术都是用于培养与繁殖新品种的(即获得个体)。动物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培养、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的产生、胚胎移植、核移植等。
7. 蛋白质工程。通过改变个别的氨基酸来改变蛋白质性质的加工改造过程,通过直接对DNA进行改造来实现对蛋白质的改造。
8. 实施基因工程的条件:工具酶、基因的分离、基因载体、受体。(详见选3)
9. 基因载体要求:能自我复制、上有限制酶切位点、上有筛选标记(标记基因)、可启动外源基因的转录翻译(启动子、终止子)、在受体细胞中有高拷贝数与稳定性。 除通常使用的细菌或酵母质粒外,改造修饰后的噬菌体及病毒DNA亦可作为载体。
10. 基因工程即是DNA分子之间的重组技术,因此也称重组DNA技术。

微生物的利用
11. 绝大多数微生物与传染病无关,90%以上的微生物是对人体有利的。
12. 单菌落的分离是消除污染杂菌的通用方法,也是用于筛选高表达量菌株的最简便方法之一。
13. 划线分离法:由于划线过程中接种环上的菌液逐渐减少,因此划线最后部分细菌间距加大,可以形成单菌落。
14. 涂布分离法,先将培养的菌液稀释10-5~10-7倍,取0.1mL稀释度不同的菌液,加在培养皿的固体培养基上,用涂布器涂布后进行培养。在适当的稀释度下,可培养得到相互分开的菌落,通常以每个培养皿中有30-300个之间的单菌落最为合适。
15. 玻璃刮刀在70%酒精中保存,使用时置于酒精灯上至刮刀火焰熄灭。
16.划线分离法,操作简单;涂布分离法,单菌落更易分开,但操作复杂。
17. 我们利用微生物时常常要求所利用的微生物不被其他微生物污染。因此,在培养微生物是必须进行无菌操作。
18. 实验器具和培养基通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121℃ 1kg/cm2,15min)灭菌,为防止葡萄糖分解碳化,含有葡萄糖的培养基要用  500g/cm2压力、 90℃以上灭菌30min。不能加热灭菌的化合物(如尿素)用灭菌过的G6玻璃砂漏斗过滤。
19. LB培养基(通用细菌培养基)的成分:蛋白胨,酵母提取物,氯化钠,水,(琼脂)。
20. 对不接种的培养基进行培养可以判定培养基的灭菌是否彻底。
21. 细菌:(喜荤),中性偏碱,蛋白质丰富,37℃左右的环境;霉菌:(喜素),中性偏酸,糖类物质丰富,25~30℃的环境。
22. 大肠杆菌的培养:三角瓶液体培养基扩大培养:37℃,摇床振荡培养12h;固体培养基划线分离,37℃恒温培养箱倒置培养12~24h。
23. 倒置培养的原因是要防止水蒸汽在盖上凝结成水滴,滴落在培养基上,阻碍单菌落形成。
24. 划线末端出现不连续单菌落,表明菌已被分离。在无菌操作下将单菌落用接种环取出,用划线法接种在斜面上后,37℃培养24h后置于4℃冰箱保存。
25.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使用的土壤从有哺乳动物排泄物的地方取得。
26. 筛选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中,培养基配制时先将尿素固体培养基(用不含氮元素的琼脂糖代替琼脂)正常高压蒸汽灭菌,冷却至60℃,再将通过G6玻璃砂漏斗过滤的尿素溶液与之混合。
27.脲酶水解尿素产生氨使培养基中的酚红指示剂变红,生成围绕菌落的红色环带。
28. 实验中使用卷烟纸而非滤纸,是由于滤纸中的木质素可抑制纤维素酶的活力,而卷烟纸只含有纤维素。-
29. 分解纤维素的通常为霉菌。酵母菌通常不含纤维素酶、淀粉酶等水解酶,只利用单糖或多糖为营养物质。
30. 本实验的实验组与对照组处理的差别在于是否灭菌,结果差异是纸条是否消失,结论是土壤中有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酶的应用
31. 果胶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起着将植物细胞粘合在一起的作用。去掉果胶会使植物组织变得松散。
32. 果胶不溶于酒精等有机溶剂,在高浓度酒精(实验中用95%)中会形成絮状。
33. 淀粉经α-淀粉酶水解得到遇碘显红色的糊精。实验使用枯草杆菌的α-淀粉酶,最适pH为5.5~7.5,最适温度为50~75℃。

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34. 制酒过程中发酵应在25℃-30℃,发酵2-3天。制醋过程中30℃-35℃。
35. 用葡萄制酒不含糖,酒精含量8%左右,因为酵母已将其中糖分解完毕;若用果汁加入蔗糖制酒,可制得15%酒精的果酒,因为16%酒精可杀死酵母。
36. 酒精发酵结束的标志是不再有气泡冒出,此时酵母菌应死亡。
37. 在瓶塞上打孔插入弯曲装水的玻璃管,可以起到:①液封,防止氧气进入;②及时排出瓶中CO2;③防止杂菌进入。
38. 制酒过程中不需要严格灭菌,但是需要对材料进行消毒(清洗葡萄并用KMnO4溶液处理),所有用具清洁。发酵过程中抑制杂菌污染的因素:①加入酵母菌,使瓶内酵母菌和乳酸菌占优势;②发酵产物酒精抑菌;③ 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溶于水中,使发酵液的pH降低;④无O2条件。(补充)
39. 葡萄浆装量不超过发酵瓶的2/3的原因:①为酵母初期的酵母菌繁殖预留空气提供O2; ②防止发酵过程产生的CO2引起的使液体外溢。
40. 制作腐乳的原理是:利用毛霉根霉的淀粉酶或蛋白酶将豆腐中的淀粉、蛋白质分解成糖、多肽和氨基酸。
41. 腐乳发酵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发酵喷毛霉菌液,25℃-28℃培养2-3天。后期发酵加入红曲霉粉和各种调味料,在室温下放置一个月左右。
42. 前期发酵:豆腐切块后摆放在保湿玻璃瓶或瓦罐中,各块间要留有一定距离。接种毛霉后25~28℃下培养2~3天。(毛霉是需氧型生物,各块间留距离是要提供有氧环境。)发酵结果是豆腐胚的外层长出毛霉或根霉的菌丝。
43. 后期发酵前的腌胚过程:先向分层排列的胚块加食盐,上面多铺,下少铺一些。(目的是抑制瓶口杂菌繁殖)加盖腌制3天后,加食盐水至胚面,再腌5天后倒掉盐水。
44. 制作泡菜的原理是无氧条件下,微生物(乳酸菌等)利用蔬菜中的糖和其他营养物质,进行发酵,产生有机酸与醇类物质(因此泡菜会有酸味,呈酸性)。
45. 泡菜坛的凹槽装水液封制造无氧环境。
46. 泡菜一般腌制10-13天之后再食用,因为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在10-13天之后含量较少。
47. 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其产物与N-1-萘基乙二胺偶联形成紫红色产物,可以用(光电)比色法进行定量测定。
48. 光电比色法:使用不同浓度的亚硝酸钠溶液测定光密度值,绘制标准曲线。用样品测量值与标准曲线对比计算出样品的亚硝酸盐含量。
49. 制泡菜过程中不需要严格灭菌,但是需要对材料进行消毒(将蔬菜在开水中浸1分钟),所有用具清洁。发酵过程中抑制杂菌污染的因素:①加入泡菜老汤,使瓶内乳酸菌占优势;②发酵产物乳酸使发酵液pH降低,抑菌;③加入适量的酒、盐可以抑制杂菌;④无O2条件抑制需氧菌繁殖。(补充)
50. 醋杆菌在有氧条件下才能将乙醇氧化为醋酸和水。醋化醋杆菌固定化在锯末上。发酵瓶通过塞有棉花的玻璃管缓慢通入空气,使棉花过滤掉杂菌,在30~35℃的条件下发酵约48h。(部分补充) 浅尝现代生物技术
51.扦插、嫁接和组织培养都是植物无性繁殖的方法。
52.为避免污染,接种的操作需在超净工作台中进行。
53. 组培过程中使用细胞分裂素比例较多的培养基,促进生芽;使用生长素比例较大的培养基,促进生根。
54. 实验中使用人工合成的激素而非植物中存在的天然激素,因为植物体内有对应分解天然激素的酶,使得天然激素的作用和存在时间较短。
55.PCR技术:耐高温 DNA聚合酶在有DNA模板存在时,以引物(与DNA双链模板分别自5’端互补的一段单链DNA,通常有15~30个碱基)为起点,利用4中脱氧核苷酸三磷酸(dNTP)从5’末端向3’末端合成新链。
56. PCR的三步:高温加热变性(95℃下DNA氢键打开,双链分离),退火复性(迅速降至40~60℃,引物与退火后的两个单链DNA模板分别结合),中温延伸(72℃,聚合酶利用4种dNTP组装互补链,延伸至3’端)。
57. 使用的Taq聚合酶最适温度为72℃,属于耐高温的DNA聚合酶。
58. 退火温度决定于引物碱基序列的长度和序列中G、C的含量。G、C含量越高,退火温度越高。
59. 电泳的原理:DNA带负电,长度不同的DNA在直流电源形成的电场中移动速度不同,一段时间后,与标准样品相比较,可以确定未知样品的DNA大小。

选修三
基因工程
1. 遗传工程:狭义:基因工程   广义:把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移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中。
2. 基因工程的核心是构建重组DNA分子。
3. 基因工程诞生的理论基础:DNA是生物遗传物质的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确立以及遗传信息传递方式的认定。

4. 实施基因工程的条件:
工具酶(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聚合酶) 目的基因:基因载体:要求:①能自我复制。②含限制性内切酶位点。③含筛选标记(一般为抗性 基因)。④能启动外源目的基因的转录、翻译。⑤在细菌中,质粒有 较高的拷贝数与稳定性。受体细胞:微生物、动植物细胞(用氯化钙处理大肠杆菌可增加其细胞壁通透性,方便重 组质粒进入。)

5. 基因工程的工具:
①限制性核算内切酶可作为切割DNA分子的手术刀,使DNA重组成为可能②DNA连接酶具有缝合DNA的作用,可以将外源基因和载体DNA连接在一起。 ③载体:最常见的载体为大肠杆菌质粒,质粒常含抗生素抗性基因。(质粒是能自主复制的双链环状DNA,在细菌中独立于染色体存在的特殊遗传物质)。除常用细菌和酵母的质粒外,改造和修饰后的噬菌体和病毒DNA均可作为基因载体。向双子叶植物导入基因时,常用土壤农杆菌的Ti质粒。
6.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目的基因的获得、重组DNA的形成、重组DNA导入受体细胞、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表达。
7. 获得目的基因的方法:若化学序列已知,则可用化学方法合成目的基因或用PCR扩增目的基因。若序列未知,则应建立包含目的基因的基因文库后,从中寻找。
8. 转基因植物解决了传统育种中远缘亲本难以杂交的缺陷,并可以定向的改变植物的性状。
9. 基因工程在医药工业和医学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治疗。
10. 基因工程药物有胰岛素,干扰素(病毒入侵细胞后产生的糖蛋白,有抗病毒,抗细胞分裂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功能,是治疗病毒性肝炎和肿瘤的药物),乙型肝炎疫苗等。
11. 基因治疗是向目标细胞中引入正常功能的基因,以纠正或补偿基因的缺陷,达到治疗的目的。
12. 蛋白质工程是利用基因工程对天然蛋白质进行改造,以便获得具有理想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蛋白质工程可以提高工业用酶的活性和稳定性,从而可以开发工业用酶。
克隆技术
13.个体通过无性繁殖可以连续传代并形成群体,这样的群体称为无性繁殖系。
14. 分子水平上,基因克隆是指某种目的基因的复制,分离过程。
15.细胞水平上,细胞克隆技术在利用杂交瘤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操作中得到充分利用。
16. 个体水平上的克隆指不通过两性细胞的结合,从单一的细胞繁殖出的生物个体

17. 动物体细胞克隆的条件
①具有包含物种完整基因组的细胞核的活细胞。 ②能有效调控细胞核发育的细胞质物质。(如去核卵的细胞质) ③完成胚胎发育的必要环境条件(子宫)。
18.植物克隆的技术基础是植物组织培养,理论基础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19. 植物组织培养程序: 脱分化、再分化。
20. 方法一:①植物组织块切口会发生脱分化,成为可分裂的细胞。②这些细胞分裂形成薄壁细胞团,即愈伤组织。③用植物激素诱导出根、芽的顶端分生组织,形成植株方法二:①②不变,将愈伤组织通过液体悬浮培养分散成单细胞(胚性细胞)。之后再 分化形成胚状体,继续发育可得植株。(胚性细胞特征:细胞质丰富、液泡小、细胞核大。方法三:用纤维素酶与果胶酶水解细胞壁,得到分离植物细胞的原生质体(包括质膜、细胞质、细胞核),进行原生质体培养,得到植株。该种方法的主要应用价值在于利用原生质体进行导入基因、原生质体融合等操作。)

21.植物体细胞杂交
概念:使用两个不同植物的体细胞融合成杂种细胞,并将其培育成新的植物体的方法。
操作步骤:用酶解法取得原生质体,通过电刺激或聚乙二醇诱导等方式实现原生质体融 合,得到的杂种细胞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得到杂种植株。
优点: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如白菜-甘蓝等种间杂种)培育作物新品种。
22.动物克隆的技术基础是动物的细胞培养。细胞培养也是细胞生物学的主要技术基础。
23. 细胞克隆的最基本要求是必须保证分离出来的细胞是一个而不是多个,即必须肯定所建成的克隆来源于单个细胞。
24.细胞工程是细胞水平上的生物工程,主要技术手段是细胞培养和细胞融合。
25. 植物细胞原生质体可以融合,动物细胞在一定的物质(如灭活的病毒,聚乙二醇等)介导下可以互相融合。
26. 由于细胞杂交中染色体容易丢失,利用杂交细胞检测特定染色体丢失与特定基因产物减少的关系可以进行基因定位。
27.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可以诊断和防止各种疾病,可以研究抗原物质在细胞中的定位及其功能等。
28. 由于单抗识别抗原部位的专一性,单抗比一般抗血清优越得多。原因是一般抗血清中的抗体是一群识别不同抗原部位的抗体混合物。单抗的特点: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单一抗体 。

29. 杂交瘤技术和单克隆抗体制备方法:
①外界抗原刺激动物,使之产生免疫反应,令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②利用灭活的病毒或聚乙二醇,使经免疫的动物脾细胞与可无限增殖的骨髓瘤细胞融合。③筛选、克隆培养,获得来自单一细胞的既能产生特异抗体,又能无限增殖的杂交瘤细胞。④对一种杂交瘤细胞进行传代培养就能长久得到单抗。优点:可从特异性抗原比例极少的抗原混合物中获得单抗。
30. 细胞的分化使得细胞发生了基因的差异表达,有的基因开放,有的基因关闭。这样,来自动物的体细胞均已发生了分化,基因组中基因的活动和不完全,不能像受精卵那样发挥细胞的全能性。
31. 体细胞羊的克隆成功证明了
(1)高度分化细胞经过一定技术处理,也可回复到类似受精卵时期的功能,即脱分化;
(2)在胚胎和个体发育中,细胞质具有调控细胞核发育的作用。
32. 中国坚决反对生殖性克隆,支持治疗性克隆。

生态工程
33. 生态工程原理是“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总体目标是可持续发展。
34. 生态农业有效促进了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流动的畅通,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
35. 生态农业通过增建沼气池等方法进行了废物资源化处理,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36.生态工程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