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在地宫近880年的苏轼小楷原刻
今天推送给大家的是苏轼的楷书《齐州长清真相院舍利塔铭》,这块碑铭文纵横皆为61cm,厚12.5cm,二十二行,每行25字,字径1.5cm,算是小楷了。
苏轼(1037-1101)
《齐州长清真相院舍利塔铭》,苏轼书于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齐州长清真相院住持释法泰主持镌刻。青石质,刻成后置于本院舍利塔地宫内舍利石函上面,1965年出土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真相院遗址,今藏长清区博物馆。保存完好如初。
《齐州长清真相院舍利塔铭》书刻精湛,用笔丰腴跌宕,结体天真烂漫,字字神完气足,如珠似玑,堪为苏书中逸品。其铭文见于《苏东坡全集》,个别字略有改动。
《齐州长清真相院舍利塔铭》曾于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复刻,复刻品砌于塔身底层。八百年来,崇苏者拜谒传拓历代不绝,而今已是面目全非。幸有地宫原刻存在并面世,才使人们再睹苏书之神奇风采。
齐州长清县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并引
翰林学士、朝奉郎知制诰、上骑都尉、武功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苏轼词并书洞庭之南有阿育王塔,分葬释迦如来舍利。尝有作大施会出而浴之者,缁素传捧,涕泣作礼。有比丘窃取其三,色如含桃,大如薏苡。将置之他方为众生福田,久而不能以授白衣方子明。元丰三年,轼之弟辙谪官高安,子明以畀之。七年,轼自齐安恩徙临汝,过而见之。八年,移守文登,召为尚书礼部郎,过济南长清真相院,僧法泰方为砖塔,十有三成,峻峙蟠固,人天鬼神所共瞻仰,而未有以葬。轼默念曰:“予弟所宝释迦舍利意将止于此耶。”昔予先君文安主簿赠中大夫讳洵、先夫人武昌太君程氏,皆性仁行廉,崇信三宝,捐馆之日,追述遗意,舍所爱作佛事,虽力有所止,而志则无尽。自顷忧患,废而不举将二十年矣。复广前事,庶几在此。泰闻踊跃,明年来请于京师,探箧中得金一两、银六两,使归。求之众人,以具棺椁。铭曰:
如来法身无有边,化为丈六示人天。
伟哉有形斯有年,紫金光聚飞为烟。
惟有坚固百亿千,轮王阿育愿力坚。
役使空界鬼与仙,分置众刹奠山川。
棺椁十袭閟精圜,神光昼夜发层巅。
谁其取此智且权,佛身普現众目前。
昏者坐受远近迁,冥行黑月堕坎泉。
分身来化会有缘,流轉至此谁使然。
并包齐鲁穷海壖,犷悍柔淑冥愚贤。
愿持此福逮我先,生生世世离垢缠。
元祐二年八月甲辰
【附录】近年发现的苏轼书《齐州长清真相院舍利塔铭》地宫本
作者:杜北町 潘味琴 原载于《书法丛刊》
山东济南市(旧称齐州)长清县真相院内有舍利塔(又名东阳塔)。塔建于北宋,砖结构。无塔刹。解放前曾将塔拆去六层修筑炮楼,“文革”时又将此塔底部的两层全部拆除。此塔的塔铭为苏轼所书,以前仅知有刻石一方,原嵌在第一层入口处,清朱长清县知事松年(蒙族人,进士出身,擅书画,为“历下四名士”之一。)将其移至县衙二堂西花厅,现存于长清县博物馆。此本末尾在“元祐二年八月甲辰”后。又有一行,为“宣和三年十月一日住持真教大师文海立石”。此刻石曾著录于《山左金石志》、《八琼室金石补正》等书,所录铭文,因原石已泐,故有空字。至“文革”时拆除塔基,始知此铭尚有一方刻石镶于地官壁上。此本铭文与地上本无异.但末尾无“宣和三年……立石”题记。全文完好,无一字残损,与新刻无异。
因知地宫所出之石实为苏轼书后不久之初刻本,以前所见之地上本,则是地宫本刻后三十四年的重刻本,两本对勘,则地宫本远胜,这倒不是说地上这一本刻得不好,而是因为近千年来它一直放在地面上,经过人工摹拓、自然风化,字口有所损伤,有一些字则已残泐,故精神有所逊色。
元祐二年,时苏轼年五十七岁,这一年他在京师(东京,今开封)。但在二年前(即元丰八年),他曾到过长清真相院。元丰八年七月,他从常州
到登州。到登州的时间是在十月晦(即月底,见《登州海市诗》石刻题记)但化登州到任后五天,即改任礼部郎中赴京。他到长清的时间大约就在这年的十一月。据塔铭的引文中说,他在长清真相院看见“僧法泰,方为砖塔,有三成”,他就起意把他弟弟苏辙所得到释迦如来舍利捐献给院中。
“泰闻踊跃,明年,来清于京师,探箧中得金一两,银六两”(同上),这里的“明年”应当是元祐元年。而铭后的纪年则为元祐二年,可知写塔铭是下一
年的事。苏轼写塔铭时在住京师,那未这块刻石,当然不会是直接书丹,而是摹自纸上的墨迹。
苏轼所书的原刻碑铭,几乎全毁于崇宁间蔡京擅国时,《宋史纪事本末.蔡京擅国》记:崇宁二年(1102)“夏四月……乙亥,诏毁范祖禹《唐鉴》及三苏、黄庭坚、秦观文集。”这是蔡京的主意,但却是用皇帝诏书的形式公布的,于是苏轼在各地所书的碑铭,也就与此同时被毁了。所以现在传世苏轼所书的碑刻,大多为后来重刻的,绝少原刻。这块《舍利塔铭》初刻本所以能一直保存到现在,一种可能是一开始这块刻石就是放在地宫里的;但更有可能是在崇宁二年时,院僧们把它秘密地移藏于地宫中,以逃避被毁的。那末为什么到了宣和三年又重刻了一块,放在地面上呢?查一查《宋史纪事本末.蔡京擅国》宣和二年(1120)“六月戊寅,诏蔡京致仕。京专政日久,公论益不与,帝亦厌薄之。”“致仕”,用现在的活来说就是“离休”,而实际这小是一般的“离休”,而是皇帝不信任他了。蔡京失势了,于是他擅国时的一些禁令开始松弛,就在下一年,长清真相院的住持,才敢于把苏轼撰书的这块碑铭,重刻了
一块,嵌在塔的底部,公开让人们观览,这大概就是塔铭有两块的由来。
苏轼是“宋四家”之一,他的书法在当时及后世一直受人推崇。黄庭坚曾说:“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浩)。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公权)。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于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至于笔圆而神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朱熹则说:“东坡笔力雄健,不能居人后。故其临帖,物色牝牡,不复可以形似较量,而其英逸气韵高似古人,未知其孰为先后也。”徐渭在说到苏轼的人和书时说“论书者云多似其人,苏文忠公逸也,而书则庄。”
从传世的苏轼书法作品来看,其楷书、行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体势宽博,点画肥重而又飘逸潇洒,自然生动,这件《舍利塔铭》也正体现了这个特点。苏轼是信佛的,他的弟弟苏辙所作的《东坡先生墓志铭》中也说他:“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他捐献释迦如来舍利是为父母求“冥福”,所谓“愿持此福逮我先,生生世世离垢缠。”可知他撰写这件《舍利塔铭》是极为郑重的。也是他平生所作小楷书中的精心之作。这件作品,虽有第二次刻本传世,但初刻本在湮没了近千年以后,忽然面世,完整无损,锋棱如新,真是令人欢喜赞叹。因稍加考证,介绍如上。
▍素材来源:书法空间
▍综合整理:书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