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二泉映月》

倾听《二泉映月》  解析其二胡演奏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师范学院音乐系 韩惠君副教授

​​韩惠君副教授演奏《二泉映月》

摘要:对名曲《二泉映月》的解读有个历史的过程,人们曾从不同角度去探寻它。本文以求抓住典型特征,从演奏的角度,对《二泉映月》的技术特点、布局、文化内涵、演奏误区等进行阐述。

关键词:二泉映月 滑奏 动与静 变奏体 “道“与”“俗” 误区​

当《二泉映月》成为世界经典名曲时,瞎子阿炳的名字家喻户晓,人们对阿炳及其作品的研究也成了热门课题。海内外学者纷纷对阿炳及《二泉映月》本体的曲式结构、音调素材、演奏技法、艺术风格、乃至艺术人文价值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据统计(1950——2005年)与此专题相关的各类研究文章近两百篇之多。这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所有专题性的研究中,该专题研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都是不多见的。

本文结合个人多年来演奏《二泉映月》的体会,仅限对《二泉映月》的个性特点及本质特性,从演奏的角度进行阐述。

一、 作品的技术特点与演奏

1、 滑奏在《二泉映月》中多有使用,但由于阿炳拉琴的特殊姿势等原因,曲中的滑音与一般其它作品中的滑音,在拉奏方法上有所不同。

滑指要重两头轻中间。滑指重两头轻中间是指:在滑奏中起音要有音头,滑奏中间指力要轻,并且迅速经过,然后指力直达目的音;好像有着加强音头的效果。这一特点应该与阿炳二胡的演奏姿势及其耿直、倔强的个性及演奏风格有关:

其一,阿炳拉琴大多是站着边走边拉的,这种拉琴方法对琴身的稳定极为不利。因此在演奏中尽量避免频繁地换把(在作品《二泉映月》中,虎口停留在一个把位上拉奏相当长一段时间才移动),常以内弦替代外弦及一指回转找音来完成音乐的旋律过渡。从乐谱上看似一指回转滑音,实则是阿炳的无奈选择。久之便成了个性。在演奏中切莫随意滑奏,以免失去原作的风味。

其二、演奏者的演奏风格,最终是与其本身的个性特征及审美倾向等有关联的。阿炳个性倔强、遇事爱憎分明,他在街头乞讨从不卑躬屈膝,对旧社会中的邪恶势力从不屈服。还自编说唱斥骂汉奸败类,如〈汉奸的下场〉等。多表现出旧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行侠仗义、善良,具有同情心的本性……等。

阿炳的这一演奏特点在他的另一首作品〈听松〉中也多有体现。

​​阿炳

2、 动与静的结合。首先,是表现在左手揉弦的动静结合:阿炳的二胡揉弦亦称之为“颤音”,由于他是用指节按弦的,所以阿炳的揉弦不可能产生现今广泛应用的以改变弦长为主而产生音波的“滚揉”的揉弦效果。阿炳的揉弦,一是利用上位音的指关节急速击弦奏出,再一就是利用指面按弦,以造成二胡弦的一松一紧的张力而发音。而阿炳的演奏在很多音上不使弦产生张力和指节不打弦,这便产生了平稳而静、远的“静态”声音效果,给人以无限的深思。在揉弦上,阿炳采用揉弦音的快速颤动(这一揉弦特点在阿炳的另一首《寒春风曲》中表现更为突出),一是阿炳的方法易于奏出快速颤动,二是作品的需要。采用频率快的揉弦给人以激动的感觉,有时还觉得冷嗖嗖的,表现出阿炳孤冷的心理及饥寒交迫的境遇。我们在演奏时切不可以单一的运用滚揉,而是要考虑多使用“扣揉”、“压揉”等揉弦方法。

其次,右手运弓的动与静的结。阿炳的二胡演奏深受道家音乐的影响又不失向民间请教,特别在右手运弓上别具一格:他往往使看似平常的一个音奏得有声有色,使得音乐跌宕起伏、内涵丰富。动与静则是他运弓中的惯用手法,有时弓在似动非动看似静止中令人寸肠欲断、遐思深远,特别是现在称之为“波弓”(也有叫做“浪弓”)的奏法更是一绝。如:“二泉映月”第二小节中的3. 5便奏成3 3050;有时大胆急速地运弓又使得你为之仰天叹息,如:将335的音调付诸于强烈的动感,奏成33335使曲调情绪激昂;而在乐曲的许多地方又奏得那么深沉、平静,弓如抽丝,音乐平稳、绵延不断,与人以无垠的遐思。

​阿炳录制《二泉映月》曲的竹筒胡琴(仿制)

​雷尊殿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