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返乡记(二)
缑氏玄奘大道
念高一那年,207国道修通,平展展的柏油马路,霸气地从我的家乡横穿而过。我长那么大,第一次见过这么宽的路。笔直笔直,两向望不见尽头。我们缑氏境内,就这样拥有了一条,东西向的交通大动脉。
南北向的路,但凡同这国道相交错的,便都有了硬化和加宽的趋势。道路和人一样,强强联手,才能办大事儿;搭上大脉络,方能称作四通八达。
记不清具体是哪一年,从缑氏卫生院往南,接通207国道的路,也加宽了。道路两旁,修建起统一的住房,临街全是商铺设计,相似的宽门面,绵延将近一公里,颇有繁荣的迹象。
大二那年寒假,我在偃师县城下了火车,转乘公交,一直坐到缑氏207国道口下车,满心欢喜,找到小姨的新家------她们刚刚搬到这里。在没有宽阔的道路之前,此处全是农田。有了便利的交通,便移来了人烟。
最重要的,这路段就此拥有了自己的名字----玄奘大道。我参加工作后,身份证上的住址栏就是:缑氏镇缑氏村玄奘南路115号。在之前,它只是顾刘公路的一段,没有专属的名称。
借当地历史名人来命名道路,是一种时尚。去年我到南阳,就发现了张衡路,仲景路,不但好记,也让外地人巩固了历史知识。玄奘是缑氏人,也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级名人,作为镇中心的主路,呼作玄奘大道,没毛病。
2018年十一小长假,我和老公回湖北红安探亲,特意去见了他一个老朋友。席间,我趁机简要介绍了自己的家乡,自然会提到玄奘,提到太子冢。谁料这做公务员的朋友,竟业余对玄奘颇有研究,他又提起许多,我却全然没听说过。汗颜之余,只能讪讪措词:有机会一定带你去我家乡看看。
听者有意,老公接话道:不如今天就去。朋友自是没意见,正好我有台车放在红安,于是,我们三人收拾一下简单的行李,即刻间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下午两点从红安上高速,到偃师跟上吃晚饭。因为是临时决定,我没有告诉任何朋友。第二天一早,带领他们参观了玄奘故里,朋友很仔细,看得特别认真,连连夸好,拍了不少照片。
接下来看了太子冢(唐恭陵),看了中华邱氏宗祠,全是震憾。朋友说,简直不敢相信,如此重量级的景点,集中在一个小镇上。我早已掩饰不住得意之心,俺老家景点还多着呢,游三天你也看不完。无奈时间有限,当天下午,我们就赶往洛阳,去看明堂天堂了。
离开缑氏时,朋友开玩笑说,小周,你们老家这么有文化,我要对你刮目相看了。我趁势摆出主人的姿态:欢迎多提宝贵意见。朋友客气了几句,最后委婉地说,你们这里的路,如果再修漂亮一些,就和这文化更搭配了。
这何尝不是我们的心愿,但又谈何容易!
同年,我的母校,位于缑氏镇的偃师二高,停止办学了。官方发布的相关文件里,有几个词语,特别扎心:地处偏远,交通不便。
每位缑氏人心中,都有说不清的滋味。
2019年暑假,几位高中老同学小聚。一起聊天时,家住缑氏街上的李三同学提起,缑氏很快要修路了,从缑氏卫生院到玄奘故里山门之间,要加宽抬高。确认这消息可靠后,我暗自开心,但愿一切顺利。
在我的记忆里,每逢缑氏集会日,从卫生院往北,一直到玄奘故里山门之间,都是拥堵不堪。虽然后来十字街口改建过,修了广场,但始终没有彻底通畅过。
另一方面,马蹄泉、玄奘故里等景区的名气,不断攀升,外地游客纷纷从四面八方,汇到缑氏来参观。能想像得到,这拥堵的交通,严重影响了镇区的形像。
返回广东后,我也不由自主地,关注起老家修路的事儿。想想都多不容易:路要扩宽,必定要拆迁;拆迁,牵涉到方方面面,要想做到圆满,是需要无数人一起努力的。
刘学敏老师,我高中的政治老师,在缑氏教育战线,奉献了大半辈子。他对缑氏这片土地,可谓用情极深。在其新近的作品里,对此修路一事,有着详细的记载,字字句句,读起来感人至深。
刘老师提到,乡村振兴指挥部的李红星同志,迎难而上,耐心与拆迁户沟通,化解了各种矛盾。这几句写起来,像是官文的常用语,但具体实施起来,能想像出到底有多难------拆迁,向来是难中之难。
一句话,必须成功!向各个岗位的工作者致敬。
2020年暑假,我又回到老家,来到缑氏街上,拆迁进行了大半,挖掘机,铲车等器械都在紧张施工。繁华路段有个鞋店,第一鞋业,那是我闺蜜经营的,其铺面门前,因修路挖下一个大坑。车要停在老远处,顾客也必须绕行才能进到门市 ,影响生意是肯定的,但闺蜜乐呵呵的,不急不躁,反复念着,路修完就好了。
是啊,修桥筑路,自古以来,就是利国利民利百业的修为。不管是谁,都要杜绝一切怨言。
到了年底,因为疫情,我们几位缑氏老乡,都没有回老家。但我们也在微信群里,分享着新路带来的喜悦,我们传看着新闻和视频,和家乡人一样高兴。2021年1月26日,是个值得所有缑氏人纪念的日子,新路通车了。
新路通车了,这背后的故事,将被永远记入史册。引用刘老师文章里的话:振兴缑氏,全员行动。百分之九十群众的拥护,就是最好的证明!镇党委书记亲临,所有村干部带头,起早贪黑的几个月啊,没有人讲究报酬。
通车庆典的视频,传递的是喜悦,更是光荣。谁都盼望家乡好,对游子而言,是面子,是底气。
今年暑假,就是前不久,我又回老家了。心心念念,急着来看看缑氏街的新路,闺蜜开车载着我,缓缓从北向南,一直到207国道口,调转车头,又从南向北,来回欣赏了两遍。
记得很多年前,玄奘路南段,主道虽然够宽,但住户门前,没有统一约束,各家随意建造,有家修斜坡,有家修台阶,参差不齐。路两边的花池,占用了很多空间,里面种着冬青树,一到夏季,那树开始疯涨,来不及修剪之时,足有一人多高,路左望不见路右,极度不雅观,甚至由此,导致商业也并不繁荣。
如今,路两边建筑统一谐调,美景如画,人们在赏心悦目中闲游购物。望着车窗外两行整齐的树木,我忍不住说,这白杨真漂亮。闺蜜纠正道,这是法国梧桐。
这法国梧桐,叶子浓密,绿的闪亮,生机盎然,长在这宽阔的道路两边,配上这蓝天白云,我的缑氏街,真美!
经常听母亲讲起,说过去的缑氏,东西街,三里长。这情景,我也隐约能对得上。儿时,从我们崔河过来赶会,就要走那条老街,记得沿街住户,家家都是大车门,石板路。
二姑奶家就在那条街上住,她住的房间临街,开窗很低,我喜欢扒在那窗台上,看外面的人来人往。但是后来,这条街上的老房子,都被后人翻新过,旧时的样子,只能存在少数人的记忆里了。
现在的缑氏大街,即玄奘大道,呈南北走向。我常想,在过去,正街为何是东西向?这答案也是刚刚揭开。
缘起同几个朋友聊缑氏的路,有位大哥讲,在76年之前,缑氏南北方向不通汽车,因为中间隔着一条壕沟。去偃师县城的公交车需从姚凹、营防口绕道。文化大革命之后,才修了桥通了车。这条路几经修葺,那座桥,后来被再修的路埋在地下了。沧海桑田,很多人都忘记了缑氏街当初的样子。
缑氏南北向的贯通,意义何其重大;玄奘大道的加宽及亮化,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家乡的路,让人关注,父母官的口碑,同样让人关注,镇党委白书记,缑氏村郭书记,虽都未曾谋面,但我都从网上搜过他们的介绍。敬佩!
结尾,借用缑氏村人的原话:以现任领导的执行力,蓝图都能变成现实!
缑氏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喜欢我的文字
作者:周银霞 (网名:周清明,念北) 洛阳 偃师 缑氏 人,70后,现居广东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