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风采】王河南‖小手机折射大变迁
作者简介:
王河南,男,1967年出生,大学文化程度,经济师,现供职于农行禹城市支行,从事党务、监察、文秘等工作。中国金融作协山东创作中心创作员,禹城市诗歌协会会员、理事。自2007年开始,连续11年获评省行“优秀通讯员”。闲暇时间,喜欢“舞文弄墨”,写诗作文,抒发心中情愫,点缀五彩生活。诗歌、散文、图片及理论文章等作品散见于《中国城乡金融报》、《金融文学》、《农行党建通讯》、《农村金融研究》、《德州日报》、《德州晚报》、《禹城文萃》、《禹城市报》等各级纸媒及农行《文化农行》、《品牌农行》、《农行微青春》,《齐鲁文学》、《诗人名片》、《金融界网》、《大禹城》、《人文禹城》等公众号。
平时最喜欢的一句古谚是:“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座右铭: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
小手机折射大变迁
有一个段子在微信上热传:人类发明的什么东西最厉害?原子弹!不对,最厉害的是手机!手机干掉了谁?干掉了电视机,干掉了电脑,干掉了手表,干掉了座机,干掉了照相机,干掉了收音机,干掉了手电筒,干掉了镜子,干掉了报纸,干掉了游戏机,干掉了钱包,干掉了台历挂历,干掉了银行卡!未来还会干掉什么?还会干掉眼睛和颈椎,干掉健康,干掉婚姻,干掉家庭,干掉下一代……
这个拿手机调侃的段子虽然幽默热辣地评说了普及使用手机后,给包括人们家庭、工作、生活、健康、婚姻、子女教育等诸方面带来的一些副面作用和社会问题,但也形象地表达出手机以其便利、快捷、方便、齐全强大的功能,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已经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助推作用。面对科技革命的日新月异,感受人生巨变,我不禁回想起中国农村社会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巨大变迁。
我出生于1967年。童年时代一帮小伙伴儿上树掏鸟窝、下水摸鱼捉虾,是最快乐的事。每到盛夏三伏天之夜,大人们为了乘凉,往往集体围坐于井台、树下通风凉爽处,天南海北地谈古论今。小孩子们则聚在一堆儿捉迷藏啊,翻跟头啊,捉萤火虫啊,数着星星躺在大人怀里听牛郎织女天仙配什么的。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多少文化生活。最难忘的恐怕就是瞅瞅小画书,听听广播,看看露天电影了。
小时候看得最多的好像是花1角、2角钱买来的小画书,记得我10岁时生产队为社员们每家每户都安装了小喇叭,从那时开始,一到播音时间,听有趣儿的小故事,就成了我每天的生活寄托。
当然,除了看小画书、听广播以外,小孩子们也总在掐着指头算计着,啥时候该看场电影啊。村子里演电影是分时候的,也是特别振奋人心的。公社有个放映队,每年全公社50多个村庄轮流放电影,有的村子一年几乎轮不上一次,村子里的孩子们对电影放映员的行踪探听得都十分周详,一有风吹草动便会人人皆知。当放电影的车子一进庄里,就会有好事的满大街嚷嚷,“放电影的来了,要演电影了”,简直比大喇叭广播来的还要快。
一听说有电影,小孩子们就再也坐不住了。白天听课走神儿,散学后赶紧跑回家,一个劲儿地催着母亲快做饭。饭熟了也顾不得烫嘴,马上三扒拉两划拉,碗筷一撂,出门呼朋唤伴,恨不得一口气就飞到大街上的电影场,生怕占不到有利地势……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不知不觉间,电影结束了,圆月也渐已西沉,露天电影场上响起彼此起伏的呼唤声,喧闹的脚步亦惊得南街北庄的狗儿吠个不停。回家的路上,人们还带着意犹未尽地感觉在凉爽的夜风里回味着,小孩子则与伙伴们争论着,也许还会将当晚的话题带到今后更多的时日里。当怀着甜甜的回忆进入梦乡时,竟又会出现电影中的情节来,而自己也会变作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冲锋陷阵或是驾雾腾云。
小孩子们为看一场过瘾的电影往往不惜力气,村子里的小孩子经常会跑到20多里地以外的村庄去看电影,有的孩子们上课不集中精力,但看电影时总忘不了竖起耳朵细听放映员预报明天放电影的具体地点,好在第二天晚上赶到邻村的放映点继续再看。
1978年,我们这里也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田到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家家开始有余粮,户户开始有存款。记得79年秋,当教师的父亲买回家一台收音机,着实让我兴奋了好几天!从那以后,每天放学准时在收音机前收听刘兰芳播讲的《岳飞传》《杨家将》就成了我必备的节目。随着农民逐渐致富,我们村子东街开始承包建设工程的张振芳二爷爷家买了电视机,虽然仅是黑白的,十四英寸,但就这样每天围着观看的人还都会把人家的屋子坐得满满的,再后来,每到黑天,二奶奶就干脆把电视机搬出来放在倒扣的柳条篓子上,让满大街的人都能看到。
印象中,从那时,放映队来乡下放电影的次数就少了!没再过几年,村里开始购买电视机的越来越多。到84年国庆35周年,村里的老少爷们几乎都能坐在自家看总设计师国庆阅兵了!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使电视机这种稀罕的高科技产品迅速在农村得到普及,电影就正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老百姓的生活也确实富裕了,家家都买上了大彩电,配上了影碟机,还陆续装上有线电视。青年人结婚都会买一套自己喜欢的“家庭影院”。每天的电视节目频道多得看都看不完,而且城市里还配备了音响齐全、装饰豪华、环境舒适的电影院。在农村,像当年那样放露天电影几乎成了人们的美好回忆!
2005年,随着工资收入的提高,我购买了一台日思夜想的电脑,安装了宽带,从此便和互连网结下不解之缘。晚上,坐在电脑旁边写写文章、看看新闻,浏览一下世界各地的奇闻趣事,有时还从网上下载电影大片欣赏,日子越过越有滋味。周末回老家,竟然发现儿时的伙伴也有多户人家购买了电脑,有的甚至学会了靠互连网了解生产经营信息。
大约从2000年新世纪开始,又一种人见人爱的通讯工具--手机,开始主导人们的日常通讯生活。3G\4G流量的广泛使用,信息交流的畅通,使地球真变成了“地球村”!人们的日常生活交流,已多数靠手机来实现,难怪有人形象地将手机形容为人体的第六个器官。
现在,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的必需品。改革开放40年,弹指一挥间!从看小画书,听小喇叭,全村人聚在一起看电影,收音机前听评书,到家家户户看上大彩电,到在互连网上浏览信息,再到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和普及。每一次生活的改变,都折射出中国社会深刻的科技变革和进步。在以前物质匮乏年代中长大的我,切实感受到国家发生的惊人巨变,自己也有幸成为中国社会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复兴的见证人。
山东精短文学编辑部
总编
张巧梅
执行主编
王瑞伟 李洪菊 石少峰 潘杰
总审
祝全华 王焕东
副主编
尹延哲 晴月
黄旭华 张庆杰
编辑
赵献花 张桂婷 杨宏永
卢健生 周彩霞 陈雅萍
优秀平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