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楼梦辨》

俞平伯(1900—1990)的《红楼梦辨》,自1923年由亚东图书馆初版之后,成为独具价值的新红学代表性著作。30年后,俞又于1952年将旧作《红楼梦辨》,修订增删,校订重编,更名为《红楼梦研究》,再次出版发行。从《红楼梦辨》到《红楼梦研究》,是“红学”史上绕不开的一段“家史”,早已为“红迷”们所熟知。但普通读者可能不知道,早在俞的《红楼梦研究》出版之前10年,另一部同名著作于1942年就已悄然问世,作者乃是留法归来的“海归红学家”——李辰冬。

  李辰冬(1907—1983),原名李振东,后改名辰冬,河南省济源县南李庄人。1924年,17岁的李辰冬赴北京求学,就读于燕京大学国文系。1928年,从燕京大学毕业后,他赴法国求学,在巴黎大学研究所攻读比较文学及文学批评。从1931年始,他尝试用法文撰写《红楼梦研究》。1934年,法文本《红楼梦研究》的写作完成,他也因此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和天律女子师范学院,教授近代欧洲文学史和西洋名著导读等课程。之后,他将《红楼梦研究》改写中文版,1942年由正中书局在重庆出版。

  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这样一部与俞平伯《红楼梦辨》从旨趣到方法都迥异的作品,终因其传播与影响力不够广泛,当年读到过原著的学界中人并不算多。也正因为如此,后来竟还引起了同样未读过原著的俞平伯的某种揣测与误解,并进而对之产生强烈反感。更匪夷所思的是,俞平伯还自己翻开旧账簿,自曝了这段“私家野史”。北京雍和嘉诚2011年秋拍,一宗俞平伯手写的15件“文革”交代材料上拍。其中有一件题为“关于李辰冬”的手写材料,全文照录如下:

  关于李辰冬

  李辰冬,我本不认识,因他亦写了些关于《红楼梦》的文章,我并不赞成,却知道有这么一个人。他曾到法国留学。据有人告诉我,他把我早年的《红楼梦辨》改头换面,写成论文,在法国得了学位(博士?)有一次,某日上午(年月都不记得了,总在抗战以前)我去访周作人,其书室已先有客在,周未向我介绍,坐下说了一会儿我就把李辰冬窃取我写的书骗外国人的笑话讲了,不记得话怎么说的,总是玩笑讥讽。及客去后,周作人才告我,这个人就是李辰冬!这把我弄得反而很窘。我一向不喜欢奚落人的,更不愿意当面骂李辰冬,且有些怕他,因我知这人是个坏蛋,鬼把戏很多的。但话已说出,亦无可如何了。

  抗战胜利,国民党反动派回到北平,搞得乌烟瘴气,李辰冬在那时很得意、活跃。有一次在酒楼招宴文人,我也被邀而去。请客目的总是约人写文章,正因我心鄙其为人,又不愿意再次得罪他。回想仿佛有过这么一回事,印象实已很模糊了,不能说得很明确。

  红蓝书店,我既无它的股票,亦未和该店作过什么交涉,为出版书籍之类,我总毫无所知。

  俞平伯 1969.4.24

  这份写于《文学评论》杂志社专用稿纸上的交代材料,字数虽不算多,400余字却皆是俞平伯的点滴忆述。俞、李的初次见面,可谓是在极尽巧合的情况下,极端的不愉快——这种不愉快,已经到了从此交恶的程度。我们看到,俞当着周作人的面,明言李抄袭其研究成果,在互不相识的这次初晤中,俞、李二人对彼此的印象都可谓糟糕透顶了。

  此外,俞平伯于1954年2月28日致信周作人,也曾提到过李辰冬(详参《周作人俞平伯往来通信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信中述及“平前作《红楼梦辨》行世以来殊为寥落,惟闻某君曾以之博取法国博士功名,尚属有用”云云,此处的“某君”显然仍是指李辰冬。可见,在与李辰冬那次尴尬初晤之后,近20年间,俞对李的误会仍未消除,信中的论调,仍是在调侃李抄袭他的著作。而这一误会,一直持续到了1969年,竟从未得到化解。所以,俞在“文革”中写交代材料之时,仍将这一误会写入。刊于《北京晨报》

(0)

相关推荐

  • 李洱:让读书和生活建立联系

    今年世界读书日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字节跳动推出100集大型文学专题片--<文学大家说>.今天,是<文学大家说>048期,主讲人是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李洱先生. 李洱,1 ...

  • 北京头条

    7月31日下午,"纪念新红学100周年.中国红楼梦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1年学术年会"在北京香山饭店举行闭幕式.此次香山会议的与会代表近200人,提交论文逾120篇,从对新红学百 ...

  • 红楼梦与红学研究

    红楼梦与红学研究 柳三七·2010年6月24日 红学之兴盛亦非雪芹之所敢想也. 想红楼梦出,脂砚斋评,经胡适之等人探求考证,趋之者若鹜,红学随成风云之势,然红学者何?探求.考据.索隐.求证.解梦欤,抑 ...

  • 周汝昌:张爱玲是真懂《红楼梦》(旧文新读之

    34岁那年,我度过了一个特殊的生日,虽然没有任何庆祝,甚至,那一天似乎只有我自己记得.--恰好在我生日那一天,我上门去家里采访了周汝昌老先生.我至今仍记得当时的忐忑.相比较于采访作家,令人高山仰止的学 ...

  • 背馍

    饥饿和寒冷对于我高中生活的侵扰,远远甚于我的童年时代. 我的三年高中生活是在离家三十多里地的户县二中度过的.八十年代,这是一所著名的省级重点学校,是一个绝佳的学习场所.我的狭窄的眼界和肤浅的认知,在这 ...

  • 关于《背馍》

    我完全没有想到,<背馍>这篇文章发出去之后,会惹起那样的轩然大波. 我也完全没有想到,我的这段回忆,勾起了那段岁月里走过的那么多人的回忆.就像在花生地或者土豆地里,只提起一棵秧苗,居然拉出 ...

  • 【吃在大荔·散文·闫忠录】背馍背出了个名堂来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020 背馍背出了个名堂来 原创/闫忠录 背馍的往事,已时过境迁,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现在回忆起来,虽然有点心酸,但那也完全是为了去中学上学读书.那时的学生 ...

  • 【大荔文学·散文·田健民】背馍上学的岁月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040 背馍上学的岁月 文/田健民 每当说起今天的孩子们上学,条件越来越好,国家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标准化建设,有的还选择了更好的学校就读.小学阶 ...

  • 张玉环‖背馍上学的日子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我到目前记忆刻骨铭心的饿有两次,一次是一九六零年在幼儿园食堂吃饭,一次是一九六六年在孟塬铁中学校食堂吃饭. 背馍上学是我家在渭南住,渭南铁中一九六六年新成立,房子没准备 ...

  • 【文学】齐蕊妮:再读《背馍记》

    [前言]<背馍记>是礼泉县著名作家马腾驰先生的一部散文集,2020年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书中文章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记录了那个时代乡村的真实生活,因此让很多跳出龙门但时刻关注着农村的中 ...

  • 青年歌唱家杨萍音乐作品《背馍》上线,点击试听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离家远的学校去上学,背着馍当干粮.现在的年轻人肯定弄不懂是什么意思.那时候,农村孩子上学离家远,近的十几里路,远的几十里甚至更远,不能在家吃饭,只能背着够一个星期吃的馍去上学了.背 ...

  • 李立新//我和《背馍记》的情感故事

    我和<背馍记>的情感故事 · 李立新 <背馍记>是作家马腾驰新出的一本广受好评的散文集.其中很多的文章扯疼了我的心. 读<背馍记>里的文章,想起了前几年发生在我身上 ...

  • 大荔记忆|那些背馍上学的日子

    如梭岁月,匆匆又匆匆,不知不觉已年届半百.站在岁月的十字档口,总有些记忆永远沉淀在成长的心路历程里,伴我前行.衣食无忧的日子留不下太多的岁月印痕,背馍上学的六年却像是一枚苦难的印章,永远的镌刻在五十年 ...

  • 【陈海峰原创】背馍那年

    ▲ (题图由作者本人提供) 花季 文|陈海峰 时光飞逝,学生时期的记忆是永远抹不掉的记忆.懵懂的年代,二二的青春,时时想起,酸涩中掠过丝丝甜意,味美而又醇香. 最难忘却上学背馍的那段时光. 时光荏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