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的历史和平民的历史
历史有两种写法。大多数人关心的是国王的历史,是朝代更替、王权变幻的历史,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所谓“正史”指的就是这个。还有一种是流落于民间的历史,讲述小人物生死存亡的历史,人称“野史”,或者是如今很流行的说法,叫“口述史”。毛泽东曾经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是的,人民才是历史的主人。但是,在书面的历史上,我们总是看到那些变换城头的大王旗,而很少看到在历史发展中真正起到作用的平民百姓的身影。不过,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中,我们却可以看到这两者的完美结合:国王们的历史和平民的历史。

《空王冠》里的三位国王
《空王冠》也好,《王与国》也好,表面上看来就是讲述一段王权变化的历史。英王理查二世把堂弟亨利放逐海外,并把刚去世的叔叔、亨利的父亲兰开斯特公爵的全部财产予以没收。亨利闻讯从海外归来,要求国王归还爵位和财产,并得到王公大臣的支持。理查二世见大势已去,不得不让位于亨利,并被囚禁和杀害。亨利四世登基后,不断遭遇辅佐他登基的潘西家族、理查二世指定的继承人摩提麦、野心勃勃的约克大主教以及威尔士和苏格兰等北方势力的挑战。而亨利四世的继承人、威尔士王子哈尔却整日放荡不羁,游手好闲,与约翰·福斯塔夫等狐朋狗友厮混。直到国家危难之际,哈尔王子才幡然醒悟,带领大军与叛军决一死战,并手刃仇敌亨利·潘西。亨利四世病逝,哈尔王子继任王位,为亨利五世。亨利五世上任后即远征法国,以少胜多,夺取阿金库尔大捷,迫使法国求和,并娶回凯瑟琳公主,实现英法两国和解。但仅仅几年,亨利五世英年早逝,英法又陷入战乱。这些充斥着谎言、背叛、弑君、造反的故事就是英格兰那段难忘的属于国王们的历史。如果看过二月河那套煌煌500万字的大作《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或者粗粗了解古今中外的历史,你就会知道,这些翻来覆去的国王的历史并不新奇。

《亨利四世》里的福斯塔夫
新奇在于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并不仅仅只有国王的历史,还有着属于平民百姓的历史。在他的剧本里,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鲜活、生动的小人物。这些小人物才使历史丰富起来,才使这些历史剧千秋不朽。约翰·福斯塔夫和出没于野猪头酒店的市井小民就是这样一群人物。约翰·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笔下最出名的喜剧人物之一。他是哈尔王子放浪形骸的酒友,既吹牛、撒谎又幽默、乐观,既无道德荣誉观念又无坏心。他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是个爵士,他的身上带有浓厚的封建寄生生活特点:好酒贪杯,纵情声色。他是军人,却缺少封建骑士的荣誉观念和勇敢。同时,他生活在从封建社会向近代市民社会过渡的时期,他没有新兴市民阶级的进取心,却染上了他们的愉快、乐观和自我享受,善于利用拍马、吹牛、逗笑、取乐来谋取生活。莎士比亚通过描写福斯塔夫的生活背景,写出了“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被评论界称为“福斯塔夫式”的背景。虽然《亨利五世》里已经没有了福斯塔夫,但还有毕斯托尔、巴道夫、尼姆等。从他们身上,映衬出已经处于资本主义萌芽状态的小市民的价值观。这些人极端功利,只顾自己的那点蝇头小利,不惜欺骗、偷盗、抢劫,甚至杀人。在他们的眼里,没有国家、民族大义,只有自己的快乐和满足。这样具有鲜明个性又具有时代特点的小人物在莎士比亚笔下还有很多。就是这些人物,而不是那些国王们,成就了莎士比亚戏剧大师的地位。400年过去,我们还是喜欢看莎士比亚的戏,不是去看国王们,而是去看那些永远看不厌的福斯塔夫们!

《亨利四世里》的野猪头酒店
我最欣赏的是,莎士比亚永远不会在这些小人物身上增加任何闪光点。他们就是原生态的地痞流氓,就是社会的痈疽,并不会因为战乱来临而变身成为圣人,就像我们的电视屏幕上常见到的那样。福斯塔夫、毕斯托尔即便在战场上仍旧忘不了撒谎、敛财、逃跑。这就是现实,是真正的历史。历史不仅仅有国王,也有平民;不仅仅有英雄,也有小人;不仅仅有光明,也有黑暗;不仅仅有崇高,也有卑鄙。这才是真实的历史,才值得我们反复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