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绿树成荫,血管更健康!

之前有研究表明,靠近绿地、树林和其他植被有降低血压和预防心脏病的作用。其中,许多因素可能起作用,包括增加户外运动的机会、减少精神压力。然而,心血管健康、绿地与空气污染之间的关系还不明确。
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居家绿树成荫,可以抵消空气污染的危害。
研究人员观察了患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胆固醇等疾病的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动脉僵硬度情况,分析了绿化、空气污染和动脉僵硬度之间的关系。
研究使用了环境监测站的植被指数、PM2.5、臭氧等数据。植被指数是每位居民家周围200米和1公里半径范围内的住宅绿地率。
研究发现,当颗粒物和臭氧水平较高时,居民的动脉僵硬度较高,但生活在绿色植被较多地区者血管功能更好。
研究人员认为,树木和其他绿色植物可以减轻空气污染引起的血管功能障碍,以及PM2.5和臭氧对动脉僵硬的不利影响。
研究还发现,绿地对血管功能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家庭收入、体育活动水平和吸烟。
研究者认为,居住在绿化好的社区有利于血管健康,仅部分归因于减少暴露于空气污染物,如颗粒物和臭氧。
研究纳入73名心血管病中-高危居民,平均年龄52岁,79%有高血压。
阅读健康

引起高血压的因素有哪些?
高血压发病和很多因素有关,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遗传:遗传因素引起高血压病发病的作用已被公认,目前普遍认为遗传是成人高血压的一个极强的决定因素,但动物研究与流行病学资料均表明遗传的作用可能是传递的,而不是决定性的。与遗传易感性相互作用的环境因素也是成年人高血压的重要影响因素。
2.体重:研究表明,血压与身体重量之间、高血压与肥胖之间显著相关。患病率与人群肥胖程度和精神压力呈正相关,与体力活动水平呈负相关。研究显示:减重10Kg可使收缩压下降5~20mmHg。
3.饮食电解质的摄入:研究认为,摄入过多的钠盐可使血压升高,而膳食中有充足的钾、钙、优质蛋白质可防止血压升高。在微量元素方面,已知有几种金属,如铅、汞和镉可升高血压,其中镉已被当作人群中影响血压的一种可能决定因素。
4.吸烟与饮酒:吸烟是公认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高血压患者的生存质量。我国10组队列人群前瞻性研究表明,吸烟者冠心病发病的相对危险比不吸烟者增高2倍,缺血性卒中危险增高1倍,癌症死亡危险增高45%,总死亡危险增高21%。据报道,少量饮酒对血压无急性作用,但收缩压、舒张压与饮酒及饮酒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说明酒精是血压升高的相关因素。
5.避孕药物:自从1960年中期以来,口服避孕药已在全球广泛应用,实际上所有服用避孕药的妇女血压均有升高,并随服用的时间而趋向增加,其中35岁以上的妇女口服避孕药的升压作用较年轻妇女更易出现,但停用后血压往往会降至正常。

6.民族与种族:在国内,以拉萨的藏族人患病率最高,其次是内蒙古锡盟蒙族人,而四川的凉山彝族人发病率最低。在种族方面,非洲籍黑种人的血压和高血压较生活在相似环境中的白人高而且常见。另据报道,日本人群高血压发病率也非常高,尤其是生活在北方的Honshu省的人群。
7.社会心理因素:我国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城市高血压发病率高于农村,从事精神紧张度高的职业及脑力劳动者高血压发病率高。在发达国家,经济收入低和文化水平低的人群高血压发病率高于经济收入和文化水平高的人群。说明生活劳动紧张、劳动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心理精神因素等在高血压的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
8.年龄与性别:高血压患病率与年龄呈正比,女性更年期前患病率低于男性,更年期后高于男性。
9.环境因素:科学研究表明,环境中缺乏负离子也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机制。空气负离子经呼吸道入肺,通过膜交换系统进入血液循环,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组织器官,以直接刺激、神经反射以及通过体液方式作用于机体各系统,产生良好的生理效应。当负离子进入血液后,释放出电荷,尽管微乎其微,但对于平衡状态下的血液电荷却很敏感。它会直接影响血液中带电粒子(蛋白质、血细胞)的组成与分布情况,使异常的血液形态与理化特征正常化;并通过促进机体组织的氧化还原过程,特别是通过加强肝、脑、肾等重要组织的氧化过程,激活多种酶系统,对机体的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水及电解质代谢起到调整与优化作用。因此,空气中缺乏负离子也是一个重要的高血压的病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