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鄂州机场考古发现标本近万件,六朝首饰有何特点
近日,湖北鄂州机场作为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项目,其文物保护项目已竣工通过验收。据不完全统计,共发掘墓葬183座、窑址20座、灰坑10处,出土青瓷、陶、铜、铁、滑石器等各类重要文物800余件,标本近万件。
本次考古主要收获是发掘了一批数量众多的六朝时期的砖室古墓,出土大量精美的青瓷器与金银器。其中,对面山墓群一座东晋大墓出土的三足乌金饰、金坠饰、金鱼形饰等金器,以轻薄的金片、细小的金联珠为纹饰。这种工艺与中亚地区同时代的金银工艺相近,说明三国、两晋时期,当地对外文化与经济交流是相当繁盛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经近四百年之久,先后建立了三十多个政权,是一个社会动荡、富于变化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首饰主要有以下特征。
统治阶级显示富贵的己不仅是玉器,还有金银。
当时一种被称为“辟寒钗”的金钗十分流行。清代徐震的《美人谱·七之饰》中提到:传说魏明帝时,昆仑国献上一只嗽金鸟,这只鸟能吐出如粟米一样大小的金粒,但冬天怕冷,于是魏明帝专门造了一座辟寒台养这只鸟。宫中女性争相用鸟吐出的金粒打造钗佩,称之为“辟寒钗”。
金饰件;江苏省丹阳市南齐陵墓中出土;魏墓群出土。
图片来源:《珠光翠影》
2
佛教于两汉时期从西域传到中国,在南北朝时盛行全国。
佛教的传入对首饰的造型以及制作产生了影响,一些名贵宝石等其它材料也相继传入我国。例如“璎珞”(或“缨络”),本来是佛像颈间的一种装饰,后来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女性颈间一抹独特的风情。
魏晋时期佛像颈间的缨络
图片来源:《珠光翠影》
由于佛教是由新疆、敦煌等地传入内陆的,在它到达中原时已经融合了中国西北地区的民族文化,使首饰艺术既融汇了北方民族又有西方印度等的风格。例如江西南昌火车站出土的四枚环形金戒指,其上便有采用模压和錾刻的方法制成小佛像。
3
在北方十六国初期,草原民族汹涌南下,其民族风俗极大的影响着整个中原地区,促使北方的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胡人入居中原,迫使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加快了中原风俗与江南风俗的文化交流。这种人口的大流动与民族关系的大变动,也给当时的首饰风格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北魏的金奔马项饰
图片来源:《珠光翠影》
例如蹀躞带的使用。是一种可以系上饰牌的皮带,在这种饰牌的下端,连接着一个铰链,铰链上连着一个用金属铸成的小环,专门系佩各种杂物。
蹀躞带源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居无定所,平时生活中的用具基本随身携带。大型的器物,一般放在马上,而小型的常用之物则被佩带在腰间。
腰佩蹀躞带的高昌回纥贵族,新疆高昌木头沟佛寺壁画(左);腰佩蹀躞带的西域男子,唐李贤墓壁画《蛮夷职贡图》(右)
图片来源:《珠光翠影》
九环白玉蹀躞带,北周
图片来源:《珠光翠影》
动荡的六朝时期,首饰融合了佛教、少数民族的风格,需求量大,种类丰富,并且礼制佩玉减少。
参考文献:
王苗. 珠光翠影 中国首饰史话. 北京:金城出版社. 2012: 213-249.
中国地质学会珠宝专家团
新浪微博:@中国地质学会珠宝专家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