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祭灶

腊八过后不久,在北京街头,就会听到“糖果祭灶”“松木枝来,芝麻顶”的叫卖声,报告着祭灶的时候快到了。
祭灶为中国传统风俗,历史很悠久,最早称为灶神,称灶王始于唐朝,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有“岁除日进傩,皆做鬼神状,内二老儿,为傩公傩母”这里所说的傩公傩母,就是人们常说的灶王爷灶王奶奶,还有《江震志》记载“二十四日,丐者涂抹变形,装成女鬼判,叫跳驱傩索之利物,俗呼跳灶王。”这种跳傩跳灶王的风气,在当时很流行,这里提到二十四祭灶,为什么现在提前一日了呢?
其实在汉朝以前祭灶是在夏天,到汉朝才改在腊月祭灶,各朝的日期也不太统一,就是官家与民间的祭灶也不相同,素有官家二十三、民间二十四、船家二十五的说法,晋代名人周处所作的《风土记》记载“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中有高宗迷信灶神一节,记载乾隆每年腊月二十四晚上,祀灶神于坤宁宫的情况。但是从清朝中后期,清廷在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节省开支”,祭灶也改在这天,北方百姓也跟着在改在腊月二十三了,而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祭灶过小年传统。
灶神又称东厨司命,他是中国神仙行里没有确定名姓的一位神,《后汉书》中说灶神姓张名祥字子郭,《淮南子》中则说黄帝做灶,死为灶神,《五经异议》说灶神姓苏,《酉阳杂俎》说灶神姓张,封神榜中张奎被封为灶神,所以一般认为灶王爷姓张,为张奎,究竟是谁咱没必要去考证了。

一般家庭供的是灶王爷灶王奶奶合影像,而开店铺的只是供灶王爷,供灶王像无论双单,都有佛龛,龛有木制的,也有纸制的,穷苦的人家不制龛,只是贴在墙上。

就拿天津来说吧,每家都要请上一份灶王像,买上一份灶王龛,再用一小块薄板,悬在锅台的墙上,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灶王旁边的对子,大多数都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说灶王是一家之主,玉皇大帝派来考察人间善恶,到阴历二十三,照例要回去复命,大家就用烧香升纸为他送行,就是祭灶了。

在阴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八、九点,北京各家都要祭灶,祭灶的供品大部分是糖,有关东糖、南糖,糖瓜等等,其寓意就是用糖衣炮弹贿赂灶王爷,还怕他嘴不严,用糖瓜把嘴给粘上,省的到玉皇大帝那该说的不该说的瞎汇报。您说吧,灶王爷从正月初一被请上神坛,到腊月二十三上天言好事,可以说是整天的加班连点,可以说是最辛苦的一位神仙了,临放假还得让人把嘴给粘上,也算是最不幸的一位神仙了,话又说回来了,嘴给粘上了,到玉皇大帝那怎么汇报呢,是不是光剩打哑语了?

除去糖之外,还有用供茶的,也是贿赂灶王爷的,不仅如此,还有用草料、皮豆、白面火烧等,除此之外就是普通神佛所用的香、蜡烛、元宝等。拿糖瓜年糕贴在锅台灶门的上边,这叫粘牙。硬面火烧是喂哮天犬的,据说这天二郎神把守南天门。

祭灶的礼节是先男主人跪拜,说些吉祥话,嘱咐嘱咐灶王爷好话多讲,然后将灶王爷请下来,放在一个用芝麻尖及松树枝子做成的架子上,一同焚化了,名为上天,刍草、清水同时泼到地上,这是酬谢神马的,祭灶完毕以后全家吃糖。
过去有讲究,女不祭灶,男不拜月,所以祭灶都是家里的男人,女人是不参加的。
腊月二十三送走了灶王爷,与其说是灶王爷休年假,到不如说是人们放周假,各家各户,送走了灶王爷,就开始忙着过年了,都准备停当,三十晚上接灶王爷回来一起过年。

祭灶的承应戏是《太和报最》《司命赐喜》,讲述太和君及玉池夫人诸神奉玉皇大帝的命令查人间善恶,诸神查清楚以后报告给灶王,金星奉天旨赐福给民间的故事,另外还有《蒙正祭灶》,是说吕蒙正落魄时,夫妻二人在破窑中饥寒度日,祭灶时对灶王发牢骚的故事。

1955年张君秋刘雪涛在天津中国大戏院首演《彩楼记》,就是根据《蒙正祭灶》这出戏加工改编的。
1955年1月16日是张君秋在天津演出的最后一天,告别演出贴新戏,几乎是没有过的,观众特别捧场,那天剧场爆满,这个里面有一场祭灶,刘雪涛就有个台词儿说“娘子今年腊月二十三,祭灶之期,理应糖果香茶纪念灶王爷”,台下的齐声叫好儿,把他们都弄糊涂了,很普通的一句词儿,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呢?因为他们这些天一直忙着排戏演戏,也没注意日期,那天正好是腊月二十三,天津人特别重这个节气,所以台词一出,非常的兴高采烈。没想到阴差阳错,这个在天津讨了个彩儿。

《太和报最》《司命赐喜》都没流传下来,民间祭灶的应节戏有一出《打灶分家》,也叫《打灶王》《紫荆树》,这是一出丑角为主的玩笑小戏。这个戏是根据秦腔《田三嫂打灶》移植,讲述田氏兄弟分家的故事,饰演灶王的为零碎底包,脸涂成锅底色,戴单翅相貂,穿红官衣,斜挂玉带,不但挨骂还挨打,该剧以幽默滑稽形式针砭兄弟间的是非,对世道人心都有讽刺味道,可惜该戏一般都作为开场戏演出,久而久之就被淘汰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1938年5月份,鼓界大王刘宝全曾演出过一场反串的《打灶王》,刘宝全饰田大郎,郭荣山饰田三嫂,金万昌饰田二郎、韩永先饰灶王。古稀之前的刘宝全粉墨登场,也是难得,所以当时演出很轰动。
1938年是相声曲艺演员反串京剧的起始年,所以这一年很多曲艺名家都参加过反串演出,他们都是正规的排戏,正规的演戏,遇到玩笑戏也是尽其所能,增加娱乐气氛,所以这种反串很受欢迎,刘宝全在古稀之年能赶上这种演出,过把戏隐,也是无憾了。
同年年底,杂耍艺人又再次反串《打灶王》,这次的阵容刘宝全换成了张寿臣,同时陈士和与雪艳花合作演了《锯大缸》。
另外,秦腔武戏中有一出《战渑池》,就是描写张奎夫妇占据渑池县,威风凛凛,黄飞虎等五员上将也是丧在其夫妇之手。《五岳图》以及马连良《地行图》,都是描写姜子牙伐纣到渑池的故事,张奎为黑花脸,使双刀,高兰英武旦应工。如果确定张奎为灶王的话,该戏还有灶王奶奶高兰英,可以作为应节戏了。
除此之外还有几出戏中有灶王形象的,比如《窘得福》,只有俞菊笙演出,取材于《聊斋志异》中《申氏》,不过申氏将巨龟打死就结束了,但戏里却引出灶王爷,勾黑脸,挂黑满,扎全黑的靠背旗,先与绿脸挂红王八髯的龟元帅开打,后又讨伐龙王,使大刀,有打出手,真可谓武装的灶王。
最早的《梅玉配》(图:吴素秋)火焚一场要上灶王,揉成金黑色,戴大排子黑蓬头,左右分立两童,一穿红褶一穿绿褶,分别抱着善罐与恶罐。当秀兰魂子上来告状,灶王即命将周琪芳的生魂拘至,秀兰以被掐死控告周琪芳,灶王命听着从恶罐里取出疮豆,都周大撒,周长出人面疮。
演全部的《药茶计》要上灶王的,花脸应工,前有指示浪子到县衙告状,救其大娘,后有指挥阴兵活捉刘氏。这里的刘氏不是《五鬼捉刘氏》的刘氏,是浪子的生母。
提到目连救母,《劝善金科》第八折为司命奏事,灶王陈奏刘氏的罪恶,也是花脸应工,一个人扬尘舞蹈,唱功为主。这里的灶王称为司命,为配角,到五鬼捉刘氏的时候,灶王也在场。
宫廷承应戏《如愿迎新》是除夕应节戏,有灶王与土地联袂迎如愿仙女到来的场景,另有灶王奶奶与土地奶奶。另外《钵中莲》《蝶归楼》《丁香割肉》《火龙传》等戏也有灶王出现。
祭灶到三十年代被当时的政府限制了,禁售灶王像,对祭灶开始逐渐禁止,而祭灶的糖瓜却成为一种零食,保留了下来,直到现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还能有关东糖吃,也算是对祭灶的一种回忆吧。
祭灶之后梨园界就开始封箱封台迎接新年了,下一节咱再说说梨园界年底封箱的规矩与趣闻,欢迎您继续关注下一期 除夕

精彩回顾

梨园拾趣 之 形形色色冬赈戏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元旦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腊八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打春

(0)

相关推荐

  • 岁时的轨迹(53)小年,祭灶除尘办年货

    岁时的轨迹(53)小年,祭灶除尘办年货 小年,祭灶除尘办年货 雪岸 祭灶除尘办年货 其一   旧时小年 时来腊月廿三四,万户千家过小年. 祭灶除尘办年货,笑迎春节乐团圆. 其二    今日小年 旧时四 ...

  • 年俗之腊月二十三——灶王爷爷上了天

    年俗之腊月二十三 --灶王爷爷上了天 腊月二十三, 灶君爷爷您上天, 嘴里吃了糖饧板, 玉皇面前免开言, 回到咱家过大年, 有米有面有衣穿. (晋北歌谣) 小年 距离过年还有七天 腊月二十三 传说这天 ...

  • 祭灶和盼望

    腊月二十三这一天被民间叫做"小年",从这一天开始,几乎每一天都有和过年相关的民俗活动.早已经习惯了用新历的人们把公元纪年暂时放在一边,开始恢复农历的立法,一直能数到正月十五,随后才 ...

  •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祀神

    每年阴历的三月十八日,是戏曲界恭祝祖师爷的日子,各戏园子歇工祭神.梨园行所供的祖师爷,一般被称为老郎神,究竟老郎神是谁?有说是优孟,有说是唐明皇,也有说是二郎神,还有说是唐莊宗,即使梨园界的前辈们,也 ...

  •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蟠桃会

    在写这篇之前,我们先来看段视频,这是评剧名家马泰在<红色联络站>中的一段唱:三月三里来三月三 一曲评剧<红色联络站>的选段听完之后,我们今天就来聊聊三月三. 1 先说这段唱,描 ...

  •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寒食清明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寒食清明

  •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端午

    时光荏苒,转瞬又到了端阳节.北平旧俗最重视年节,被看做是一年中最快乐的事,正月.五月.八月三节最为注重.人们都会放假休息,市面也很繁华. 五月节称为端阳节,这个节的名字很多,据<荆楚岁时记> ...

  •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祭关圣

    阴历五月十一是关圣帝君圣诞,北京正阳门外关帝庙,由各界善士,在五月十一就开始庆祝,这种祭祀形式,已有上百年历史,在清初为五月十一.十二两日,除民间庆祝外,各公署也会庆祝,这天各公署会放假一天,禁止梨园 ...

  •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龙抬头

    灯节之后的习俗就是"雍和宫打鬼". 打鬼为蒙古旧俗,所以只有京都的喇嘛庙有,一般是正月二十三演鬼,二十四.二十五正式打鬼,当时北京有黄寺.黑寺和雍和宫三座喇嘛寺,也只有雍和宫是正月 ...

  •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闹花灯

    上元节为农历新年的最后一个节,不仅民间重视,就是梨园行也是相当重视的,清时,各茶馆为应节,于节前就已经约请好五城子弟票友来场消遣皮黄大鼓,所唱之曲也是多偏重于元宵节. 而各戏院也是争演应节戏,一般戏班 ...

  •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上元节

    上元节又称灯节,也称元宵节,还叫元夕节,其意味正月十五为新年以来第一个月圆,故称元宵,所以都很重视.元宵节始于何时,没有明文记载,但<太平御览>所载<史记·乐书>曰:" ...

  •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开台

    旧时戏班新年前封箱封台,然后就都回家过年了,戏班恢复演戏一般是正月初一,演出之前要先开台,开台也有一定的规矩程式的.       最早的开台前,按旧例还有净台,并唱净台咒"罗里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