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译文正義

​《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说文解字》曰:“大,天大,地大,人也大,故大象人形,徒盖切”。切徒的声母t与盖的韵母ai组成大的读音“太”,所以先秦文字“大学”就是汉兴之后的“太学”。《道德经》曰:“强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道乃道之名字,大乃道之姓名。大,笔画一象阴阳合一,笔画一撇一捺象一阴一阳之谓道,笔画逻辑根符源义乃文字生成逻辑本原义。大象人形,这是象形文字之义。人,阴阳者也,笔画一撇一捺象一阴一阳之谓道,所以大的意思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逻辑关系,大道大学之姓名也。

明,日之阳也,月之阴也,一阴一阳之道易也,此乃明之文的根符源义,不是明这个汉字的本名义。在明明德,明道之名也,明名之性也,明名之理也,明名之义也,明名之德也,明名之道也。在亲民,仁义礼也。仁乃道德之名也,义乃道义之名也,礼乃道理之名也。“在止于至善”。《道德经》曰:长短之相形也。止象形会意,两横长短之相形也,两竖长短之相形也,乃依形判断明义之类型名也。善,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谓善,成之者谓性,继承了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概念是谓善,继成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逻辑关系是谓性。

《大学》曰:知止而后有定。知长短之相形而后有定类型名,明道之类也。定而后能静,定性而后能辩动静之规律名,能辩青红皂白之色,明道之律也。静,一动一静之规律也,乃静之词义。静,青之争也,青红皂白之辩也,乃静之文的根符源义。静而后能安,辩其色而后能安心也,心安理得之心,明道之理也。安能后能虑,虑之理性,明道之性也。虑而后有得,得道之德,得道之义,得道之理,得道之法,得道之名。德者,得也。物有本末。本,物之根本。末,物之细枝末节。事有终始,始,起始之名也。终,终止之名也。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道德经》曰:先后之相随也。先明名,后明义也,明明德也。先明性,后明理也,明明德也。

《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本末终始先后之关系名,类型名,顺序名,逻辑名,概念名,性质名。为学之道,首先要知姓名,其后定名字;首先要定性质名,其后安类型名;首先要辩动静之规律,其后取特征名;首先要明道之理,其后明道之德;首先要明道之名,其后明道之义;首先要明道之序位,其后明道之理,此六者乃明明德也,近道矣。考试为学之要,首先要审题目,看题目名称,看题目类型,看题目性质,看题目定理,明题目概念,明题目要求。思考问题、阅读理解、交流沟通、为人处事,也是同样的道理。

明明德,道之德也。仁明贤明之德,欲得天下者无不仁也。在亲民,仁义礼之德也。在止于善,仁善之德也。天地君亲师,天命之仁性,地运之仁义,君之仁明,亲之仁爱,师之仁礼,己之仁善,其意思各不同。

《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明道之名、明道之义、明道之理、明道之性、明道之德。先治其国,以仁明仁圣仁贤之德治其国也,君之仁也。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以仁爱仁慈之德齐其家也,亲之仁也。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以孝诚仁、孝纯仁之德修其身也。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以仁善之德正其心也。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以仁义礼之心诚其意也。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以仁性之理格物致其知也。

《大学》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所谓诚其意,毋自欺,心也。比如讨厌之恶,厌恶之恶,恶臭之心谓自慊,这是嫌弃之心,并不是自欺之心。好好色之心是喜好嫌弃之心,也不是自欺之心,所以是谓自慊。慊,嫌之假名也。“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小人因为人不善,人不与其往来所以闲居,并不是君子慎其独也。无所不至就是无人至其居所,小人见君子而后厌然,道不同不相为谋,小人见君子掩其不善而自称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这是见人知心,见人之心,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诚于中,形于外,乃心之性也,心之理也,心之意也,心之得也,所以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为人君,止于仁”,仁明之君,仁圣之君,仁德之君,孝诚仁之君,君之名也。“为人臣,止于敬”,仁文、仁忠、仁纯、仁敬之臣,臣之名也,文忠、文敬乃纯臣之谥名也。“为人子,止于孝”,仁孝温良恭俭让之名也。“为人父,止于慈”,父母仁慈仁爱之名也。“ 与国人交,止于信”,国人仁義礼智诚孝忠信之名也,仁之义止于信。所以儒家之仁并不是仁爱之仁。糊涂愚昧之人不学无术,为学自以为是,不辩名不辩性,不分类不讲理,不辩义不明德,故无道,则生乱。学无道,思无理,势必乱。为君之仁,为臣之仁,为人子之仁,为人父之仁,与国人之仁,仁之名、仁之义、仁之性、仁之德、仁之理各不相,所以要明道之名,才能明德。

人乃阴阳者也。笔画一撇一捺乃一阴一阳之谓道,所以人乃道之主也,既是道的认知主体、感知主体、辩知主体,又是道的反映主体与表达主体。道就是说,道就是讲,道就是吾之言,说道讲道写道就是道之言。語言与文字乃道之本也,道本来就是文字,道本来就是语言,道本来就是图符,道这个图符是道这个文字的本质,是道的名字。花这个文字不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花,而是指自然花,这是自然花的名,所以道是道的名。道这个图形符号的名可以是道这个文字的名,道这个文字的名可以是道这个词语的名,这就是道可道,名可名的意思,这并不是通常所说的道理,也不是通常所说的道这个字,更不是通常所说的这样道那样道。观天下学,人们纵欲红尘,纯然忘了“道”这个字的本质就是语言与文字。事物的本质是道这个词语的名义,并不是道这个文字的本质,极少有人认识到这一点,故君子之道鲜矣。《易经》曰:“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君子之道鲜矣”。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这个字,皆知善之为善这个字,却不知美这个汉字并非美这个文字,也不知美这个汉字并非美这个词,不辩名则乱信,斯恶已,斯不善已。

《大学》曰:“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正其心性也。“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乃指忿懥之心态,心态并非心性。“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乃指恐惧之状也,惊恐万状之心也非心性。“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乃指喜好喜悦之喜心也,非修身养心性也。“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乃指内忧外患之心,也非心性也。“心不在焉”,心不诚焉,心不实焉,不诚其意也。“视而不见”,看到了当没看到,因为心不在焉。“听而不闻”,听到了当没听到,因为心不在焉。“食而不知其味”,也因心不在焉。“此谓修身在正其心”。看不进书,就是视而不见,心不在焉;听不进话,就是听而不闻,心不在焉;吃不下饭,食而不知其味,也是心不在焉,所以修身在正其心也。

《大学》曰:“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修身养性也,仁之性也。“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乃人之亲情与爱情之性质有辟之别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贱乃人之得性贱,恶乃人之性格恶,此二者性质有辟之别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畏而惧人之性,敬而尊人之性,此二者性质有辟之别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哀乃悲之性也,矜乃高傲之性也,此二者性质有辟之别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敖乃傲慢之性也,惰乃懒惰之性也,此二者性质有辟之别焉。“故好而知其恶”,喜好与厌恶之义相反也,所以有喜好而知其厌恶也。“恶而知其美者”,善恶之观念知其美善之意也,“天下鲜矣”,《道德经》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吾已解释此意,故天下君子之道鲜矣。

辟,辟如也,举例分析说明分辩也。辟乃劈之根符。劈,分也,字之义也。所以辟,分析分辩也,字之义也。读四书五经先不要忙着查詞典,因为四书五经是用文字写的,不是用詞語写的,字义并不是詞語的释义或概念定义,所以用汉兴之后的詞语释义或概念定义来翻译四书五经的做法是不完全正确的。文字象形会意、形声表义,笔划符号逻辑涵义指事指理,笔画图像指物名不指事,笔画图象象形会意,笔画图形形声表义,笔画图画写意寓意,字根与文字同音通假字,根符与语言同义转注词,识读笔划逻辑根符源义乃先秦篆文及汉文字生成逻辑性质本原义,这与汉字词语识读方法不同,所以识读东汉之前的文言文与阅读东汉之后的文言文,其方法和道理并不完全相同。西汉著名经文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校勘学家刘歆指出“今古文之分”,有的学者不以其然,没有理解到其意思。

《大学》曰:“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仁义礼诚信之德治国齐家也。“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家不可教道之德也,而能教人之惪也,惪读德,并非德之字。《孝经》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道之德乃孝天之经也,孝地之义也,孝民之行也,所以子孝温良恭俭让乃民之行孝惪也,并非孝子孝文德之昭、修道德之彰。孝子之惪并非孝子之德,二者的概念不同。孝子贤孙之惪,孝子孝廉之德,君子之德,意思各不同。“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君子有仁义礼智誠信之思想,所以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孝忠于仁明之君、仁圣之君,孝诚仁君也,忠臣之誠孝所以事仁君也,愚忠之孝敬所以事昏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弟,悌也,通假字也。孝悌于善之長也,仁善之德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仁慈仁爱之德,所以使众也。此三者之仁与君子仁义礼智誠信之德不同也,部分学者认为儒家之仁乃仁爱之心,非也。

《大学》曰:“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仁之道德观,义之道义观,礼之道理观。《中庸》曰:“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言成之誠自成之語言道自己的思想也,包括道德观、道理观、道义观,这是思想道德观念、文化知识理念、个人理想信念,不是仁义礼智诚信之德。仁之德、义之德、礼之德属于道之德,这与道德观的概念不是一回事,道德观、道理观、道义观都要指导仁义礼智诚信之德。“上老老而民兴孝”,乃民之孝礼,老老包括老人、老师、老同志、老辈子。“上长长而民兴弟”,乃民之孝悌,长长包括长辈、兄长、年长者,不包括首长、班长。“上恤孤而民不倍”,乃民之孝义,包括体恤抚恤孤寡老人、孤独留守儿童、孤单家庭,此三者乃民之行也。“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这是指君子有天之经、地之义而絜民矩之道也,比如用思想和制度来明规矩。天之经也,乃人类社会思想天地之思想认识,包括道德观、道理观、道义观,这属于思想认识。地之义也,乃人类社会天地之思想道德观念、文化知识理念、个人理想信念,这属于语言的概念。民之行也,包括仁义礼智诚信孝勇毅之德,温良恭俭让之惪,这属于字义、詞义,这三个层次就是人法地,是以成民之行。地法天,是以成地之义。天法道,是以成天之经。道法自然,是以成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运用《孝经》的辩证逻辑来释读《道德经》的辩证逻辑关系。人法地,所以人也大。地法天,所以地大。天法道,所以天大。道法自然,所以道大。这是运用《道德经》的辩证逻辑学来理解的道义,所以辩名学、刑名学必先辩名之性。不明名,不明性,则不明德,这就是明明德。名不正,言不顺,名正言顺。道名不正,道言不是,说的就是明明德。“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上下之逻辑关系,先后之逻辑关系,前后之逻辑关系,左右之逻辑关系,恶的概念需要确定性质名,讨厌是恶这个词语的意思,厌恶是恶这个词的意思,分上下左右前后先后之恶是恶这个文字的笔划逻辑根符源义,很明显这段文字的意思是指亚这个根符笔划所包涵的上下左右前后先后之关系,讲的是恶这个文字的笔划逻辑絜矩之道,所以这段文字不能作为詞语来翻译。《四书五经》与《道德经》只能按道之文、道之义、道之理、道之性、道之名而推得道之德的概念,不能用道之詞的概念来解释翻译文字。文字只需要识读文字本义,加字组词推理即可,文字不是词语,名不同则义不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