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努力,抗击疫情!暂时停止线下活动,为了将来更好的旅程!

近期,相信无论网络还是媒体,最火热的消息便是本次“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疫情了。在这个非常时期,“战疫”开始阶段,地球记忆工作室坚持“生命安全高于一切”的原则,取消了年后所有寒假游学营及近期的线下活动。虽然我们和大、小朋友们一样觉着有着些许遗憾,但我们相信,这个决定是为了将来大家更好的路程!
其实,大家也无需觉着遗憾,虽然我们暂时不能一起相约到大自然中去,但工作室也借此机会为大家准备了很多有意思的线上活动,为大家在家中继续提供博物学科普教育!
2月3日(下周一),地球记忆工作室将为大家开启第一场线上讲座,由汪阗老师带领大家走进整个动物界。没错!是整个动物界哦!(往下有具体的活动介绍)
在介绍本次线上活动之前,我们就本次的冠状病毒先给大家做个小科普。至少大家作为博物学爱好者,以及地球记忆工作室的“忠实粉丝”,要有一定的鉴别谣言和对其本身的认识!
首先,本次的疾病既然是新型冠状病毒,那我们就要搞清楚病毒有哪些特点。说到病毒,实际上是一类十分复杂的生物结构或生物类群,目前对于它们是否算是完整的生物,在科学界都还没有定论。但我们要知道,这类由蛋白质外壳包裹着核酸的小家伙,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也就是说,病毒必须依靠某个载体,可以是细胞、血液、体液、唾液、飞沫等。至于所说的空气传播或在你窗户上就有等,便是十分可笑的谣言!
另外,很多野生动物身体上确实会携带大量病毒,那是不是以后我们观察野生动物也会有危险呢?答案当然同样是否定的!道理很简单,只要我们不和野生动物亲密接触,例如取食或亲吻等,病毒便不可能从它们身上跳到你的身上的。而且,相对于人类分类地位越远的生物,也就越安全。例如,一只和我们一样的哺乳动物和一只昆虫,那哺乳动物身上携带的病毒则更有可能传染你。
我们还应该知道,病毒的真正演化目的并不是杀死寄主,因为如果寄主死亡,那它们也就失去了载体。病毒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因此按照统计学的理论,病毒在自然界的变异规律应该是传染力越来越强,而毒性越来越弱。
针对以上的病毒知识,工作室的老师们也要提醒大家:在此期间一定要做好防护的工作:勤洗手(2分钟以上);没事别出门,出门一定戴口罩,口罩不要带时间太长;在家中多健身,增强自身免疫力!
最后,工作室再次想表达一下,本次的新型冠状病毒来源于野生动物,这无异于又又又又又给人类敲响了一次警钟!我们人类的先祖已经为我们选择好适合于取食的动物类群并驯化了它们,为了野生动物和我们人类,请不要再相信“野生动物可以大补”、“吃野生动物是地位的体现”、“以形补形”等可笑的传言。希望这次我们真的可以吸取教训,和野生动物真正做到和平共处,共享一片蓝天、绿草、河流……
希望大家都可以平安地度过这次疫情,之后继续一起和工作室的老师们在大自然中“虚度光阴”……好啦!言归正传,让我们一起看看下周一的首场线上讲座吧!

讲座题目:一起走进地球上的所有动物——大自然的34个宠儿(上)!

在地球上,无数生命都在续写着自己的自然传说,共同为大自然增添活力。相比于植物,动物则更显得灵动。那么,地球上究竟都有哪些动物家族?它们都长成什么模样?平时,这些生物都在何处栖息?在本次讲座中,地球记忆工作室的汪阗老师,将带领大家走进动物界的34个门类,一起聊聊它们的故事。
这些动物有的随处可见,有的却十分隐秘;它们有的很大,有的却必须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虽然大家平时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动物,但实际上,我们常发现的动物家族,却在门类上占不到一半……
在下周一,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大自然的这34个宠儿,系统地了解一下生活在地球上的动物家族吧!

主讲老师简介:

汪阗:地球记忆工作室创始人之一,植物医学专业,昆虫学研究者,野生动植物生态摄影师,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者,中国贝类爱好者联盟会员,自由撰稿人,北京自然博物馆外聘教师,多家中小学(如北京四中等)外聘科学指导教师,资深自然博物探索爱好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蜻蜓目昆虫系统分类。曾撰写《北京蜻蜓生态鉴别手册》、《酷虫野趣》;参编《南岭自然观察手册》、《物种100生态智慧·贵州卷》、《成长吧!动物》系列丛书;特约审校《你好!动物朋友》、《你好!地球家园》等书籍;最新著作《虫行天下:繁盛的六足传说》现已上市,并入围2019年自然好书奖!于《大自然》、《中国国家地理》、《森林与人类》、《博物》等科普杂志发表科普文章不计。

(0)

相关推荐