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大相国寺
谒大相国寺
八朝故地访遗踪,相国犹存古寺雄。
殿阁深深秋气爽,清阴自带一襟风。
戊戌东京赶考之行,来去匆匆,期间因赛程安排,亦无闲暇游览古都风采。及至返程之日,趁早起间隙,见缝插针独自前往大相国寺一游。
寺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初名建国寺,传原为战国魏信陵君之宅院。后毁于战火,唐景云二年重建。延和元年,唐睿宗诏改寺名为大相国寺,御书“大相国寺”寺名,以纪念自己以相王的身份重登大宝。及宋,大相国寺为京都最大佛寺,受皇帝崇奉,地位日隆,名动天下。鼎盛时辖64禅院、占地五百余亩。太宗、真宗均出资大修,名僧辈出,寺内雕梁画栋,巧夺天工,金碧辉煌,有“金碧辉映,云霞失容”之称。现存寺院为清乾隆三十一年重修,占地三十亩,建筑群由南向北,沿中轴线整齐排列。主体建筑有正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和藏经楼五重建筑。中轴线两侧并有对称式的两列阁楼式建筑,雄伟壮观,仍不失皇家寺院之辉煌。
清代乾隆三十一年重修之大相国寺的山门,于1948年与门前一对石狮毁于战火。现今殿式山门,为今方丈心广大和尚发心修建,赵朴初题额。
《水浒传》中,花和尚鲁智深在大相国寺看菜园、吃肉喝酒、倒拔垂杨柳的情节早已脍炙人口,乍入山门,即见大师横眉竖眼奋力拔树之铜塑。
钟楼中之铜钟乃清乾隆年间遗物,重达五吨,上铸“法轮常转,皇图永固,帝道暇昌,佛日增辉 ”十六字铭。钟声宏美,尤在秋冬霜天叩击,声音清越,响彻全城,素有 “相国霜钟”的美誉,是为汴京八景之一。
大相国寺天王殿,亦称二殿、前殿或接引殿,系清代乾隆三十一年重修。该殿面阔5间。殿后“古刹重光”匾额,为杭州灵隐寺所赠。
天王殿北边是一片花园假山,景致幽雅,颇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妙。
天王殿之后,重檐歇山的雄伟建筑,乃大相国寺的主殿大雄宝殿,该殿为清代顺治年修建,面阔7间,进深5间,高约为13米,其气势恢宏,堪为古建筑中的瑰宝,被誉为 “中原第一殿”。大殿周围及月台俱白石栏杆的望柱上,镂刻有58个狮子,刻工精巧,形态各异。
中轴线上的第三个佛殿叫罗汉殿,八角造型,俗称“八角琉璃殿”,其造型独特,在中国佛教寺院中可谓独一无二。该殿为清乾隆年所建,占地828平方米,由游廊殿、天井院和中心亭三部分组成。
罗汉殿中心耸立的八角亭中,供奉一尊四面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这尊像系一株完整的银杏雕刻而成,是乾隆年间民间艺人用了58年心血完成的艺术杰作。像高3米多,重约2000公斤,四面造型相同,每面各有六只大手及扇状小手三至四层,每只手掌中均刻有一眼,俗称 “千眼千手佛”,为观音菩萨三十二变相之一。此造像不仅材料珍贵,雕工更是精巧,可谓鬼斧神工,甚是神奇,是大相国寺镇寺之宝。
大相国寺藏经楼始建于清康熙年间,面阔5间,进深5米,高20余米。该楼重檐歇山,建筑高大,垂脊挑角,脊上饰有琉璃狮子,角下吊挂风铃,微风拂之,叮咚作响,令人心旷神怡。藏经楼明间檐下悬挂篆书匾额,白底黑字,笔力遒劲,相传为清书法大家孙星衍遗墨。
除中轴线上主体建筑之外,寺院两侧回廊殿阁,古木清阴,兼有诵经唱乐、书画品茗之所,千年古刹正重回鼎盛时期的恢弘肃穆。
大相国寺附近,包公湖、开封府等诸多景点星罗密布,八朝古都之雍容气度须慢慢品味。逆旅匆匆,惊鸿一瞥,留待异日造访了。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